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项目为王挑大梁
2025-11-18 09:18:26

编者按:
时代浪潮奔涌,奋斗征程壮阔。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高质量、奋勇争第一,坚持文化点亮城市、产业彰显特色、创新引领未来,深入推进新时代漯河“二次创业”,书写了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的非凡成就。《漯河日报》及其新媒体平台开设《决胜“十四五” 漯河出新彩》栏目,进行全媒体报道,全景展示漯河“十四五”期间的新变化、新气象、新成就,为奋力挺进“十五五”凝聚磅礴力量。敬请关注。


项目为王挑大梁
■本报记者 王红磊 王辉 李丹
通讯员 丁泉洋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硬支撑。
“十四五”期间,沙澧大地一个个重点项目工地,随处可见争分夺秒、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升腾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如虹气势,处处涌动大干快干、高歌猛进的发展热潮。

全市各级各部门牢树项目为王理念,坚定不移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惠民生、育动能、促发展的核心抓手,以“双百工程”“三个五百亿”项目为引领,以省、市重点项目为支撑,以重大民生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等为支点,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为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
“十四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抓发展的“牛鼻子”,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一切盯着项目看、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一系列重大项目相继落地,为经济稳健增长与持续向好提供坚实支撑。

“稳”的基础不断夯实——5年间,双汇、卫龙、金大地、际华3515、漯河卷烟厂、南街村等工业龙头企业纷纷引领投资、做大做强,一个个新园区、新基地、新项目拔地而起、投产见效。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创新高,漯河港扩容、107国道东移、许信高速等项目建设“进度条”不断刷新,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压舱石和强引擎作用显著,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好”的趋势持续巩固——5年间,我市“双百工程”和“三个五百亿”项目压茬推动,省、市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投产达效,中大恒源、漯河微康等一批骨干企业倍增提速,加快形成新动力。优德中大大健康产业园、中粮粮谷面粉全产业链、盐津铺子“一基地两中心”、益恒源塔格糖、中誉功能宠物食品等一个个结构优、带动强、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梯次接续,滚动发展,进一步丰满了我市食品产业生态。
“新”的动能正在集聚——5年间,我市重点项目提质逐新,中原未来食品科技城开启新篇章,卫龙绿色食品产业园智能化生产线投用,金大地绿色联碱产业园快速投产,利通液压超高压流体技术创新产业园发展迅猛,以金海氟硅千亿级新材料项目、临颍县铜基新材料项目为引领的氟硅和铜基两大新材料集群蓄势崛起,项目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成色更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市委、市政府将项目建设摆在中心位置,锚定重点项目从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实景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四大班子领导齐上阵,实施周例会制度,常态化实施市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机制,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形成了领导带头抓项目、全市上下跑项目、各行各业干项目的浓厚氛围。

面对项目推进中的堵点、难点,我市持续进行机制创新,打造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模式,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对含土建工程的项目进行远程可视化管理,完善过程管理机制,全面推行“指挥部+工作专班”模式,优化会商研判机制,形成了具有漯河特色的项目为王工作范式,“四大办”典型经验做法多次获上级表扬。
得益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我市项目建设展现出快节奏,跑出了“加速度”。
看产业——链群发展势头强劲,召陵区宠物经济异军突起,打造出中国宠物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鲜活样本;郾城区抢滩布局食药同源项目,全力打造大健康产业集聚区;临颍县着力打造全省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先进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
看交通——漯河港抢抓发展机遇,实施提质扩容工程,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平漯周高铁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十”字形高铁网补上关键一“横”;“井”字形高速交通网和“公铁水”运网越织越密。

看民生——历时一年半建设的漯河高中新校区,今年秋季正式启用,高中教育事业迈出新步伐;高水平医院建设快马加鞭,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再提升;市养老产业综合服务园快速建设,“老有所养”的养老需求更有保障;37个城市防汛排涝应急复盘提升项目陆续建成,安全屏障筑得更牢;水韵沙澧综合提升工程全力推进,让水环境得到改善、水资源更优化;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5G网络实现全域覆盖,我市获评全国“千兆城市”……项目建设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项目为王,干字当头。
5年来,全市上下凝聚起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共识,各级各部门聚焦项目、推动项目、服务项目,持续掀起大干快上、以干促上、实干至上的热潮。

每一个项目建设背后都是全链条要素保障的硬支撑——
“要素保障是项目建设的关键之关键。”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对省重点项目实行单独组卷报批,优先保障优质项目用地需求,多措并举持续降低企业用气、用水、用电以及物流运输等成本,打造要素“洼地”。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为抓手,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与中原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协议,并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性资金,拓展多元融资渠道,抓实抓细项目保障各项工作,高位高效高质加快项目落地。
每一个项目建设都是政府服务效能的折射镜——
发展怎么样,关键靠项目;项目怎么样,关键靠服务。
“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服务,着力打通项目落地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营造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成立市级专项工作组,印发《漯河市高效办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一件事”实施方案》,细化办事指南与流程,扎实推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一件事”改革。统筹多个审批部门建立联审联批机制,对重点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实行“绿、黄、红”三色预警,开辟绿色通道,交叉办公,并联审批,极大压缩手续办理时限。
每一个项目建设都是考验干部担当作为的试金石——
项目建设既是检验党员干部成色的“考场”,也是锤炼党员干部能力作风的“战场”。
近年来,我市探索建立了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机制,坚持把重点工作一线作为干部历练成长的基地、检验识别的考场、选拔使用的人才库,将有发展潜力、能堪当重任的干部放到重大项目建设一线吃苦锻炼、增长本领。一批经过实践检验能扛硬活、打硬仗、工作实绩突出、一贯表现优秀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激励引导干部在一线建功立业、成长成才。
我市通过在项目一线锻炼干部、发现干部、使用干部,锻造了一批善于“谋项目”、善于“招项目”、善于“建项目”、善于“管项目”的专业化干部队伍,切实把干部资源集聚到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以干部的担当作为和强有力的干部队伍支撑起经济社会发展全面领先、持续领先。
潜心耕耘结硕果,更扬云帆立潮头。展望“十五五”,我市将树牢项目为王理念,以更大力度谋划项目,以更实举措推进项目,以更优服务保障项目,不断推动重大项目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以更高质量的项目建设在沙澧大地书写砥砺奋进的新答卷。

相关链接
海 报:李 鑫 丨 图 片:焦海洋
责 编:谢明芮 丨 校 对:李 鑫
统 筹:周鹤琦 丨 审 核:谭艺君
漯河:项目为王挑大梁
2025-11-18 09:18:26

编者按:
时代浪潮奔涌,奋斗征程壮阔。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高质量、奋勇争第一,坚持文化点亮城市、产业彰显特色、创新引领未来,深入推进新时代漯河“二次创业”,书写了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的非凡成就。《漯河日报》及其新媒体平台开设《决胜“十四五” 漯河出新彩》栏目,进行全媒体报道,全景展示漯河“十四五”期间的新变化、新气象、新成就,为奋力挺进“十五五”凝聚磅礴力量。敬请关注。


项目为王挑大梁
■本报记者 王红磊 王辉 李丹
通讯员 丁泉洋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硬支撑。
“十四五”期间,沙澧大地一个个重点项目工地,随处可见争分夺秒、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升腾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如虹气势,处处涌动大干快干、高歌猛进的发展热潮。

全市各级各部门牢树项目为王理念,坚定不移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惠民生、育动能、促发展的核心抓手,以“双百工程”“三个五百亿”项目为引领,以省、市重点项目为支撑,以重大民生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等为支点,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为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
“十四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抓发展的“牛鼻子”,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一切盯着项目看、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一系列重大项目相继落地,为经济稳健增长与持续向好提供坚实支撑。

“稳”的基础不断夯实——5年间,双汇、卫龙、金大地、际华3515、漯河卷烟厂、南街村等工业龙头企业纷纷引领投资、做大做强,一个个新园区、新基地、新项目拔地而起、投产见效。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创新高,漯河港扩容、107国道东移、许信高速等项目建设“进度条”不断刷新,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压舱石和强引擎作用显著,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好”的趋势持续巩固——5年间,我市“双百工程”和“三个五百亿”项目压茬推动,省、市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投产达效,中大恒源、漯河微康等一批骨干企业倍增提速,加快形成新动力。优德中大大健康产业园、中粮粮谷面粉全产业链、盐津铺子“一基地两中心”、益恒源塔格糖、中誉功能宠物食品等一个个结构优、带动强、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梯次接续,滚动发展,进一步丰满了我市食品产业生态。
“新”的动能正在集聚——5年间,我市重点项目提质逐新,中原未来食品科技城开启新篇章,卫龙绿色食品产业园智能化生产线投用,金大地绿色联碱产业园快速投产,利通液压超高压流体技术创新产业园发展迅猛,以金海氟硅千亿级新材料项目、临颍县铜基新材料项目为引领的氟硅和铜基两大新材料集群蓄势崛起,项目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成色更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市委、市政府将项目建设摆在中心位置,锚定重点项目从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实景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四大班子领导齐上阵,实施周例会制度,常态化实施市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机制,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形成了领导带头抓项目、全市上下跑项目、各行各业干项目的浓厚氛围。

面对项目推进中的堵点、难点,我市持续进行机制创新,打造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模式,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对含土建工程的项目进行远程可视化管理,完善过程管理机制,全面推行“指挥部+工作专班”模式,优化会商研判机制,形成了具有漯河特色的项目为王工作范式,“四大办”典型经验做法多次获上级表扬。
得益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我市项目建设展现出快节奏,跑出了“加速度”。
看产业——链群发展势头强劲,召陵区宠物经济异军突起,打造出中国宠物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鲜活样本;郾城区抢滩布局食药同源项目,全力打造大健康产业集聚区;临颍县着力打造全省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先进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
看交通——漯河港抢抓发展机遇,实施提质扩容工程,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平漯周高铁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十”字形高铁网补上关键一“横”;“井”字形高速交通网和“公铁水”运网越织越密。

看民生——历时一年半建设的漯河高中新校区,今年秋季正式启用,高中教育事业迈出新步伐;高水平医院建设快马加鞭,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再提升;市养老产业综合服务园快速建设,“老有所养”的养老需求更有保障;37个城市防汛排涝应急复盘提升项目陆续建成,安全屏障筑得更牢;水韵沙澧综合提升工程全力推进,让水环境得到改善、水资源更优化;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5G网络实现全域覆盖,我市获评全国“千兆城市”……项目建设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项目为王,干字当头。
5年来,全市上下凝聚起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共识,各级各部门聚焦项目、推动项目、服务项目,持续掀起大干快上、以干促上、实干至上的热潮。

每一个项目建设背后都是全链条要素保障的硬支撑——
“要素保障是项目建设的关键之关键。”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对省重点项目实行单独组卷报批,优先保障优质项目用地需求,多措并举持续降低企业用气、用水、用电以及物流运输等成本,打造要素“洼地”。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为抓手,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与中原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协议,并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性资金,拓展多元融资渠道,抓实抓细项目保障各项工作,高位高效高质加快项目落地。
每一个项目建设都是政府服务效能的折射镜——
发展怎么样,关键靠项目;项目怎么样,关键靠服务。
“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服务,着力打通项目落地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营造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成立市级专项工作组,印发《漯河市高效办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一件事”实施方案》,细化办事指南与流程,扎实推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一件事”改革。统筹多个审批部门建立联审联批机制,对重点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实行“绿、黄、红”三色预警,开辟绿色通道,交叉办公,并联审批,极大压缩手续办理时限。
每一个项目建设都是考验干部担当作为的试金石——
项目建设既是检验党员干部成色的“考场”,也是锤炼党员干部能力作风的“战场”。
近年来,我市探索建立了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机制,坚持把重点工作一线作为干部历练成长的基地、检验识别的考场、选拔使用的人才库,将有发展潜力、能堪当重任的干部放到重大项目建设一线吃苦锻炼、增长本领。一批经过实践检验能扛硬活、打硬仗、工作实绩突出、一贯表现优秀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激励引导干部在一线建功立业、成长成才。
我市通过在项目一线锻炼干部、发现干部、使用干部,锻造了一批善于“谋项目”、善于“招项目”、善于“建项目”、善于“管项目”的专业化干部队伍,切实把干部资源集聚到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以干部的担当作为和强有力的干部队伍支撑起经济社会发展全面领先、持续领先。
潜心耕耘结硕果,更扬云帆立潮头。展望“十五五”,我市将树牢项目为王理念,以更大力度谋划项目,以更实举措推进项目,以更优服务保障项目,不断推动重大项目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以更高质量的项目建设在沙澧大地书写砥砺奋进的新答卷。

相关链接
海 报:李 鑫 丨 图 片:焦海洋
责 编:谢明芮 丨 校 对:李 鑫
统 筹:周鹤琦 丨 审 核:谭艺君
编辑:谢明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