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舞渡:古韵今犹在 风情入梦来
2024-06-28 09:29:45
■张 琪
如果能在梦中穿越到过去,我最想去的一定是古代的北舞渡。
几年前,因为想要创作一部发生在北舞渡的历史题材小说,我第一次来到北舞渡。在走访多名当地老人并查阅了很多资料之后,拥有漫长历史的北舞渡镇在我的心中渐渐清晰起来。
位于沙河和灰河交汇处的北舞渡镇距离举世瞩目的贾湖遗址仅1.5公里。历史上,从魏晋到清朝晚期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身处中原腹地的北舞渡镇是豫中地区的交通重镇。元朝至正年间《护国圣烈惠灵显仕祐仕王重修庙记》中记载:“去县北六十里,有镇曰北舞,跨 水南北二镇,千有余家,皆有文庙书院,士夫宗文,行忠信之教……”说明元朝时期北舞渡镇已经颇具规模。乾隆《舞阳县志》中有记载:“北舞渡距城五十余里,民廛稠密,贾客列肆。洵中州巨镇,南河要津也。”反映了清乾隆年间北舞渡镇的繁荣。
我无数次在梦中穿越到明清时期的北舞渡,一睹它百舸争流的繁华。
明清时期南方商人将货物经汉水、唐河运至赊旗,走旱路运至北舞渡,由北舞渡装船经沙河东下界首、蚌埠,沙河水汇入洪泽湖进入长江,再将货物运至沿岸的各大城市。北方的货物也由此路运往南方。清末北舞渡镇内有商号500余家,粮、布、棉、油、酒等商号林立,仅商业人口就达十万之众。
可以想见当时北舞渡码头的盛况——日落时分,人声鼎沸,车马不绝。太阳像淌着油的咸鸭蛋,把波光粼粼的河面染成橘黄色。河上一派熙熙攘攘的繁忙景象,此起彼伏的船工号子响彻云霄。帆樯林立、舳舻相接的商船塞满河道。上游来的船忙着卸货,准备在第二天清晨下航的人忙着装船。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南来北往的货商穿着长袍马褂,摇着手中的凉扇,站在船头看着船工卸货,谈笑风生。
忽然,有船工用沧桑的嗓音唱道:“南徐州,北徐州,包公放粮在陈州。周家口有对铁旗杆,亳州有个花戏楼……”
这边刚唱罢,另一条船上的人就接上了:“天上星多月不明,河里鱼多水不清,山上花多看不尽,世上人多心不平。”
浑厚的歌声伴着河水的“哗哗”声,随风传得很远很远。
每天渡口的喧闹都是到入夜时分才渐渐停息,一部分载货的船只驶离码头扬帆远去,在码头过夜的货老板和船工多数都上了岸,热闹了一天的码头归于宁静。
老板和船工向灯火通明的城内走去。北舞渡镇明清时期的寨墙巍峨高耸。寨墙周围建有坚固的寨门楼九座,每一座寨门均有人看管,故称“九门九关”。镇内街道纵横,每条街与街相连处都建有一座阁楼,楼上住有看门人。这些阁楼共有七十二座,故称“七十二阁”。小巷也很多,共称“七十二过道”。
拥有“日进斗金”“九门九关小北京”盛名的北舞渡镇的夜晚人声鼎沸,酒肆、茶楼、戏院宾客满座,一幅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街道两边饭店旅馆林立,各种美食小吃香气扑鼻。名厨刘箱子的活鱼、买家的羊肉烧卖、薛家的五香卤肉、胡家的辣椒醋都极有名。在北舞渡的众多美食中,闪记胡辣汤是一定要喝上一碗的。北舞渡胡辣汤以新鲜牛羊肉和骨头熬汤,加入胡椒、辣椒、花椒、八角等十几味香辛料,小火慢炖熬出。汤底呈琥珀般透亮的褐黄色,汤里再加入面筋、粉条、花生米、木耳等,盛到碗里以后现浇上香油、米醋,热气腾腾,香气扑鼻。早餐来上一碗胡辣汤,再配上一个左大安的油酥火烧,一口火烧一口胡辣汤,酸辣可口,软硬相宜,吃得浑身热乎乎的,脑门子上出一层细汗,真叫一个舒坦。据说这也是当年那些辛苦劳作的船工祛湿防寒的美食。
北舞渡城内有二郎庙、北舞镇书院、大悲寺、大寿圣寺、观音堂、祖师庙、山陕会馆等建筑,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位于镇东南的山陕会馆。它创建于康熙六十年,是众多山西陕西来此经商的商人在这里设立的聚会暂居的地方。据记载,山陕会馆前有正殿、偏殿、东西殿、两廊、牌坊、钟鼓戏楼,后有春秋楼、老君殿、客堂、僧舍。如此多的外地商人在此居住,由此可见当时北舞渡镇商业之繁荣。
日升月落,沧海桑田,一幕幕悲欢离合曾在这片土地上演。清朝末年,京汉铁路通车,改变了北舞渡的历史。铁路高效便捷的运输能力使豫中的货物集散中心移至位于京汉铁路线上的漯河,北舞渡的商业逐渐衰落,漫长的航运史就此落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古老的沙河仍在流淌,曾经汇通南北的交通、商业重镇湮没于历史的烟尘里。但世间万物不都是在曲折中前行的吗?沉寂不是沉沦,而是重新休整和力量聚合,是为了更远的征程。于高山之巅定会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定能迎长风浩荡。在古人创造的辉煌之上,我们相信,历史的洪流一定会再一次激起澎湃的浪花,书写出属于北舞渡的独特篇章。
统筹丨周鹤琦
审读丨王俊方
北舞渡:古韵今犹在 风情入梦来
2024-06-28 09:29:45
■张 琪
如果能在梦中穿越到过去,我最想去的一定是古代的北舞渡。
几年前,因为想要创作一部发生在北舞渡的历史题材小说,我第一次来到北舞渡。在走访多名当地老人并查阅了很多资料之后,拥有漫长历史的北舞渡镇在我的心中渐渐清晰起来。
位于沙河和灰河交汇处的北舞渡镇距离举世瞩目的贾湖遗址仅1.5公里。历史上,从魏晋到清朝晚期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身处中原腹地的北舞渡镇是豫中地区的交通重镇。元朝至正年间《护国圣烈惠灵显仕祐仕王重修庙记》中记载:“去县北六十里,有镇曰北舞,跨 水南北二镇,千有余家,皆有文庙书院,士夫宗文,行忠信之教……”说明元朝时期北舞渡镇已经颇具规模。乾隆《舞阳县志》中有记载:“北舞渡距城五十余里,民廛稠密,贾客列肆。洵中州巨镇,南河要津也。”反映了清乾隆年间北舞渡镇的繁荣。
我无数次在梦中穿越到明清时期的北舞渡,一睹它百舸争流的繁华。
明清时期南方商人将货物经汉水、唐河运至赊旗,走旱路运至北舞渡,由北舞渡装船经沙河东下界首、蚌埠,沙河水汇入洪泽湖进入长江,再将货物运至沿岸的各大城市。北方的货物也由此路运往南方。清末北舞渡镇内有商号500余家,粮、布、棉、油、酒等商号林立,仅商业人口就达十万之众。
可以想见当时北舞渡码头的盛况——日落时分,人声鼎沸,车马不绝。太阳像淌着油的咸鸭蛋,把波光粼粼的河面染成橘黄色。河上一派熙熙攘攘的繁忙景象,此起彼伏的船工号子响彻云霄。帆樯林立、舳舻相接的商船塞满河道。上游来的船忙着卸货,准备在第二天清晨下航的人忙着装船。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南来北往的货商穿着长袍马褂,摇着手中的凉扇,站在船头看着船工卸货,谈笑风生。
忽然,有船工用沧桑的嗓音唱道:“南徐州,北徐州,包公放粮在陈州。周家口有对铁旗杆,亳州有个花戏楼……”
这边刚唱罢,另一条船上的人就接上了:“天上星多月不明,河里鱼多水不清,山上花多看不尽,世上人多心不平。”
浑厚的歌声伴着河水的“哗哗”声,随风传得很远很远。
每天渡口的喧闹都是到入夜时分才渐渐停息,一部分载货的船只驶离码头扬帆远去,在码头过夜的货老板和船工多数都上了岸,热闹了一天的码头归于宁静。
老板和船工向灯火通明的城内走去。北舞渡镇明清时期的寨墙巍峨高耸。寨墙周围建有坚固的寨门楼九座,每一座寨门均有人看管,故称“九门九关”。镇内街道纵横,每条街与街相连处都建有一座阁楼,楼上住有看门人。这些阁楼共有七十二座,故称“七十二阁”。小巷也很多,共称“七十二过道”。
拥有“日进斗金”“九门九关小北京”盛名的北舞渡镇的夜晚人声鼎沸,酒肆、茶楼、戏院宾客满座,一幅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街道两边饭店旅馆林立,各种美食小吃香气扑鼻。名厨刘箱子的活鱼、买家的羊肉烧卖、薛家的五香卤肉、胡家的辣椒醋都极有名。在北舞渡的众多美食中,闪记胡辣汤是一定要喝上一碗的。北舞渡胡辣汤以新鲜牛羊肉和骨头熬汤,加入胡椒、辣椒、花椒、八角等十几味香辛料,小火慢炖熬出。汤底呈琥珀般透亮的褐黄色,汤里再加入面筋、粉条、花生米、木耳等,盛到碗里以后现浇上香油、米醋,热气腾腾,香气扑鼻。早餐来上一碗胡辣汤,再配上一个左大安的油酥火烧,一口火烧一口胡辣汤,酸辣可口,软硬相宜,吃得浑身热乎乎的,脑门子上出一层细汗,真叫一个舒坦。据说这也是当年那些辛苦劳作的船工祛湿防寒的美食。
北舞渡城内有二郎庙、北舞镇书院、大悲寺、大寿圣寺、观音堂、祖师庙、山陕会馆等建筑,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位于镇东南的山陕会馆。它创建于康熙六十年,是众多山西陕西来此经商的商人在这里设立的聚会暂居的地方。据记载,山陕会馆前有正殿、偏殿、东西殿、两廊、牌坊、钟鼓戏楼,后有春秋楼、老君殿、客堂、僧舍。如此多的外地商人在此居住,由此可见当时北舞渡镇商业之繁荣。
日升月落,沧海桑田,一幕幕悲欢离合曾在这片土地上演。清朝末年,京汉铁路通车,改变了北舞渡的历史。铁路高效便捷的运输能力使豫中的货物集散中心移至位于京汉铁路线上的漯河,北舞渡的商业逐渐衰落,漫长的航运史就此落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古老的沙河仍在流淌,曾经汇通南北的交通、商业重镇湮没于历史的烟尘里。但世间万物不都是在曲折中前行的吗?沉寂不是沉沦,而是重新休整和力量聚合,是为了更远的征程。于高山之巅定会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定能迎长风浩荡。在古人创造的辉煌之上,我们相信,历史的洪流一定会再一次激起澎湃的浪花,书写出属于北舞渡的独特篇章。
统筹丨周鹤琦
审读丨王俊方
编辑:刘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