当前位置: 漯河名城网 > 首页 > 轮播图新闻

他,漯河全体党员的标杆和榜样!

小号 默认 大号
2021-08-13 来源: 漯河日报

初心如磐——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陈晓磐

题记

谁说年轻就一定没有阅历?谁说基层就创造不出生命的辉煌?他走村串户的身影,是阡陌上最美的风景!

           ——陈晓磐荣获“感动漯河2010十大年度人物”颁奖词

引言

时维盛夏,烈日炎炎。

从市区出发,沿着107国道往北,驱车40多分钟,记者来到了大蒜之乡——临颍县皇帝庙乡。

汽车下了国道,驶上一条平整笔直的水泥路,路两旁是整齐的绿化树和郁郁葱葱的庄稼。这是一条通往皇帝庙乡大袁村的乡间公路。

然而,13年前,这条路却是另一幅景象,群众们的一段顺口溜道出当时的路况:“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结婚背媳妇,胶鞋批发部。”

临颍县公安局皇帝庙派出所民警陈晓磐就是沿着这条路,进村入户访民情、田间地头化纠纷。这条路,他一直走到现在。

13年来,他走遍了全乡19个行政村、51个自然村、8948户人家、11029处院落,先后处理各种群众求助5000多件次,消除安全隐患2000多个,预防各类矛盾升级1000多起。他把心深深融入了这方百姓,把根深深扎进了这片土地,像磐石一样坚守着初心。

这个完完全全融入了群众的人民警察,先后获得省、市、县40多项荣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公安楷模、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然而,在陈晓磐心里,“什么荣誉都比不上老百姓一句‘晓磐,你回来啦,快进屋坐坐’……”

无悔抉择——

“再苦再难我来干,因为咱是共产党员”

7月12日,入伏第二天。太阳似火球般炙烤着大地,陈晓磐一早来到大袁警务室。

“回来了?”路上,不少村民笑着跟他打招呼。

警务室门前是整齐的绿化树木,路对面两棵挺拔的杨柳,像是骄傲的哨兵。

86.jpg

陈晓磐是这个警务室的警长,参加完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后,他没在家休息一天,就回到了工作岗位。

2000年,陈晓磐从部队转业,在临颍看守所干了三年。后来,他主动下基层,转到皇帝庙派出所,当起了一名普通民警。

2005年,公安系统推动警力下沉,派出所在皇帝庙乡19个行政村,设立三个警务室,要求一村一警。

那时,村里条件艰苦,交通闭塞,治安混乱。说实话,能在条件舒适的机关里待着,谁愿意整天往村里跑?警务室设立了,但没人愿意去。

“弟兄们都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驻村不便,再苦再难我来干,因为咱是共产党员。”关键时刻,陈晓磐揽下了这个苦差事。

最开始,陈晓磐所在的警务室设在大袁村的邻村吴集村,当时的警务室非常简陋,一间破房子,摆了两张旧桌子,屋角还堆满了玉米芯、芝麻秆等杂物。

2008年11月份,大袁村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新班子上任后,一心想把村子搞好,第一把火就是把村里的治安整治一下,寻思着咋能把警务室争取过来。”大袁村党支部书记王喜林回忆说,经过和吴集村“两委”班子商量,并报临颍县公安局同意,警务室搬到了大袁村。

一间瓦房,一扇铁门,牌子一挂,大袁村“第一代”警务室就这样建了起来。

没想到的是,陈晓磐这个“新媳妇”首次上门,大袁村就给他了个下马威。

冬季雨雪过后,道路格外泥泞。陈晓磐骑着一辆旧摩托,沿着坑洼的进村道路,来到大袁村。然而还没进村,他就连人带车摔在泥窝里,一身警服,半身都是泥,连裤子都擦破了,这场“单骑闯关”让陈晓磐颇有点狼狈和“丢人”。

“当时路太赖了,根本没法走,最后我骑着三轮车,把晓磐接了回来。”大袁村支部委员安保宽回忆说。

以前的大袁村,是名副其实的“三不断”村,纠纷不断、案件不断、上访不断,治安混乱,事故频发,群众怨声载道。

为了摸清情况,改变村子状况,陈晓磐来后,通过村“两委”先把村里党员组织起来,号召大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立巡逻队、志愿服务队,积极维护村内治安,改善村风村貌。

与此同时,他跑遍了辖区每家每户,走访了解群众的想法、遇到的难题。甚至为了了解各村真实状况,他把数据制成电子地图,把全乡都跑了个遍。

“全乡19个行政村,51个自然村,共8948户,11029处院落,我家家都去过,家家都拍有照片。”陈晓磐利用8个月时间,手绘地图100多幅,记录笔记60多本,采集基础信息9万余条,输入电脑制成电子信息。

一晃十多年,陈晓磐像一头不知疲倦的孺子牛,埋头俯身,扎根乡村,走村串户,探访民情,为民办事。

“我从不后悔,既然来了,就要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做点事。”陈晓磐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民情怀——

“群众的一碗水一句话,都让我无比温暖”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走访时,陈晓磐没少作难。

由于自己是外地人,村里人对他不熟悉,“老百姓一听我口音,外地的,有时候我入户敲门,群众连门都不开。”陈晓磐说,即使开了门,也不愿多搭理,最多出于礼貌生硬地应付一句“来了”,当时群众对警察上门,多少有点心理抵触,“警察进村没好事,不是抓人就是罚款”。

咋融入群众,变成群众自己人?咋才能让群众满意?成了陈晓磐面对的首个难题。

83.jpg

“群众听不懂我说话,我就改口音,一点点学说本地话;群众不认可,我就挨家挨户跑,通过帮群众解决问题争取信任。”陈晓磐说。

“怎样让老百姓记住我的电话,有事就找我呢?”后来,他从中国结上得到灵感,自费加工了8000余枚“警民连心结”,正面是“警民一家亲”字样,背面印有他的名字和手机号码,挨家挨户发。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不管风雨飞雪、白天黑夜,只要群众求助,他都第一时间赶到,尽最大努力去解决困难。

82.jpg

86岁的袁殿卿,多年前两分多田地被村里划给别家做宅基地,感到合法权益被侵犯,多次到上级政府上访,但一直没得到妥善解决。陈晓磐知道后,积极协调,确认了土地性质,圆满解决了问题。“一共二分八的地,现在还给我种了,中间有五年没种,还把每年的土地收入换算成钱,赔给我了600块钱。”袁殿卿激动地说,“多亏了晓磐,我都不知道咋报答他!”

“没有晓磐,就没有我的今天。”46岁的潘某提起陈晓磐感慨连连,他如今承包了100多亩地,种植黄瓜、土豆、大蒜、洋葱等,走上了致富路。提起以前,他有点惭愧地说:“我年轻时候走了一段弯路,被判了四年刑。”服刑期间,家里老人也去世了,出来后意志消沉,不知道该干啥,出个门也怕别人笑话。这时,陈晓磐主动找到他,开导他,给他支招打气,鼓励他坚强面对生活。长时间的交流中,他思想发生转变,有了想承包土地的想法,陈晓磐主动借给他2万元钱,还帮他担保贷款,彻底让他走出了阴霾。

在大袁村,晓磐不仅是一个驻村民警,还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除了要处理警务工作,他还要帮着解决村里的各种问题。

84.jpg

村里留守儿童多,因缺少家庭的关爱和管教,安全意识差,一到假期就“放羊”。一有空儿,他就去给孩子们进行法治安全教育,想方设法为留守儿童创造安全的活动空间。2008年,陈晓磐联合他所管辖区的6个村和5所学校,捐资成立了“留守儿童温馨家园”,让孩子们假期可以在这里学知识、玩游戏。

一桩桩,一件件,陈晓磐用诚心、热心、细心换民心,逐渐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认可。

大袁村百姓集体为陈晓磐创作了一副“进村头出巷尾法润百姓促和谐 小警务大作为德融万家保平安”的对联,挂在警务室门口。

如今,“有困难找晓磐,找到晓磐不作难”在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群众见他,不再是一声不情不愿的“来了”,而是热情洋溢的“回来了”。群众把他当成了村里人、自己人。

“其实群众都很淳朴,也懂回报。他们的一碗水、一句话,都让我感到无比温暖。”陈晓磐说。

坚守平凡——

“认准的事儿,就一定要干出样子”

2005年,陈晓磐到派出所工作时,已经34岁,年龄有点大,而且业务也不熟,电脑不会用,法律更是一窍不通。

“人活一口气,咱不能让别人看轻。”于是,他自学法律,从治安管理条例到刑法、刑事诉讼法,一点点学习钻研,不懂就问,就向行家请教。

刚开始不懂办案,不会办案,他就学习别人的办案笔录。

功夫不负苦心人。陈晓磐从业务小白,很快成了行家里手。前几年,所里在案件办理上常排倒数,所长常挨批评。2006年,所里一下抓了十几个逃犯,其中9个都有陈晓磐的功劳,排名一下排到了前几名。

在大袁驻村后,为破除不良现象,大力弘扬良好风气,2009年,陈晓磐把过去生产队损毁的大喇叭收拾好,挂在树上,建了“法律道德大课堂”播音室,后更名为“农村大讲堂”,他自己每天讲道德、法律、党史、国史,群众们把他称作是“村里的播音民警”。

45岁的董保强,曾任皇帝庙派出所所长,和陈晓磐共事了15年。提起陈晓磐,他直竖大拇指。

陈晓磐稿件配图(分离图)_E3A7215(1265284)-20210812233515.JPG

“晓磐是个执着的人,只要是他认准的事儿,他一定要干出模样。”董保强说,派出所的工作一般分为基层基础工作和打击犯罪工作,很多民警更愿意打击犯罪,办大案要案,抓逃犯,容易出成绩,很少有人愿意去干琐碎的基层社区警务,因为常年干也不一定出成绩。“晓磐却愿意坚守基层,十几年如一日,坚持把平凡的小事做好,一般人真做不到!”董保强说。

如今的大袁警务室,已升级到“第四代”,告别了破旧的瓦房,搬到了整洁的楼房里,里面宽敞明亮,有电视机、电脑、空调、办公桌椅,还设置了办公区、荣誉展示区和调解区等功能区。

在调解区,记者看到,一张圆桌上摆着当事人、村委调解人、民警调解人、乡贤调解人、法律明白人的牌子。这是陈晓磐经过多年摸索,建立的调解模式,程序越来越细致和人性化。针对小案件、小纠纷、小隐患、小难题等易发问题,他紧扣“一村一警”践行“枫桥经验”,成立了巡逻、宣传等治安“五支队伍”、建起了“警民联动调解工作室”、编写一百句《农村安全防范顺口溜》等,开展群防群治,并融入科技的力量,积极打造“微警务信息网”和“治安立体防控网”,逐步形成“五步双网”的警务模式。

陈晓磐干了大半辈子,虽然当上了派出所指导员,可还是一名天天风里来雨里去的基层民警。在一些人眼中,以为他“不上进”,但时间长了方知其对“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初心坚守是那样历久弥坚。“晓磐是实实在在地将身和心都扎根在基层最前沿,是一位时时刻刻记着多给老百姓办件事的人。”董保强这样评价他。

“坚守平凡,初心不改,永葆对人民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这种高尚的情怀,值得每个人尊重。”采访时,不少和他共事的同志这样说。

无私奉献——

“服务更多群众,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在大袁村史馆,存放着两辆报废的摩托车,它们是陈晓磐的“老伙计”,见证着他多年的风里来雨里去。其中一辆大洋摩托他骑得最久,行程表上的数字停在了“68999”。9年间,行程6.9万公里,可以绕地球一圈多。

陈晓磐稿件配图(分离图)_E3A6781(1265282)-20210812233538.JPG

长年的奔波劳累,陈晓磐的身体日渐消瘦,颧骨高耸,双颊深陷,健康状况亮起了红灯。

入伏,最热的时候,撩开裤腿,谁也想不到他竟然还穿着秋裤。笑起来时,脸上的肌肉总有点僵硬。这都是当初骑摩托车落下的病根,长年风吹,腿患了关节炎,脸则是轻微面瘫。

由于工作繁忙,生活不规律,有时甚至顾不上吃饭,陈晓磐落下了严重的胃病。家里的书桌,派出所的办公桌,都放着满抽屉的药。   

87.jpg

看着陈晓磐干工作这么拼,大袁村党支部书记王喜林既感动又心疼:“他吃饭只喝一小碗稀饭,青菜夹两口,吃一天的饭不抵我吃一顿,直到现在还是如此。”

陈晓磐总是步履匆匆,忙个不停。直到有一天,他晕倒了,才不得不去检查身体。可是他怕花钱,就找了一个诊所。“回去吧,啥好吃啥,啥好穿啥。”诊所医生一句话让他摸不着头脑,但也让他意识到问题似乎不简单。

“医生不愿意给我说,我反复打听,才明白诊断的是胃癌。”陈晓磐说,“当时很震惊,也胡思乱想了很多。”

“这个病,有的治疗花了几十万元,最后人财两空。我就活一天算一天吧,不治了。”陈晓磐说,患病的消息他谁也没告诉,连家里人也瞒着。

面对疾病,人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破罐子破摔,一种是愈挫愈勇,陈晓磐选择了后者。

“在有限的生命里,能为老百姓多办点事儿,死亦无憾。”陈晓磐这样想。

他比以前更忙了。在一个笔记本上的一页,简略地记着他一天的工作安排:早上5点起床,6点10分出发往市会展中心,7点30分到场,9点40分会议结束,回所里……中午研究工会交办事项……下午3点半,从所里到大袁村,与王喜林商讨下星期有关安排……安装监控和电视……晚上就儿子学习问题,深入交谈……

每一天的工作都安排得几乎“密不透风”。“我不去了,吃顿饭来回一趟又要占用我一个小时。”朋友喊他到外面吃顿饭,他都要仔细算算时间。

但每年的儿童节,无论再忙,他都要买个大蛋糕到村小学,和孩子们一起过节日。他一到,孩子们“呼啦”一下就围到他身边,亲切喊他“陈爸爸”。

每年的重阳节,他都会掏钱买来水果,把村子里的老人们请出来,大家坐一起聚一聚聊一聊,增加老人幸福感。

陈晓磐稿件配图(分离图)_E3A7324(1265285)-20210812233543.JPG

谁家有矛盾,他三天两头跑去调解,直到解决;谁家缺劳力,他就主动去帮忙,收麦、浇地啥都干。

陈晓磐工作很忙,十天半月也不回家一次。儿子经常站在沙发上,扒着窗户往外看。妻子觉得不安全,吵了儿子好几回。后来,妻子实在生气,问他为啥老爱扒窗户,孩子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儿,说:“我在看路上的公交车,只要公交车一停,爸爸就回来了!”

可是,陈晓磐一次又一次让儿子失望。

忙碌起来,他也顾不上看病了。2011年,他的身体实在挺不住了,连饭都吃不下去了。不得已,他重新到医院治疗。医生经过检查后确认,他患的是糜烂性胃炎,而不是胃癌,上次在诊所检查是误诊。

这样的消息让陈晓磐既震惊又喜悦:“既然上天给了我更多时间,那我更应该抓紧服务更多群众,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陈晓磐说,选择了当人民警察,就意味着选择了牺牲奉献,生要为民服务、为党尽忠,死亦死得其所。只有这样,才无愧于一名共产党员!

我将无我——

“不图名利不求享受,为的是党的事业”

“我没有为党的事业做出一点贡献,却得到了党给予我的温暖,我恳切地希望党组织帮助我、考验我,使我早日加入党组织。入党后,我将严格履行党员义务,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决定,服从党组织的分配,对党忠诚老实,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主义道路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困难和危险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毕生精力!”这是1991年6月25日,陈晓磐在他的入党志愿书里写下的话,笔力坚毅,拳拳初心。

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陈晓磐捐款超20万元。他把奖金和工资都花在了有意义的事和有需要的群众身上,房子是住了二十多年的老房子,家里多年未添一件新家具,最贵的就是一台冰箱。

“现在都啥年代了,他家里的电视还是‘大脑袋’,电视桌四条腿有三条都是垫着的。”陈晓磐的邻居们说,晓磐一家人生活过得非常朴素,可是当听说小区要改造,他家带头捐款1000元。每月的工资,他拿出来一半,帮扶村里的老弱病残。路上碰见流浪汉,他拿出50元、100元帮助他们。对群众很大方,对自己却很抠,大冬天骑摩托,买个新头盔他都一拖再拖。

许多人都为陈晓磐的精神所感动,但也有些人表示不理解,他们问:“晓磐,你那么拼死拼活地干,究竟图什么呢?”

陈晓磐稿件配图(分离图)_E3A6415(1265281)-20210812233506.JPG

“我这一生有三个梦:成为共产党员,成为军人,成为人民警察。活到现在,都实现了,我感到很满足、很幸福,没什么可遗憾的了。现在,我只有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才对得起党的培养,对得起群众的信任。”陈晓磐说。

有一次,临颍县主要领导了解到陈晓磐的情况后,拉着他的手动情地说:“晓磐,你作为先进模范,大家要顾,小家也要顾,不但要把群众顾好,同时也要把老婆孩子照顾好,平时遇到啥事儿或者有啥困难要给组织说。”

可是,陈晓磐一次也没有麻烦过组织。董保强心疼陈晓磐,曾劝他:“干了这么多年,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你是模范,荣誉拿了这么多,跟局领导提提,找个轻松的岗位,应该不成问题。”

陈晓磐却说,干了这么多年,跟村里群众有感情了,真走了还舍不得。看身体条件吧,能多干几年就多干几年。

为培育良好村风,2009年他自掏腰包设立了“警务室身边好人评选”基金,后来又把公安部给他的5万元英模奖金捐给基金,对那些好乡贤、好媳妇等进行大力表彰。

85.jpg

在陈晓磐精神感染下,3年多来,大袁村已有90多人被评为道德模范。不少人被评为村、乡、县和市级“好媳妇”“好婆婆”“好丈夫”甚至全市道德模范。

临颍县文化局退休干部李德科,听闻陈晓磐的感人事迹后,要为他创作一部戏曲,创作期间,老伴患病在郑州住院治疗,他就在医院的走廊里,坐在一条小板凳上,创作了感人至深的戏曲《知心人》,传颂陈晓磐的故事和精神。

曾在戏中扮演陈晓磐的临颍县文化局退休职工刘少勇这样评价说:“陈晓磐干的都是平凡的事,但坚持做下去就是不平凡,伟大出自平凡,他以平凡之微光,书写了英雄之璀璨。”

今年“七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大会现场,在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时候,陈晓磐始终眼含热泪,深深地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自豪。“总书记讲话激荡人心,催人奋进,更加坚定了我投身党的事业,坚守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和信心。”陈晓磐坚定地说,他亲身感受到了党的关爱,更应该感恩有党,鼓足干劲,今后一定会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始终保持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带头服务群众,让百姓看到共产党员“人民至上”的风范与行动!

尾声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暑假里,在大袁村留守儿童温馨家园,阵阵稚嫩清脆的诵读声传出教室,回荡在村子上空。今年上大二的东北农业大学学生袁世豪正在带领孩子们诵读经典。

   袁世豪是“留守儿童温馨家园”走出来的大学生,今年‘七一’前夕,他光荣入党。“在陈叔叔的感染下,我真正学到了什么是无私奉献,我要向陈叔叔看齐,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袁世豪说,今年暑假回村里,他主动来到“留守儿童温馨家园”帮着照看在这里学习的孩子,义务教孩子们读书。“好几个同学都跟我联系了,陆续还会有更多大学生来到这里。” 袁世豪说。

榜样就在身边,榜样最有力量。只要种子种下去,迟早会发芽。

如今,陈晓磐的精神正感召着更多的人扎根一线、服务群众,在这方土地,无私奉献、不计名利的氛围越来越浓!

我们相信,沙澧大地,会有更多的“陈晓磐”不断涌现。新的赶考之路,必将薪火相传!

漯河全体党员的标杆和榜样


7月2日下午,市委书记刘尚进与从北京载誉归来的我市“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陈晓磐、“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张士兴座谈。刘尚进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载誉归来的陈晓磐、张士兴表示祝贺和慰问,对他们在各自岗位做出的突出贡献表示感谢。他指出,作为全市广大党员、基层党组织的优秀代表,到北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七一”系列重大活动,接受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检阅与嘉奖,既是个人的光荣,也是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珍贵荣誉,更是漯河全体党员的标杆和榜样。

他号召,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要擦亮荣誉、放大效果、深入宣传,深入挖掘先进典型的感人故事,在讲好漯河故事中实现影响和教育“一大片”的良好效果。


刘尚进与我市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对象座谈

(点击查看报道)

策划/张炜扬 雷会玲

执行/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 辉 张伟伟

视频/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冼 薇

图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 光




版权声明:未经漯河日报书面正式授权,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违者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

    漯河发布客户端

    漯河名城网

    漯河日报抖音号

    漯河日报教育新闻部微信

    漯河日报快手号

    漯河日报人民号

    漯河日报社健康事业部微信

    漯河日报社微公益

    漯河日报社小记者微信

    漯河日报视频号

    漯河日报头条号

    漯河日报微博

    漯河日报微信

    漯河手机报微信

    漯河微地产

    漯河小城生活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豫ICP备05015908号

豫公网安备 41110302000005号

© 2002-2018 漯河名城网(www.lhrb.com.cn)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漯河名城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