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名城网

“中原大戏台”:文化聚流量 流量促消费

9月10日19点30分,由西城区管委会、群艺堂文化传媒(河南)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原大戏台”在西城区中王·奥特莱斯广场如约鸣锣开唱,不仅吸引了本地戏迷,还吸引了新疆、山东等地的戏迷来漯河打擂。虽然下着雨,但台下观众或撑伞静立,或身着主办方发放的雨衣,沉浸在铿锵的唱腔中。

5-漯河这里天天爆满!大戏台带火新夜游((2885403)-20250915084359.jpg

线下,观众在雨中站立4小时认真听戏;线上,直播间1万多名网友在线观看。在戏迷试音环节,粉丝化身评委,“过、过、过”的字幕在直播间刷屏。

“低门槛、高参与”是“中原大戏台”火起来的关键。作为百姓舞台,“中原大戏台”不设门槛、不收费,普通戏曲爱好者只要“爱哼就能来”,通过现场试音即可登上擂台;胜负由线上粉丝投票决定,日赛、月赛、年赛获奖选手均有丰厚奖金(日赛冠军奖励1000元、月赛总奖金2万元、年赛总奖金30万元);让戏迷通过直播交流切磋,从“被动欣赏者”变成“主动参与者”,极大激发了戏迷的参与热情。

“中原大戏台”每天的节目都不一样,是留住粉丝的另一关键因素。从主持人唱开场曲、嘉宾助阵,到戏迷试音、打擂台赛,再到线上线下互动点评,节目集娱乐性、互动性、观赏性于一体,如同一场“流动的戏曲联欢晚会”,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场视听盛宴。

精彩的擂台赛不仅吸引了中老年人,还吸引了年轻人和孩童。“我喜欢听。”当晚,跟随爷爷奶奶来听戏的8岁小戏迷于菀晴一句话道出了“中原大戏台”的魅力——它不仅是戏曲表演的平台,还是传递戏曲文化的媒介。

“中原大戏台”于4月26日首播。开播首日,直播间仅百人在线;如今,直播时平均在线人数一两万,最高时达5万人。“中原大戏台”火爆出圈,离不开被粉丝称为“赵万能”的主持人赵世崇。赵世崇出身梨园世家,从小学习戏曲,后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大学期间入伍并加入部队文工团。他既懂戏曲,又懂舞台调度和观众心理。这份“科班功底+基层经验”,让他总能精准把握戏迷的喜好点。

他的“万能”还体现在“能接梗、会暖场”。每场4小时至5小时的直播,赵世崇无彩排、无演讲稿,凭灵活的应变能力与现场观众唠家常、和线上线下粉丝互动、逗乐嘉宾与乐队老师,让节目时而像群口相声,时而像脱口秀,不少观众直言“冲赵世崇才关注栏目”。这种“接地气、有温度”的主持风格成为“中原大戏台”圈粉的最大亮点,也让戏曲传播更具亲和力。

“中原大戏台”打破了时空局限:线上,依托抖音平台将演出传递到千家万户,4个多月便积累73万粉丝;线下,场地从万达金街转移到能容纳更多人的中王·奥特莱斯广场,让更多观众近距离感受戏曲的魅力。

“中原大戏台”不仅是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者,还是文旅融合的“催化剂”,通过“流量变现”带动线下消费,形成“戏曲引流—文旅消费—经济增长”的正向循环。

“中原大戏台”采取“以文化聚流量,以流量促消费”的盈利模式,依托首座中国食品名城——漯河的食品产业优势,直播间以售卖农副食品和地方特色产品为主。一方面,流量转化为消费力,为公司带来盈利;另一方面,盈利部分除用于公司运营外,还作为奖金发放给获奖者,吸引更多人参与,既保障了平台的长期运转,又延续了“文化惠民”的初衷,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如今,漯河西站附近的酒店、饭馆客流量显著增加,不少外地参赛选手和戏迷选择在漯河住宿,顺便打卡贾湖遗址博物馆、许慎文化园、南街村景区、沙澧河风景区等,让看大戏、逛景区、品美食成为漯河新的消费场景。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文媛

校对 冼   薇

统筹 李   鑫

审核 谭艺君

“中原大戏台”:文化聚流量 流量促消费

9月10日19点30分,由西城区管委会、群艺堂文化传媒(河南)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原大戏台”在西城区中王·奥特莱斯广场如约鸣锣开唱,不仅吸引了本地戏迷,还吸引了新疆、山东等地的戏迷来漯河打擂。虽然下着雨,但台下观众或撑伞静立,或身着主办方发放的雨衣,沉浸在铿锵的唱腔中。

5-漯河这里天天爆满!大戏台带火新夜游((2885403)-20250915084359.jpg

线下,观众在雨中站立4小时认真听戏;线上,直播间1万多名网友在线观看。在戏迷试音环节,粉丝化身评委,“过、过、过”的字幕在直播间刷屏。

“低门槛、高参与”是“中原大戏台”火起来的关键。作为百姓舞台,“中原大戏台”不设门槛、不收费,普通戏曲爱好者只要“爱哼就能来”,通过现场试音即可登上擂台;胜负由线上粉丝投票决定,日赛、月赛、年赛获奖选手均有丰厚奖金(日赛冠军奖励1000元、月赛总奖金2万元、年赛总奖金30万元);让戏迷通过直播交流切磋,从“被动欣赏者”变成“主动参与者”,极大激发了戏迷的参与热情。

“中原大戏台”每天的节目都不一样,是留住粉丝的另一关键因素。从主持人唱开场曲、嘉宾助阵,到戏迷试音、打擂台赛,再到线上线下互动点评,节目集娱乐性、互动性、观赏性于一体,如同一场“流动的戏曲联欢晚会”,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场视听盛宴。

精彩的擂台赛不仅吸引了中老年人,还吸引了年轻人和孩童。“我喜欢听。”当晚,跟随爷爷奶奶来听戏的8岁小戏迷于菀晴一句话道出了“中原大戏台”的魅力——它不仅是戏曲表演的平台,还是传递戏曲文化的媒介。

“中原大戏台”于4月26日首播。开播首日,直播间仅百人在线;如今,直播时平均在线人数一两万,最高时达5万人。“中原大戏台”火爆出圈,离不开被粉丝称为“赵万能”的主持人赵世崇。赵世崇出身梨园世家,从小学习戏曲,后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大学期间入伍并加入部队文工团。他既懂戏曲,又懂舞台调度和观众心理。这份“科班功底+基层经验”,让他总能精准把握戏迷的喜好点。

他的“万能”还体现在“能接梗、会暖场”。每场4小时至5小时的直播,赵世崇无彩排、无演讲稿,凭灵活的应变能力与现场观众唠家常、和线上线下粉丝互动、逗乐嘉宾与乐队老师,让节目时而像群口相声,时而像脱口秀,不少观众直言“冲赵世崇才关注栏目”。这种“接地气、有温度”的主持风格成为“中原大戏台”圈粉的最大亮点,也让戏曲传播更具亲和力。

“中原大戏台”打破了时空局限:线上,依托抖音平台将演出传递到千家万户,4个多月便积累73万粉丝;线下,场地从万达金街转移到能容纳更多人的中王·奥特莱斯广场,让更多观众近距离感受戏曲的魅力。

“中原大戏台”不仅是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者,还是文旅融合的“催化剂”,通过“流量变现”带动线下消费,形成“戏曲引流—文旅消费—经济增长”的正向循环。

“中原大戏台”采取“以文化聚流量,以流量促消费”的盈利模式,依托首座中国食品名城——漯河的食品产业优势,直播间以售卖农副食品和地方特色产品为主。一方面,流量转化为消费力,为公司带来盈利;另一方面,盈利部分除用于公司运营外,还作为奖金发放给获奖者,吸引更多人参与,既保障了平台的长期运转,又延续了“文化惠民”的初衷,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如今,漯河西站附近的酒店、饭馆客流量显著增加,不少外地参赛选手和戏迷选择在漯河住宿,顺便打卡贾湖遗址博物馆、许慎文化园、南街村景区、沙澧河风景区等,让看大戏、逛景区、品美食成为漯河新的消费场景。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文媛

校对 冼   薇

统筹 李   鑫

审核 谭艺君

编辑:王聪聪

举报电话(0395)5616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