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名城网

沙澧潮涌奋楫行——我市“十四五”发展成就综述

wechat_2025-11-07_082939_010.png

wechat_2025-11-07_083347_299.png

编者按

时代浪潮奔涌,奋斗征程壮阔。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高质量、奋勇争第一,坚持文化点亮城市、产业彰显特色、创新引领未来,深入推进新时代漯河“二次创业”,书写了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的非凡成就。今日起,本报开设《决胜“十四五” 漯河出新彩》栏目,进行全媒体报道,全景展示漯河“十四五”期间的新变化、新气象、新成就,为奋力挺进“十五五”凝聚磅礴力量。敬请关注。


四季轮转,春华秋实。食品名城漯河正以创新之笔描绘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全市生产总值增速连续四年居全省前两位,今年前三季度生产总值增长7.0%、居全省第一位,现代化食品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省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食品产业规模和集聚度全国领先,居民幸福指数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

“十四五”时期,我市紧紧围绕现代化食品名城、创新之城、幸福之城“三城”建设目标,全力以赴拼经济稳增长、扩投资促消费、强创新抓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wechat_2025-11-07_082954_646.png


食品名城生机盎然


首座中国食品名城是漯河的金字招牌。这里食品产业高度集聚,大大小小7000余家企业汇聚于此,形成了“育一个链一群、引一个带一片”的集群效应。

作为世界知名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从单一的火腿肠生产,逐步构建起从饲料、养殖、屠宰到肉制品加工、调味品生产、新材料包装,再到冷链物流、商业外贸等完整的产业链体系,目前产品有上千种。2024年,其品牌价值达872.33亿元。

冷鲜肉、脆皮芝士肠、卤福斋中式酱卤……10月28日至30日,以“相约大中原,共谋新发展”为主题的2025第二届全球肉类产业博览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双汇携旗下生鲜品、肉制品、禽产品、餐饮食材、调味品五大类近200种产品亮相,成为展会焦点。

双汇展出的系列产品,融合经典与潮流,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美食精髓,又以符合当代审美的新潮设计,展现出十足的产品辨识度,令人眼前一亮!

“十四五”时期,双汇集团遵循“产业化、多元化、国际化、数字化”的发展路径,致力构建安全可控的产业生态链,加快产品创新与结构调整,进一步拓展国际贸易,重塑企业发展新优势,持续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营养、美味的肉类食品。

在消费升级浪潮中,与双汇一样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的行业龙头还有卫龙美味。从卫龙辣条、魔芋零食持续引领市场,到推出麻酱魔芋爽、小龙虾味大面筋、麻辣牛肉味亲嘴烧等新品,再到上市风吃海带清爽酸辣味新品、与山姆会员店合作推出高纤牛肝菌魔芋新品……卫龙在巩固核心品类优势的同时,通过多元化发展路径不断打造形成新的业绩增长点。2025年上半年,卫龙实现营收34.83亿元,同比增长18.5%。

“十四五”时期,在双汇、卫龙、南街村等食品龙头企业带动下,漯河形成了龙头引领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雁阵格局”,食品产业蓬勃发展:现代食品产业集群入选全省十大制造业产业集群,其中麻辣面制品、肉制品、冷鲜肉等单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全市食品产业总规模突破2500亿元,占全省四分之一、全国四十分之一,成为河南省万亿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

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天然色素起步,深耕健康功能成分应用领域,持续为大健康产业提供安全、天然、高效的解决方案,积极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漯河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焦海洋.png

漯河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本地完善的食品产业生态,推行“食品+益生菌”发展模式,推动益生菌技术与更多食品企业结合,促进漯河食品产业迭代升级。

河南盐津铺子食品有限公司聚焦食品主业持续深耕,在我市政策支持下,规划建设“一基地两中心”项目,致力打造北方超大型生产基地、区域物流中心与产品研发中心。

北舞渡镇闪氏胡辣汤传承人闪国雨将“一碗汤”发展成“一条链”,从家庭作坊成长为标准化生产企业,成为传统美食工业化的典范……

7000余家企业汇聚漯河,以执着的创新精神和拼搏的进取姿态,共同印证了“食品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依托完善的产业生态与精准的配套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漯河形成了“落地一个、带动一串、赋能一片”的集聚效应。

五年来,在食品产业的强劲带动下,我市多次成功举办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这一行业盛会,有效提振了食品企业发展信心,集中展示了食品工业发展成就,加速了上下游产业链融合。食博会已逐步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型展会,被誉为食品行业的风向标。

食博会一年比一年质量高、效果好、影响大——

以“食全食美”为主题的第十九届食博会,现场交易额及线上线下意向采购额达462.21亿元;

以“食全食美 漯在其中”为主题的第二十届食博会,相关交易额达473.07亿元;

以“食全食美 漯在其中 创新引领 共享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十一届食博会,交易额攀升至489亿元;

以“世界眼光、中国经典、河南名品”为主题的第二十二届食博会,交易额达492.6亿元……

我市致力将食博会打造成更具美誉度和影响力的产业风向标、食品品牌展、创新成果汇、美食体验游和文旅消费季。如今,食博会已成为国际性的展销盛会、投资盛会、学术盛会与交流盛会。

“11+8”产业链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5%,其中有10条产业链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十四五”时期,我市坚持“食品立市、链群发展”战略,深化“三链同构、农食融合”,聚焦现代食品、新材料、先进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统筹做好食品工业、食品文化、食品品牌、美食名城“四篇文章”,大力发展食品领域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绿色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持续构建以食品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展望未来,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漯河将以世界眼光、中国经典、河南名品的更高标准推动食品工业发展,继续做好“四篇文章”,促进粮食、食品、美食“三食”贯通,争当践行“大食物观”的领跑者。


创新之城动能澎湃


“以前攻克技术难题需要跑遍全国寻找专家,现在实现了‘企业下单、科学家接单’,中原食品实验室在本地就帮助我们解决了行业痛点。”在漯河,许多企业技术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本土企业的创新获得感。漯河“创新之城”的崛起,正源于其持续优化的创新生态。

中原食品实验室 (1)(1865047)-20230412083802.jpg

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纳入核心指标。从2022年预期目标的1.96%到2025年预期目标的2.7%,数字攀升的背后,是漯河对科技创新矢志不渝的追求。

近年来,我市以超常规力度、全方位推进创新发展,凝聚创新共识,重塑创新体系,全力打造创新之城,激发了全市创新创造的热情,使创新逐渐成为现代化漯河建设的最强劲动力和最鲜明标识。

作为全省食品产业的“最强大脑”,中原食品实验室成立以来,已开展170多项课题研究,与省内外34家企业签订技术合作协议,为双汇、伊利等38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710余次。

从2022年9月22日正式揭牌运营,到如今河南食品科创园的快速崛起,短短三年多时间,漯河“科研之花”竞相绽放,营造了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创新动能加速释放。

河南食品科创园以中原食品实验室为核心,加速构建“实验室+研究生院+中试基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的“六位一体”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着力打造食品产业创新“发动机”,推动科技创新“顶天立地”、产业创新“强基固本”、金融创新“血脉畅通”,促进“三新”融合无缝对接,致力将中原食品实验室打造成“三新”融合的标杆。

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2023年我市获批省级“瞪羚企业”数量达到过去三年总量的两倍;2024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2025年上半年,铜基新材料产业增速达29.4%,创新驱动的“乘数效应”正持续显现。

“创新不限于实验室的突破,更在于全链条的协同。”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为企业提供了从“研”到“产”的应用场景、工艺改进、样品试制、产品示范等全套中试技术服务。

由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与中原食品实验室共建的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是全省首批8家中试基地之一。目前,基地已建成21条食品加工中试生产线,配备116台(套)国际先进仪器设备,能够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成熟配套的中试设备、场地、生产工艺及技术支持。

如今,中原食品实验室、河南食品科创园、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三足鼎立的创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随着全国食品创新高地和食品创新人才高地的加快建设,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推动了产业演进与人才发展的同频共振。

围绕构建人才“强磁场”,我市创新推出“柔性引进科学家、刚性引育团队”机制,发布高层次创新人才“六可选”政策及“人才新政35条”等多项服务保障措施,实行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目前已成功会聚25名院士、147支科学家团队,构建起以院士领衔的中原食品实验室、氟硅新材料研究院等为代表的“5+N”创新平台体系,形成了创优政策引才、产教融合育才、量身打造用才、干事创业留才的优良人才生态。

“多年来,漯河市始终将建设食品名城、发展食品产业作为核心目标,并将引进科技人才作为补短板、促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着眼全局谋划人才工作;以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为路径,厚植人才成长沃土;以世界眼光、中国经典、河南名品的更高追求,精准集聚高端人才;以服务‘两高四着力’为落脚点,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动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省委咨询组研究员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幸福之城宜居宜业


“如今推窗即可见绿,出门便是游园,坐着公交车就能到沙澧河风景区逛逛,心情格外舒畅。这样的日子真是舒心!”11月5日,家住满庭芳·春晓口袋公园附近的赵先生,细数着“十四五”以来的生活变化。在漯河,“幸福之城”并非抽象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的民生温度。

城市功能品质的提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十四五”时期,我市以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秉持为民、利民、惠民宗旨,坚持普惠共享、久久为功,加快建设文明引领、温暖可及的现代化幸福之城。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累计实施一批城市更新项目,持续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垃圾清运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道路机扫率、城镇污水处理率均实现100%,中心城区新能源公交车全覆盖,成功创建全国绿色出行城市。作为河南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和全国绿色出行考核评价达标城市,我市正全力创建国家“公交都市”。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全国农业产业链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三链同构”经验做法在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中获得通报表扬。

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平漯周高铁、国道107漯河境新建工程、沙颍河航运开发、漯河港扩容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速推进,立体化交通网络正加快形成。同时,实施引澧入颍、平原洼地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稳步提升。5G网络实现全域覆盖,我市入选全国“千兆城市”,建设上线全国首家食品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全国第二家“星火·链网”骨干节点。

民生福祉全面增进。省定、市定各项民生实事均圆满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绩效评价居全省第一。高水平高中建成投用,高水平医院建设项目高效有序推进。“一老一小”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在河南省地方城市发展报告中,漯河幸福指数连续三年蝉联全省第一。2025年5月23日,我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10月28日,我市被命名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焦3.png

基层治理新格局加快构建。我市深入推进“五基四化”建设,做实“党建+网格+大数据”机制,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以党建引领的高效能基层治理新成效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从12345政务服务热线成为畅通的“民生直通车”,到农村沟渠整治、老旧小区改造,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见效,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在家门口不断增强。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漯河的发展坐标愈发清晰——将突出新时代漯河“二次创业”,突出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扬优势补短板,加快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以食品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食品创新高地和食品创新人才高地,开展食品产业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率先行动,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让民生项目贴近民意、惠及民生、温暖民心,确保“十五五”时期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沙澧潮涌处,扬帆奋进时。漯河正凭借现代化食品名城的坚实产业根基、创新之城的澎湃活力以及幸福之城的温暖底色,在新时代“二次创业”的征程上阔步前行,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更大漯河贡献。


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俊玲 谢晓龙

图/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焦海洋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李胜

沙澧潮涌奋楫行——我市“十四五”发展成就综述

wechat_2025-11-07_082939_010.png

wechat_2025-11-07_083347_299.png

编者按

时代浪潮奔涌,奋斗征程壮阔。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高质量、奋勇争第一,坚持文化点亮城市、产业彰显特色、创新引领未来,深入推进新时代漯河“二次创业”,书写了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的非凡成就。今日起,本报开设《决胜“十四五” 漯河出新彩》栏目,进行全媒体报道,全景展示漯河“十四五”期间的新变化、新气象、新成就,为奋力挺进“十五五”凝聚磅礴力量。敬请关注。


四季轮转,春华秋实。食品名城漯河正以创新之笔描绘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全市生产总值增速连续四年居全省前两位,今年前三季度生产总值增长7.0%、居全省第一位,现代化食品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省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食品产业规模和集聚度全国领先,居民幸福指数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

“十四五”时期,我市紧紧围绕现代化食品名城、创新之城、幸福之城“三城”建设目标,全力以赴拼经济稳增长、扩投资促消费、强创新抓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wechat_2025-11-07_082954_646.png


食品名城生机盎然


首座中国食品名城是漯河的金字招牌。这里食品产业高度集聚,大大小小7000余家企业汇聚于此,形成了“育一个链一群、引一个带一片”的集群效应。

作为世界知名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从单一的火腿肠生产,逐步构建起从饲料、养殖、屠宰到肉制品加工、调味品生产、新材料包装,再到冷链物流、商业外贸等完整的产业链体系,目前产品有上千种。2024年,其品牌价值达872.33亿元。

冷鲜肉、脆皮芝士肠、卤福斋中式酱卤……10月28日至30日,以“相约大中原,共谋新发展”为主题的2025第二届全球肉类产业博览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双汇携旗下生鲜品、肉制品、禽产品、餐饮食材、调味品五大类近200种产品亮相,成为展会焦点。

双汇展出的系列产品,融合经典与潮流,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美食精髓,又以符合当代审美的新潮设计,展现出十足的产品辨识度,令人眼前一亮!

“十四五”时期,双汇集团遵循“产业化、多元化、国际化、数字化”的发展路径,致力构建安全可控的产业生态链,加快产品创新与结构调整,进一步拓展国际贸易,重塑企业发展新优势,持续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营养、美味的肉类食品。

在消费升级浪潮中,与双汇一样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的行业龙头还有卫龙美味。从卫龙辣条、魔芋零食持续引领市场,到推出麻酱魔芋爽、小龙虾味大面筋、麻辣牛肉味亲嘴烧等新品,再到上市风吃海带清爽酸辣味新品、与山姆会员店合作推出高纤牛肝菌魔芋新品……卫龙在巩固核心品类优势的同时,通过多元化发展路径不断打造形成新的业绩增长点。2025年上半年,卫龙实现营收34.83亿元,同比增长18.5%。

“十四五”时期,在双汇、卫龙、南街村等食品龙头企业带动下,漯河形成了龙头引领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雁阵格局”,食品产业蓬勃发展:现代食品产业集群入选全省十大制造业产业集群,其中麻辣面制品、肉制品、冷鲜肉等单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全市食品产业总规模突破2500亿元,占全省四分之一、全国四十分之一,成为河南省万亿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

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天然色素起步,深耕健康功能成分应用领域,持续为大健康产业提供安全、天然、高效的解决方案,积极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漯河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焦海洋.png

漯河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本地完善的食品产业生态,推行“食品+益生菌”发展模式,推动益生菌技术与更多食品企业结合,促进漯河食品产业迭代升级。

河南盐津铺子食品有限公司聚焦食品主业持续深耕,在我市政策支持下,规划建设“一基地两中心”项目,致力打造北方超大型生产基地、区域物流中心与产品研发中心。

北舞渡镇闪氏胡辣汤传承人闪国雨将“一碗汤”发展成“一条链”,从家庭作坊成长为标准化生产企业,成为传统美食工业化的典范……

7000余家企业汇聚漯河,以执着的创新精神和拼搏的进取姿态,共同印证了“食品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依托完善的产业生态与精准的配套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漯河形成了“落地一个、带动一串、赋能一片”的集聚效应。

五年来,在食品产业的强劲带动下,我市多次成功举办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这一行业盛会,有效提振了食品企业发展信心,集中展示了食品工业发展成就,加速了上下游产业链融合。食博会已逐步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型展会,被誉为食品行业的风向标。

食博会一年比一年质量高、效果好、影响大——

以“食全食美”为主题的第十九届食博会,现场交易额及线上线下意向采购额达462.21亿元;

以“食全食美 漯在其中”为主题的第二十届食博会,相关交易额达473.07亿元;

以“食全食美 漯在其中 创新引领 共享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十一届食博会,交易额攀升至489亿元;

以“世界眼光、中国经典、河南名品”为主题的第二十二届食博会,交易额达492.6亿元……

我市致力将食博会打造成更具美誉度和影响力的产业风向标、食品品牌展、创新成果汇、美食体验游和文旅消费季。如今,食博会已成为国际性的展销盛会、投资盛会、学术盛会与交流盛会。

“11+8”产业链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5%,其中有10条产业链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十四五”时期,我市坚持“食品立市、链群发展”战略,深化“三链同构、农食融合”,聚焦现代食品、新材料、先进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统筹做好食品工业、食品文化、食品品牌、美食名城“四篇文章”,大力发展食品领域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绿色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持续构建以食品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展望未来,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漯河将以世界眼光、中国经典、河南名品的更高标准推动食品工业发展,继续做好“四篇文章”,促进粮食、食品、美食“三食”贯通,争当践行“大食物观”的领跑者。


创新之城动能澎湃


“以前攻克技术难题需要跑遍全国寻找专家,现在实现了‘企业下单、科学家接单’,中原食品实验室在本地就帮助我们解决了行业痛点。”在漯河,许多企业技术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本土企业的创新获得感。漯河“创新之城”的崛起,正源于其持续优化的创新生态。

中原食品实验室 (1)(1865047)-20230412083802.jpg

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纳入核心指标。从2022年预期目标的1.96%到2025年预期目标的2.7%,数字攀升的背后,是漯河对科技创新矢志不渝的追求。

近年来,我市以超常规力度、全方位推进创新发展,凝聚创新共识,重塑创新体系,全力打造创新之城,激发了全市创新创造的热情,使创新逐渐成为现代化漯河建设的最强劲动力和最鲜明标识。

作为全省食品产业的“最强大脑”,中原食品实验室成立以来,已开展170多项课题研究,与省内外34家企业签订技术合作协议,为双汇、伊利等38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710余次。

从2022年9月22日正式揭牌运营,到如今河南食品科创园的快速崛起,短短三年多时间,漯河“科研之花”竞相绽放,营造了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创新动能加速释放。

河南食品科创园以中原食品实验室为核心,加速构建“实验室+研究生院+中试基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的“六位一体”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着力打造食品产业创新“发动机”,推动科技创新“顶天立地”、产业创新“强基固本”、金融创新“血脉畅通”,促进“三新”融合无缝对接,致力将中原食品实验室打造成“三新”融合的标杆。

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2023年我市获批省级“瞪羚企业”数量达到过去三年总量的两倍;2024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2025年上半年,铜基新材料产业增速达29.4%,创新驱动的“乘数效应”正持续显现。

“创新不限于实验室的突破,更在于全链条的协同。”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为企业提供了从“研”到“产”的应用场景、工艺改进、样品试制、产品示范等全套中试技术服务。

由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与中原食品实验室共建的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是全省首批8家中试基地之一。目前,基地已建成21条食品加工中试生产线,配备116台(套)国际先进仪器设备,能够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成熟配套的中试设备、场地、生产工艺及技术支持。

如今,中原食品实验室、河南食品科创园、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三足鼎立的创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随着全国食品创新高地和食品创新人才高地的加快建设,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推动了产业演进与人才发展的同频共振。

围绕构建人才“强磁场”,我市创新推出“柔性引进科学家、刚性引育团队”机制,发布高层次创新人才“六可选”政策及“人才新政35条”等多项服务保障措施,实行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目前已成功会聚25名院士、147支科学家团队,构建起以院士领衔的中原食品实验室、氟硅新材料研究院等为代表的“5+N”创新平台体系,形成了创优政策引才、产教融合育才、量身打造用才、干事创业留才的优良人才生态。

“多年来,漯河市始终将建设食品名城、发展食品产业作为核心目标,并将引进科技人才作为补短板、促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着眼全局谋划人才工作;以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为路径,厚植人才成长沃土;以世界眼光、中国经典、河南名品的更高追求,精准集聚高端人才;以服务‘两高四着力’为落脚点,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动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省委咨询组研究员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幸福之城宜居宜业


“如今推窗即可见绿,出门便是游园,坐着公交车就能到沙澧河风景区逛逛,心情格外舒畅。这样的日子真是舒心!”11月5日,家住满庭芳·春晓口袋公园附近的赵先生,细数着“十四五”以来的生活变化。在漯河,“幸福之城”并非抽象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的民生温度。

城市功能品质的提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十四五”时期,我市以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秉持为民、利民、惠民宗旨,坚持普惠共享、久久为功,加快建设文明引领、温暖可及的现代化幸福之城。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累计实施一批城市更新项目,持续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垃圾清运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道路机扫率、城镇污水处理率均实现100%,中心城区新能源公交车全覆盖,成功创建全国绿色出行城市。作为河南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和全国绿色出行考核评价达标城市,我市正全力创建国家“公交都市”。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全国农业产业链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三链同构”经验做法在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中获得通报表扬。

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平漯周高铁、国道107漯河境新建工程、沙颍河航运开发、漯河港扩容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速推进,立体化交通网络正加快形成。同时,实施引澧入颍、平原洼地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稳步提升。5G网络实现全域覆盖,我市入选全国“千兆城市”,建设上线全国首家食品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全国第二家“星火·链网”骨干节点。

民生福祉全面增进。省定、市定各项民生实事均圆满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绩效评价居全省第一。高水平高中建成投用,高水平医院建设项目高效有序推进。“一老一小”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在河南省地方城市发展报告中,漯河幸福指数连续三年蝉联全省第一。2025年5月23日,我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10月28日,我市被命名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焦3.png

基层治理新格局加快构建。我市深入推进“五基四化”建设,做实“党建+网格+大数据”机制,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以党建引领的高效能基层治理新成效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从12345政务服务热线成为畅通的“民生直通车”,到农村沟渠整治、老旧小区改造,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见效,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在家门口不断增强。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漯河的发展坐标愈发清晰——将突出新时代漯河“二次创业”,突出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扬优势补短板,加快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以食品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食品创新高地和食品创新人才高地,开展食品产业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率先行动,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让民生项目贴近民意、惠及民生、温暖民心,确保“十五五”时期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沙澧潮涌处,扬帆奋进时。漯河正凭借现代化食品名城的坚实产业根基、创新之城的澎湃活力以及幸福之城的温暖底色,在新时代“二次创业”的征程上阔步前行,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更大漯河贡献。


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俊玲 谢晓龙

图/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焦海洋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李胜

编辑:李鑫

举报电话(0395)5616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