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浸润沙澧沃土 阅读绘就文明新篇
2025-10-14 08:53:20
一座城,因书香而温润,因文脉而厚重。沙澧河畔,51个公益晨读点位传来朗朗读书声,青少年手捧经典开启晨读时光;教室里,孩子们在“字理教学”中探寻汉字奥秘;农家书屋里,村民通过“数字书屋”学习农业科学知识……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品牌化阅读活动为牵引,以立体化服务体系为支撑,深耕书香漯河建设,全力厚植“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文化沃土。
品牌活动焕新彩
阅读场景活起来
4月的许慎文化园,晨风吹拂着朱红廊柱,百余名身着汉服的学子齐声诵读《礼迎八方·朋友赋》,清脆的读书声如同美妙的音乐,让人沉醉其中。2021年起,我市已连续4年精心组织开展世界读书日暨全民读书月活动,超3000场阅读活动从城市书房铺展到乡村田埂,市民在墨香里拿起书本,“读经典、品文化”成为漯河人的生活日常。
今年,这份对阅读的热忱更与本土文脉深度交融,催生出满是烟火气的创新场景:这边许慎文化园的诵读声还未散尽,那边受降路小学的“经典诵读快闪”惊艳亮相街头,市民纷纷驻足跟读;召陵区的“书香集市”上,旧书置换、名家签售、诗词问答等轮番登场,互动式体验让阅读不再是“一个人的旅程”。这些创新场景凭借独特魅力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向全国人民展现了漯河人阅读的鲜活风貌。
今年暑期,我市在城区河堤、城市公园、社区广场、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场所精心设立51个公益晨读点位,启动了“幸福漯河大家读”公益晨读活动。每天早上,2000余名青少年读名著、诵经典。创新推出“晨读+古诗韵律操”“晨读+八段锦”等融合模式,让诵读突破“单向念读”局限,升级为有温度、有互动、有体验的文化实践。截至目前,该活动累计组织开展晨读活动超3000场,服务青少年数万人次,已经成为我市文化建设的闪亮名片与全民阅读的重要载体。
同时,全民阅读“七进”活动持续纵深推进。我市紧扣省委宣传部2025年书香河南建设工程部署,以世界读书日、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端午节等节日为契机,纵深推进全民阅读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各县区还依托农家书屋常态化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阅读活动,让书香穿透城乡壁垒,浸润街巷田野,奏响全民阅读和谐乐章。
服务体系强支撑
阅读资源惠全民
“以前想看书要跑很远。如今,在家门口的城市书房刷身份证就能进去看书,真是太方便了!”家住郾城区的市民王女士常带着孩子到城市书房读书。城市书房书架上种类丰富的书籍、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使这里成为亲子阅读的“秘密基地”。
近年来,我市持续发力建强阅读阵地,让阅读线下港湾遍布城乡:漯河市新华书店马路街店、郾城区新华书店完成改造后,变身成为集阅读、体验、交流于一体的文化地标;市图书馆持续提升服务效能,城市书房、农家书屋、企业书屋、机关书屋实现城乡重点区域全覆盖;农家书屋与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共建共享、联动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阅读服务。
在丰富阅读内容供给上,我市以许慎文化为核心,创新推广“字理教学”,编撰《跟着字圣诵经典》《说文解字话美食》等特色丛书,让青少年在识汉字、品经典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同时,积极推广“书香河南公共文化平台”“河南数字书屋”等数字化平台,整合经典文学、农业科普、文化教育、少儿读物等优质资源,采用数字化形式精准输送至基层,让城乡群众足不出户即可畅读海量图书,打通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打开手机就能学到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这些数字资源帮了我的大忙。”临颍县王孟镇的种植户李大哥说,数字化平台让他足不出户就能获取实用种植技术。
宣传矩阵广覆盖
阅读风尚传万家
为让阅读风尚浸润城乡每一个角落,市委宣传部主动统筹、精准发力,构建起一个覆盖广、形式活、影响深的全媒体宣传矩阵,以多元传播手段点燃全民阅读热情,为全民阅读凝聚起强大社会合力。
在主流媒体阵地,我市牢牢把握传播主渠道:积极联动省级驻漯媒体与市级主流平台,今年以来已将500余篇(条)全民阅读稿件送到市民眼前,从活动纪实到人物故事,全方位展现沙澧河畔的书香动态;《漯河日报》、漯河广播电视台及“漯河宣传”微信公众号同步开辟《好书推荐》专栏,每月推荐12本涵盖文学经典、科普知识、生活美学的书籍,让好书中的智慧触手可及。
新媒体平台则让阅读传播更添“网感”与活力:依托河南省“百姓文化云”平台,我市对世界读书日等重点阅读活动进行高清直播,让无法到场的市民也能“云端”参与,感受现场的书香氛围;各县区主动贴近群众喜好,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推出“每日荐书”图文、“阅读打卡”趣味短视频。这些短视频有的解读文学经典片段,有的邀请读者分享读书感悟,有的记录晨读点位的鲜活瞬间,用生动有趣的形式打破阅读的“距离感”,让书香满溢沙澧大地,为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嘉琪
图/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尹晓玉
校对 曹 华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李 胜
书香浸润沙澧沃土 阅读绘就文明新篇
2025-10-14 08:53:20
一座城,因书香而温润,因文脉而厚重。沙澧河畔,51个公益晨读点位传来朗朗读书声,青少年手捧经典开启晨读时光;教室里,孩子们在“字理教学”中探寻汉字奥秘;农家书屋里,村民通过“数字书屋”学习农业科学知识……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品牌化阅读活动为牵引,以立体化服务体系为支撑,深耕书香漯河建设,全力厚植“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文化沃土。
品牌活动焕新彩
阅读场景活起来
4月的许慎文化园,晨风吹拂着朱红廊柱,百余名身着汉服的学子齐声诵读《礼迎八方·朋友赋》,清脆的读书声如同美妙的音乐,让人沉醉其中。2021年起,我市已连续4年精心组织开展世界读书日暨全民读书月活动,超3000场阅读活动从城市书房铺展到乡村田埂,市民在墨香里拿起书本,“读经典、品文化”成为漯河人的生活日常。
今年,这份对阅读的热忱更与本土文脉深度交融,催生出满是烟火气的创新场景:这边许慎文化园的诵读声还未散尽,那边受降路小学的“经典诵读快闪”惊艳亮相街头,市民纷纷驻足跟读;召陵区的“书香集市”上,旧书置换、名家签售、诗词问答等轮番登场,互动式体验让阅读不再是“一个人的旅程”。这些创新场景凭借独特魅力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向全国人民展现了漯河人阅读的鲜活风貌。
今年暑期,我市在城区河堤、城市公园、社区广场、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场所精心设立51个公益晨读点位,启动了“幸福漯河大家读”公益晨读活动。每天早上,2000余名青少年读名著、诵经典。创新推出“晨读+古诗韵律操”“晨读+八段锦”等融合模式,让诵读突破“单向念读”局限,升级为有温度、有互动、有体验的文化实践。截至目前,该活动累计组织开展晨读活动超3000场,服务青少年数万人次,已经成为我市文化建设的闪亮名片与全民阅读的重要载体。
同时,全民阅读“七进”活动持续纵深推进。我市紧扣省委宣传部2025年书香河南建设工程部署,以世界读书日、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端午节等节日为契机,纵深推进全民阅读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各县区还依托农家书屋常态化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阅读活动,让书香穿透城乡壁垒,浸润街巷田野,奏响全民阅读和谐乐章。
服务体系强支撑
阅读资源惠全民
“以前想看书要跑很远。如今,在家门口的城市书房刷身份证就能进去看书,真是太方便了!”家住郾城区的市民王女士常带着孩子到城市书房读书。城市书房书架上种类丰富的书籍、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使这里成为亲子阅读的“秘密基地”。
近年来,我市持续发力建强阅读阵地,让阅读线下港湾遍布城乡:漯河市新华书店马路街店、郾城区新华书店完成改造后,变身成为集阅读、体验、交流于一体的文化地标;市图书馆持续提升服务效能,城市书房、农家书屋、企业书屋、机关书屋实现城乡重点区域全覆盖;农家书屋与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共建共享、联动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阅读服务。
在丰富阅读内容供给上,我市以许慎文化为核心,创新推广“字理教学”,编撰《跟着字圣诵经典》《说文解字话美食》等特色丛书,让青少年在识汉字、品经典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同时,积极推广“书香河南公共文化平台”“河南数字书屋”等数字化平台,整合经典文学、农业科普、文化教育、少儿读物等优质资源,采用数字化形式精准输送至基层,让城乡群众足不出户即可畅读海量图书,打通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打开手机就能学到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这些数字资源帮了我的大忙。”临颍县王孟镇的种植户李大哥说,数字化平台让他足不出户就能获取实用种植技术。
宣传矩阵广覆盖
阅读风尚传万家
为让阅读风尚浸润城乡每一个角落,市委宣传部主动统筹、精准发力,构建起一个覆盖广、形式活、影响深的全媒体宣传矩阵,以多元传播手段点燃全民阅读热情,为全民阅读凝聚起强大社会合力。
在主流媒体阵地,我市牢牢把握传播主渠道:积极联动省级驻漯媒体与市级主流平台,今年以来已将500余篇(条)全民阅读稿件送到市民眼前,从活动纪实到人物故事,全方位展现沙澧河畔的书香动态;《漯河日报》、漯河广播电视台及“漯河宣传”微信公众号同步开辟《好书推荐》专栏,每月推荐12本涵盖文学经典、科普知识、生活美学的书籍,让好书中的智慧触手可及。
新媒体平台则让阅读传播更添“网感”与活力:依托河南省“百姓文化云”平台,我市对世界读书日等重点阅读活动进行高清直播,让无法到场的市民也能“云端”参与,感受现场的书香氛围;各县区主动贴近群众喜好,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推出“每日荐书”图文、“阅读打卡”趣味短视频。这些短视频有的解读文学经典片段,有的邀请读者分享读书感悟,有的记录晨读点位的鲜活瞬间,用生动有趣的形式打破阅读的“距离感”,让书香满溢沙澧大地,为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嘉琪
图/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尹晓玉
校对 曹 华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李 胜
编辑:许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