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名城网

字解“二十四节气”系列丨字解霜降

image.png

编者按:

为加强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深度挖掘其在气象、农业、文旅等方面的时代价值,我们立足中原历史文化底蕴,结合漯河许慎文化特色,推出字解“二十四节气”系列。本系列文章将以汉字为钥,溯源每个节气名称的造字本源,解析其蕴含的自然奥秘与文化内核,开启节气之门、探寻节气之源、讲好节气故事,在横竖撇捺间读懂文明传承的密码,在四季流转中体悟传统文化的鲜活生命力。敬请关注。




■刘波涛

在农耕文明中,霜降是重要的农事节点,而要读懂霜降这一节气藏着的自然密码与文化深意,得先从“霜”与“降”两个字的肌理中探寻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洞察与生活智慧的沉淀。

先看“霜”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雨部》:“霜,丧也。成物者。从雨,相声。”“霜”是典型的形声字,“雨”为形旁,“相”为声旁。“雨”字头的表意十分直观,暗示着霜的形成与水汽密切相关,这表明古人对结霜现象的观察细致入微。“丧与成,似相反而实相成。”“霜”使万物丧失,也成就万物。这一注解更体现了古人对霜的辩证认知。“丧”并非真正消亡,而是一种“收敛”,气温骤降,万物从繁茂走向沉静。而“成”则揭示了霜的另一重要价值,低温虽让植物停止生长,却能催化果实成熟、改善作物口感,比如霜降后的柿子更甜、萝卜更脆,“霜打白菜赛人参”。古人发现的“霜打万物而成就其味”的规律,尽显霜的“双面性”。

再看“降”字。在《说文解字·阜部》:“降,下也。从阜,夅(xiáng)声。”“阜(阝)”为形旁,“夅”为声旁,本义为“下降”。段玉裁注:“此亦形声包会意。”甲骨文“夅”像两足由上而下,有“自上而下”的动态感,暗含“时序递进”的隐喻。

用“降”来搭配“霜”,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还生动描绘出霜降临的姿态。相较于雨“落”的随机,雪“飘”的无序,霜“降”的动态更具秩序感,是有规律地自上而下的渐变过程,正如霜降节气的气温变化,非骤然降温,而是渐寒。《逸周书·时训解》中“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蜇虫咸俯”,每五日一候的递进,正是“降”的“有序渐变”之义在物候中的体现。这种“有序渐变”的特质,让“降”字成为霜降到立冬过渡的最佳注脚。“霜降”在《礼记·月令》中被具象化为“霜始降,则百工休”。古人认为霜降后天地阳气收敛,阴气渐盛,适宜停止繁重劳作,顺应自然的“藏”势。

霜降不仅体现着人们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还承载着农耕文明的烟火气。对于农人而言,“霜降种麦正当时”的俗语指引着人们抓紧播种冬麦,为来年的收成奠定基础。除了农事,霜降的烟火气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天气转冷,老人会叮嘱孩子“霜降添衣,别冻着”;晚辈也会为长辈添衣备食。古人在霜降时节有赏菊、祭山神等习俗。漯河临颍的霜降会很有特色。还有一些地方有“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的说法。随着天气转冷,人们还认为霜降是进补的好时节,会食用羊肉、兔肉等温补食材,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冬。

如今,虽然我们远离了农耕生活,很少再能清晨推窗见霜,但我们依然能从霜的凝结中读懂时序,从降的姿态中感知温和,在季节的更迭中感受自然的韵律。


校对 曹   华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


字解“二十四节气”系列丨字解霜降

image.png

编者按:

为加强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深度挖掘其在气象、农业、文旅等方面的时代价值,我们立足中原历史文化底蕴,结合漯河许慎文化特色,推出字解“二十四节气”系列。本系列文章将以汉字为钥,溯源每个节气名称的造字本源,解析其蕴含的自然奥秘与文化内核,开启节气之门、探寻节气之源、讲好节气故事,在横竖撇捺间读懂文明传承的密码,在四季流转中体悟传统文化的鲜活生命力。敬请关注。




■刘波涛

在农耕文明中,霜降是重要的农事节点,而要读懂霜降这一节气藏着的自然密码与文化深意,得先从“霜”与“降”两个字的肌理中探寻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洞察与生活智慧的沉淀。

先看“霜”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雨部》:“霜,丧也。成物者。从雨,相声。”“霜”是典型的形声字,“雨”为形旁,“相”为声旁。“雨”字头的表意十分直观,暗示着霜的形成与水汽密切相关,这表明古人对结霜现象的观察细致入微。“丧与成,似相反而实相成。”“霜”使万物丧失,也成就万物。这一注解更体现了古人对霜的辩证认知。“丧”并非真正消亡,而是一种“收敛”,气温骤降,万物从繁茂走向沉静。而“成”则揭示了霜的另一重要价值,低温虽让植物停止生长,却能催化果实成熟、改善作物口感,比如霜降后的柿子更甜、萝卜更脆,“霜打白菜赛人参”。古人发现的“霜打万物而成就其味”的规律,尽显霜的“双面性”。

再看“降”字。在《说文解字·阜部》:“降,下也。从阜,夅(xiáng)声。”“阜(阝)”为形旁,“夅”为声旁,本义为“下降”。段玉裁注:“此亦形声包会意。”甲骨文“夅”像两足由上而下,有“自上而下”的动态感,暗含“时序递进”的隐喻。

用“降”来搭配“霜”,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还生动描绘出霜降临的姿态。相较于雨“落”的随机,雪“飘”的无序,霜“降”的动态更具秩序感,是有规律地自上而下的渐变过程,正如霜降节气的气温变化,非骤然降温,而是渐寒。《逸周书·时训解》中“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蜇虫咸俯”,每五日一候的递进,正是“降”的“有序渐变”之义在物候中的体现。这种“有序渐变”的特质,让“降”字成为霜降到立冬过渡的最佳注脚。“霜降”在《礼记·月令》中被具象化为“霜始降,则百工休”。古人认为霜降后天地阳气收敛,阴气渐盛,适宜停止繁重劳作,顺应自然的“藏”势。

霜降不仅体现着人们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还承载着农耕文明的烟火气。对于农人而言,“霜降种麦正当时”的俗语指引着人们抓紧播种冬麦,为来年的收成奠定基础。除了农事,霜降的烟火气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天气转冷,老人会叮嘱孩子“霜降添衣,别冻着”;晚辈也会为长辈添衣备食。古人在霜降时节有赏菊、祭山神等习俗。漯河临颍的霜降会很有特色。还有一些地方有“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的说法。随着天气转冷,人们还认为霜降是进补的好时节,会食用羊肉、兔肉等温补食材,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冬。

如今,虽然我们远离了农耕生活,很少再能清晨推窗见霜,但我们依然能从霜的凝结中读懂时序,从降的姿态中感知温和,在季节的更迭中感受自然的韵律。


校对 曹   华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


编辑:许璐瑶

举报电话(0395)5616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