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名城网

文产观察丨农文旅融合描绘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编者按:

文化产业繁荣是文化领域创新创造活力的生动体现,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文化产业正加速迈向创新驱动新阶段。在此背景下,漯河文化产业如何破局发展?

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漯河日报》开设《文产观察》栏目,以“记者观察、企业实践、经验提炼”为核心,立足漯河文化产业发展实情,聚焦本土文产企业,通过挖掘企业发展中的鲜活案例、创新举措与前瞻思考,展现漯河文化产业特色化、高质量发展成果,明晰漯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总结具有指导性的经验,为文产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发,为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漯河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45.png



农文旅融合描绘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策划:马明超

统筹:朱文超 王红磊 柴艺丰

撰文:陈全义 姚晓晓

沙澧大地上散落着许多风格迥异、熠熠生辉的乡村明珠,比如主打中医药康养的大李村、深耕农耕民俗产业的袁集村、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胡桥村、创新融合的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及历史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的裴城村。它们以文化为核心密码,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文旅融合的赛道上全速奔跑。

走进这些地方,记者真切感受到文化赋能乡村的蓬勃生机。一幅绿水绕村、华盖如伞、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01
文化扎根乡土 激活乡村精神新内核

乡村不仅要塑造“外形”,还要铸就“内魂”;不仅要充实物质“口袋”,还要丰盈精神“头脑”。

在舞阳县保和乡袁集村农耕博物馆,从贾湖的历次考古成果到耕犁、耧车、桑叉、独轮车等数百件农耕实物,一个个老物件呈现在记者眼前。

图(2975858)-20251120084350.jpg

“我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对这些老物件都很熟悉。我已经来过好多次了,每次路过这座博物馆,都忍不住进来转转。”正在袁集村农耕博物馆参观的一名游客说,他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如今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对农具如数家珍。“这是播种用的农具,一个人在前面拉,后面有人扶把,种子从中间的漏斗出来。”

袁集村党支部书记周尽中告诉记者,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传统农耕器具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为帮乡亲们留住乡愁、记录乡村变迁,2021年,袁集村建成了农耕博物馆。

“农耕博物馆聚焦中原农耕文化,是俺县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现在很多孩子没有干过农活儿,可以通过农耕博物馆加深对中原农耕文化的了解。”周尽中说。

文产观察稿件配图(分离图)1637472(2975025)-20251120085433.jpg

在袁集村文化广场,长廊里不少村民坐在一起聊天。广场中间,大大的舞台格外显眼。

“为了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村还专门成立了剧团。”周尽中说,为深入推进文化振兴行动,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营造良好文化环境,2023年5月,经多方努力,袁集村成立了艺苑春剧团,每月初六、十六、二十六定期演出。

杨桂枝是袁集艺苑春剧团的负责人。她平日里就爱唱戏,听说村里要组建剧团,便第一个报名参加。“这一切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村里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让爱好一致的朋友一起演出,我感觉既快乐又充实。”杨桂枝说,现在剧团有二十多人,主要演豫剧和曲剧。

随着剧团发展,表演内容愈发贴近村民生活。一批既反映现实生活又传递正能量的剧目接连上演,深受群众欢迎。“我们要让村民在看戏中了解国家政策、学习法律知识,用戏剧展现乡村新风貌。”周尽中告诉记者,《老两口的心愿》《打麻将》等自编剧目因贴近村民生活、充满乡土气息,一上演便赢得满堂彩。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还是文化的觉醒。

裴度.jpg

在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的裴度文化园里,几位老人正在给孩子们讲“裴度驻兵洄曲”“洄曲改名为裴城”的历史故事。园内的裴晋公祠碑,记录了这位唐朝名相的事迹。

“‘裴城夜雨’的传说,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如今要把它传给下一代。”裴城村文化传承人杨合兴说,为保护历史遗迹,村里成立了文物保护小组,定期修缮裴晋公祠、彭家高院等。

裴城.jpg

在苏进故居和中共沙北县委旧址,红色讲解员正向游客讲述革命故事。“每年都有不少学校组织学生来这儿开展红色教育。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让红色精神代代传。”杨合兴说。

文化不仅涵养了文明乡风,还凝聚了乡村治理的强大合力。

记者漫步胡桥村,看到垂柳环绕池塘、石桥横跨小河、绿化苗木环村,风景如画……“以前村里环境差,现在水系贯通了、绿化苗木种起来了。我们得守好这美景。”村民胡丰林说,村里自发成立了环保志愿队,每天清理水系周边的垃圾,维护村庄生态环境。

胡桥村还定期举办“最美庭院”评选活动。村民纷纷在自家院子里种花、种果树,既美化了环境,也形成了爱护生态的良好风气。“现在村里处处是风景,邻里关系更和睦了,大家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一名村民说。

02
文化赋能产业 筑牢乡村经济强根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产业是脊梁、文化是底气。

11月10日,记者走进临颍县瓦店镇大李村。

大李.jpg

民宿小院雅致清幽,中医药文化园古色古香,艾满人间康养馆香气氤氲,立体墙绘栩栩如生……空气清新、街道整洁的村庄充满艺术气息,让人心旷神怡,尽显文化赋能乡村的独特魅力。

“文化兴则产业旺,资源活则发展强。”大李村党支部书记李亚广说。

“我们村环境宜人、民风淳朴,康养项目已成为村里的金字招牌。村里正大力发展民宿产业,以整洁住宿环境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李亚广告诉记者,2021年,颐安公司多次派人实地考察后,决定和村委会合作,统一流转村里常年空置的老屋,让闲置资产活起来,高标准打造中医药基地。

中医药文化园.jpg

2022年3月,基地破土动工。中医药文化园、知育学堂、颐家生活民宿苑等相继投用。同步建成的康养一条街,星级标准民宿将中医药文化巧妙融入绿化与陈设。从药材种植到香包制作,从中医理疗到药膳品鉴,中医药文化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使民宿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康养秘境。

乡村的独特吸引力,藏在别具一格的体验之中。

在大李村的一间民宿里,来自郑州的王女士正细心整理刚做好的中药香包。她笑着说:“我特别喜爱中医药康养项目,更钟情于大李村的环境。只要一来到这儿,我的心瞬间就静下来了。”

中医药康养项目对外开放以来,王女士多次前来。

除康养产业外,大李村还积极探索创新,大力发展乡村共享经济,打造了二十余亩的“向阳生产队”共享菜园。

向阳生产队.jpg

大李村将共享菜园分块编号,种植多种农作物,让游客在翻土、播种、浇水的农耕体验中尽情解压放松,实现了乡村资源的高效利用。

“截至目前,村里已开展共享菜园体验等活动近百场次,累计接待游客达4万人次,村集体年收入约50万元。”李亚广说。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产业为骨。

在临颍县大郭镇胡桥村,另一幅产业振兴图正徐徐展开。村内的绿化苗木基地里,运输车满载绿化苗木驶出。

“我们种了约6000亩绿化苗木,承接的绿化工程遍布周边城市。”胡桥村党总支书记胡青举告诉记者,胡桥村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主导产业是绿化苗木种植和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施工,现有实业公司、园林公司、旅游开发公司三家集体企业。

记者了解到,胡桥村以绿化苗木种植为基础,以销售绿化苗木、承建绿化工程为主要创收手段,使集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该村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农民合作社”的模式,与农户、合作社签订苗木种植协议,统一流转土地、统一供应育苗、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组织销售成品苗木,带动1500多户农民增收。

03
文旅深度融合 打造乡村旅游新名片

农文旅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经,以农业为基础、文化为魂、旅游为媒,能实现产业融合、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统一。

每逢周末、节假日,胡桥村便成了热门打卡地。11月9日正值周日。当天,胡桥村蝈蝈部落游乐园里一片欢声笑语,不少孩子在这里游玩。

“我们来自平顶山。这是我第二次带孩子来这里玩了。游乐园建在林地里,游客既能亲近大自然,又能呼吸新鲜空气。”吴女士说。

蝈蝈部落.jpg

近年来,胡桥村依托村内水系景观和村外的绿化苗木基地,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健康养生”为主题,着力打造文旅融合的美丽乡村,以乡村建设带动景区发展,以景区提升促进乡村建设,走出了一条以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1年、2022年,胡桥村先后成立河南胡桥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河南胡桥村集团有限公司,依托森林覆盖率90%的生态优势,发展以“森林氧吧、踏春赏花、养生步道、小桥流水”为主题的休闲养生游,建设了水上乐园、蝈蝈部落游乐园、百花园、四季采摘园及生态餐饮区等。其中,蝈蝈部落游乐园是城郊户外大型亲子乐园,包含七大主题区,有彩虹滑道、蹦蹦云、丛林小火车、森林卡丁车、丛林穿越、临颍之星、天空之城、森林魔网等30多个游乐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已成为热门打卡地。

如今,河南胡桥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共有员工106人。胡桥村从事文化旅游产业的人员达300余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创造经济效益近千万元,带动全村人均年收入增加4760元,使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万元。

image.png

在临颍县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工人们正忙着为动物们搭建新居。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结合实际,聚焦“补短板、强业态、增流量”三大主要任务,引进上海怡豪文旅集团公司,计划一期投入8000万元,建设漯河森林野生动物园,精心打造花世界提升区、无动力萌宠区、猛兽区、演绎区、休闲区、游玩区、戏水区、商业区八大主题鲜明、设施完善的功能区,计划引进长颈鹿等50多种1000多只(头)野生动物,增加摩天轮等13套(个)游乐设施,全力打造漯河及周边“田园风光+野生动物”沉浸式游玩目的地,让文旅融合的触角持续延伸,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新动能。

从袁集村的农耕民俗、裴城村的历史文化到大李村的中医药康养,从胡桥村的生态休闲、观光娱乐到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的旅游引流、业态升级,我市正以文化为笔、产业为墨,在乡村的沃土上描绘出产业联动、文化传承、民生改善的美丽画卷。

未来,我市将持续深挖乡村文化富矿,推动文化与产业、旅游深度融合,让文化之花在乡村沃野绚烂绽放,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漯评丨文化“活”起来 产业“火”起来 乡村“旺”起来

87.png

■陈全义

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大李村的中医药康养、袁集村的农耕民俗、裴城村的红色历史、胡桥村的生态休闲、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的“田园+动物”沉浸体验……这些各具特色的乡村实践,正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以文化为核心密码,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文旅融合的赛道上全速奔跑。

农文旅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既是激活乡村资源的“金钥匙”,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加速器”,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让文化“活”起来,乡村有了精气神。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农文旅融合的深层价值,在于以乡土为基激活文化生命力,铸就乡村精神新引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休闲文化等乡土文化,是凝聚村民情感、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袁集村为留住乡愁记忆,精心打造农耕博物馆,收藏数百件传统农具,系统呈现贾湖考古成果与中原农耕文明变迁。这里不仅是游客怀旧寻根的打卡地,还是青少年了解农耕文化的研学基地。裴城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该村组建文化传承人与红色讲解员队伍,让红色精神与历史文化成为滋养村民心灵的精神养分。这些文化资源不仅成了吸引游客的亮点,还成了凝聚人心的纽带。农文旅融合的实践,整合农业、文化和旅游资源,不仅让乡土文化从“藏在深闺”到广为人知,还使乡村焕发独特的精气神,成为推动县(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让沉睡的文化“活”了起来,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

让产业“火”起来,农民走上致富路。乡村振兴,产业是脊梁,文化是底气。农文旅融合的核心要义,在于以文化为魂激活产业动能,筑牢乡村经济根基。没有产业支撑,振兴便无从谈起;缺少文化赋能,产业则难以长久。大李村以鲜活的案例生动诠释了这一道理:盘活闲置老屋,将其转型为中医药康养基地,打造集中医药文化园、康养民宿等于一体的多元业态,让中医药文化融入种植、理疗、品鉴等各个环节,不仅使闲置资产焕发生机,还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康养产业名片。推出“共享菜园”,将闲置土地细分为体验单元,吸引城市居民在农耕劳作中释放压力、尽享田园生活。胡桥村则以绿化苗木种植为基础,将苗木产业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旅游景区,推出休闲养生、亲子游乐等项目,成功实现了从“卖苗木”到“卖风景”的转型。这些村庄的实践证明,农文旅融合并非简单的“农业+文化+旅游”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文化赋能,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将文化内涵提升为消费价值,最终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产业集群,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乡村“旺”起来,融合焕发新气象。农文旅融合的实践路径,在于以旅游为媒搭建融合桥梁,打造乡村发展新名片。农文旅融合,以农业为基石、文化为灵魂、旅游为媒介,实现了产业融合、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统一。胡桥村凭借丰富的林木资源,打造蝈蝈部落游乐园、百花园、四季采摘园等多元业态,成功吸引大量周边游客,让生态美转化为经济强。大李村主打中医药康养,袁集村深耕农耕民俗,裴城村发展红色旅游,胡桥村聚焦生态休闲。各个村庄都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精心打造出各自的金字招牌,既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充分满足了城市居民多元化消费需求。这种“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发展模式,正推动乡村游从单一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农文旅融合是其中生动的篇章。这些村庄的成功实践,为全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一要加强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选好带头人,建强村班子,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证。二要激活主体,共建共享。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三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避免盲目跟风、千村一面,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四要融合发展,延伸链条。打破产业界限,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构建“农业+”多元产业体系,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同时也要认识到,农文旅融合需要持续深耕,乡村发展应继续立足资源禀赋,深挖文化内涵,避免同质化现象。要注重产业链条的延伸,推动农业、文化、旅游与康养、研学、民宿等业态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要强化村民的主体地位,让其在融合发展中参与决策、共享成果,激发内生动力。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功能,提升游客体验。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站在新的起点上,漯河正以农文旅融合为核心抓手,以特色文化为养分,以产业联动为枝干,以民生改善为根基,在沙澧大地上精心培育乡村全面振兴的幸福花。

校对 李    鑫

统筹 周鹤琦

审核 谭艺君


文产观察丨农文旅融合描绘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编者按:

文化产业繁荣是文化领域创新创造活力的生动体现,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文化产业正加速迈向创新驱动新阶段。在此背景下,漯河文化产业如何破局发展?

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漯河日报》开设《文产观察》栏目,以“记者观察、企业实践、经验提炼”为核心,立足漯河文化产业发展实情,聚焦本土文产企业,通过挖掘企业发展中的鲜活案例、创新举措与前瞻思考,展现漯河文化产业特色化、高质量发展成果,明晰漯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总结具有指导性的经验,为文产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发,为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漯河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45.png



农文旅融合描绘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策划:马明超

统筹:朱文超 王红磊 柴艺丰

撰文:陈全义 姚晓晓

沙澧大地上散落着许多风格迥异、熠熠生辉的乡村明珠,比如主打中医药康养的大李村、深耕农耕民俗产业的袁集村、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胡桥村、创新融合的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及历史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的裴城村。它们以文化为核心密码,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文旅融合的赛道上全速奔跑。

走进这些地方,记者真切感受到文化赋能乡村的蓬勃生机。一幅绿水绕村、华盖如伞、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01
文化扎根乡土 激活乡村精神新内核

乡村不仅要塑造“外形”,还要铸就“内魂”;不仅要充实物质“口袋”,还要丰盈精神“头脑”。

在舞阳县保和乡袁集村农耕博物馆,从贾湖的历次考古成果到耕犁、耧车、桑叉、独轮车等数百件农耕实物,一个个老物件呈现在记者眼前。

图(2975858)-20251120084350.jpg

“我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对这些老物件都很熟悉。我已经来过好多次了,每次路过这座博物馆,都忍不住进来转转。”正在袁集村农耕博物馆参观的一名游客说,他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如今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对农具如数家珍。“这是播种用的农具,一个人在前面拉,后面有人扶把,种子从中间的漏斗出来。”

袁集村党支部书记周尽中告诉记者,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传统农耕器具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为帮乡亲们留住乡愁、记录乡村变迁,2021年,袁集村建成了农耕博物馆。

“农耕博物馆聚焦中原农耕文化,是俺县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现在很多孩子没有干过农活儿,可以通过农耕博物馆加深对中原农耕文化的了解。”周尽中说。

文产观察稿件配图(分离图)1637472(2975025)-20251120085433.jpg

在袁集村文化广场,长廊里不少村民坐在一起聊天。广场中间,大大的舞台格外显眼。

“为了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村还专门成立了剧团。”周尽中说,为深入推进文化振兴行动,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营造良好文化环境,2023年5月,经多方努力,袁集村成立了艺苑春剧团,每月初六、十六、二十六定期演出。

杨桂枝是袁集艺苑春剧团的负责人。她平日里就爱唱戏,听说村里要组建剧团,便第一个报名参加。“这一切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村里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让爱好一致的朋友一起演出,我感觉既快乐又充实。”杨桂枝说,现在剧团有二十多人,主要演豫剧和曲剧。

随着剧团发展,表演内容愈发贴近村民生活。一批既反映现实生活又传递正能量的剧目接连上演,深受群众欢迎。“我们要让村民在看戏中了解国家政策、学习法律知识,用戏剧展现乡村新风貌。”周尽中告诉记者,《老两口的心愿》《打麻将》等自编剧目因贴近村民生活、充满乡土气息,一上演便赢得满堂彩。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还是文化的觉醒。

裴度.jpg

在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的裴度文化园里,几位老人正在给孩子们讲“裴度驻兵洄曲”“洄曲改名为裴城”的历史故事。园内的裴晋公祠碑,记录了这位唐朝名相的事迹。

“‘裴城夜雨’的传说,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如今要把它传给下一代。”裴城村文化传承人杨合兴说,为保护历史遗迹,村里成立了文物保护小组,定期修缮裴晋公祠、彭家高院等。

裴城.jpg

在苏进故居和中共沙北县委旧址,红色讲解员正向游客讲述革命故事。“每年都有不少学校组织学生来这儿开展红色教育。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让红色精神代代传。”杨合兴说。

文化不仅涵养了文明乡风,还凝聚了乡村治理的强大合力。

记者漫步胡桥村,看到垂柳环绕池塘、石桥横跨小河、绿化苗木环村,风景如画……“以前村里环境差,现在水系贯通了、绿化苗木种起来了。我们得守好这美景。”村民胡丰林说,村里自发成立了环保志愿队,每天清理水系周边的垃圾,维护村庄生态环境。

胡桥村还定期举办“最美庭院”评选活动。村民纷纷在自家院子里种花、种果树,既美化了环境,也形成了爱护生态的良好风气。“现在村里处处是风景,邻里关系更和睦了,大家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一名村民说。

02
文化赋能产业 筑牢乡村经济强根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产业是脊梁、文化是底气。

11月10日,记者走进临颍县瓦店镇大李村。

大李.jpg

民宿小院雅致清幽,中医药文化园古色古香,艾满人间康养馆香气氤氲,立体墙绘栩栩如生……空气清新、街道整洁的村庄充满艺术气息,让人心旷神怡,尽显文化赋能乡村的独特魅力。

“文化兴则产业旺,资源活则发展强。”大李村党支部书记李亚广说。

“我们村环境宜人、民风淳朴,康养项目已成为村里的金字招牌。村里正大力发展民宿产业,以整洁住宿环境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李亚广告诉记者,2021年,颐安公司多次派人实地考察后,决定和村委会合作,统一流转村里常年空置的老屋,让闲置资产活起来,高标准打造中医药基地。

中医药文化园.jpg

2022年3月,基地破土动工。中医药文化园、知育学堂、颐家生活民宿苑等相继投用。同步建成的康养一条街,星级标准民宿将中医药文化巧妙融入绿化与陈设。从药材种植到香包制作,从中医理疗到药膳品鉴,中医药文化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使民宿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康养秘境。

乡村的独特吸引力,藏在别具一格的体验之中。

在大李村的一间民宿里,来自郑州的王女士正细心整理刚做好的中药香包。她笑着说:“我特别喜爱中医药康养项目,更钟情于大李村的环境。只要一来到这儿,我的心瞬间就静下来了。”

中医药康养项目对外开放以来,王女士多次前来。

除康养产业外,大李村还积极探索创新,大力发展乡村共享经济,打造了二十余亩的“向阳生产队”共享菜园。

向阳生产队.jpg

大李村将共享菜园分块编号,种植多种农作物,让游客在翻土、播种、浇水的农耕体验中尽情解压放松,实现了乡村资源的高效利用。

“截至目前,村里已开展共享菜园体验等活动近百场次,累计接待游客达4万人次,村集体年收入约50万元。”李亚广说。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产业为骨。

在临颍县大郭镇胡桥村,另一幅产业振兴图正徐徐展开。村内的绿化苗木基地里,运输车满载绿化苗木驶出。

“我们种了约6000亩绿化苗木,承接的绿化工程遍布周边城市。”胡桥村党总支书记胡青举告诉记者,胡桥村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主导产业是绿化苗木种植和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施工,现有实业公司、园林公司、旅游开发公司三家集体企业。

记者了解到,胡桥村以绿化苗木种植为基础,以销售绿化苗木、承建绿化工程为主要创收手段,使集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该村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农民合作社”的模式,与农户、合作社签订苗木种植协议,统一流转土地、统一供应育苗、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组织销售成品苗木,带动1500多户农民增收。

03
文旅深度融合 打造乡村旅游新名片

农文旅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经,以农业为基础、文化为魂、旅游为媒,能实现产业融合、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统一。

每逢周末、节假日,胡桥村便成了热门打卡地。11月9日正值周日。当天,胡桥村蝈蝈部落游乐园里一片欢声笑语,不少孩子在这里游玩。

“我们来自平顶山。这是我第二次带孩子来这里玩了。游乐园建在林地里,游客既能亲近大自然,又能呼吸新鲜空气。”吴女士说。

蝈蝈部落.jpg

近年来,胡桥村依托村内水系景观和村外的绿化苗木基地,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健康养生”为主题,着力打造文旅融合的美丽乡村,以乡村建设带动景区发展,以景区提升促进乡村建设,走出了一条以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1年、2022年,胡桥村先后成立河南胡桥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河南胡桥村集团有限公司,依托森林覆盖率90%的生态优势,发展以“森林氧吧、踏春赏花、养生步道、小桥流水”为主题的休闲养生游,建设了水上乐园、蝈蝈部落游乐园、百花园、四季采摘园及生态餐饮区等。其中,蝈蝈部落游乐园是城郊户外大型亲子乐园,包含七大主题区,有彩虹滑道、蹦蹦云、丛林小火车、森林卡丁车、丛林穿越、临颍之星、天空之城、森林魔网等30多个游乐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已成为热门打卡地。

如今,河南胡桥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共有员工106人。胡桥村从事文化旅游产业的人员达300余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创造经济效益近千万元,带动全村人均年收入增加4760元,使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万元。

image.png

在临颍县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工人们正忙着为动物们搭建新居。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结合实际,聚焦“补短板、强业态、增流量”三大主要任务,引进上海怡豪文旅集团公司,计划一期投入8000万元,建设漯河森林野生动物园,精心打造花世界提升区、无动力萌宠区、猛兽区、演绎区、休闲区、游玩区、戏水区、商业区八大主题鲜明、设施完善的功能区,计划引进长颈鹿等50多种1000多只(头)野生动物,增加摩天轮等13套(个)游乐设施,全力打造漯河及周边“田园风光+野生动物”沉浸式游玩目的地,让文旅融合的触角持续延伸,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新动能。

从袁集村的农耕民俗、裴城村的历史文化到大李村的中医药康养,从胡桥村的生态休闲、观光娱乐到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的旅游引流、业态升级,我市正以文化为笔、产业为墨,在乡村的沃土上描绘出产业联动、文化传承、民生改善的美丽画卷。

未来,我市将持续深挖乡村文化富矿,推动文化与产业、旅游深度融合,让文化之花在乡村沃野绚烂绽放,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漯评丨文化“活”起来 产业“火”起来 乡村“旺”起来

87.png

■陈全义

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大李村的中医药康养、袁集村的农耕民俗、裴城村的红色历史、胡桥村的生态休闲、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的“田园+动物”沉浸体验……这些各具特色的乡村实践,正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以文化为核心密码,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文旅融合的赛道上全速奔跑。

农文旅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既是激活乡村资源的“金钥匙”,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加速器”,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让文化“活”起来,乡村有了精气神。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农文旅融合的深层价值,在于以乡土为基激活文化生命力,铸就乡村精神新引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休闲文化等乡土文化,是凝聚村民情感、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袁集村为留住乡愁记忆,精心打造农耕博物馆,收藏数百件传统农具,系统呈现贾湖考古成果与中原农耕文明变迁。这里不仅是游客怀旧寻根的打卡地,还是青少年了解农耕文化的研学基地。裴城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该村组建文化传承人与红色讲解员队伍,让红色精神与历史文化成为滋养村民心灵的精神养分。这些文化资源不仅成了吸引游客的亮点,还成了凝聚人心的纽带。农文旅融合的实践,整合农业、文化和旅游资源,不仅让乡土文化从“藏在深闺”到广为人知,还使乡村焕发独特的精气神,成为推动县(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让沉睡的文化“活”了起来,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

让产业“火”起来,农民走上致富路。乡村振兴,产业是脊梁,文化是底气。农文旅融合的核心要义,在于以文化为魂激活产业动能,筑牢乡村经济根基。没有产业支撑,振兴便无从谈起;缺少文化赋能,产业则难以长久。大李村以鲜活的案例生动诠释了这一道理:盘活闲置老屋,将其转型为中医药康养基地,打造集中医药文化园、康养民宿等于一体的多元业态,让中医药文化融入种植、理疗、品鉴等各个环节,不仅使闲置资产焕发生机,还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康养产业名片。推出“共享菜园”,将闲置土地细分为体验单元,吸引城市居民在农耕劳作中释放压力、尽享田园生活。胡桥村则以绿化苗木种植为基础,将苗木产业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旅游景区,推出休闲养生、亲子游乐等项目,成功实现了从“卖苗木”到“卖风景”的转型。这些村庄的实践证明,农文旅融合并非简单的“农业+文化+旅游”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文化赋能,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将文化内涵提升为消费价值,最终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产业集群,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乡村“旺”起来,融合焕发新气象。农文旅融合的实践路径,在于以旅游为媒搭建融合桥梁,打造乡村发展新名片。农文旅融合,以农业为基石、文化为灵魂、旅游为媒介,实现了产业融合、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统一。胡桥村凭借丰富的林木资源,打造蝈蝈部落游乐园、百花园、四季采摘园等多元业态,成功吸引大量周边游客,让生态美转化为经济强。大李村主打中医药康养,袁集村深耕农耕民俗,裴城村发展红色旅游,胡桥村聚焦生态休闲。各个村庄都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精心打造出各自的金字招牌,既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充分满足了城市居民多元化消费需求。这种“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发展模式,正推动乡村游从单一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农文旅融合是其中生动的篇章。这些村庄的成功实践,为全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一要加强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选好带头人,建强村班子,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证。二要激活主体,共建共享。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三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避免盲目跟风、千村一面,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四要融合发展,延伸链条。打破产业界限,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构建“农业+”多元产业体系,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同时也要认识到,农文旅融合需要持续深耕,乡村发展应继续立足资源禀赋,深挖文化内涵,避免同质化现象。要注重产业链条的延伸,推动农业、文化、旅游与康养、研学、民宿等业态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要强化村民的主体地位,让其在融合发展中参与决策、共享成果,激发内生动力。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功能,提升游客体验。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站在新的起点上,漯河正以农文旅融合为核心抓手,以特色文化为养分,以产业联动为枝干,以民生改善为根基,在沙澧大地上精心培育乡村全面振兴的幸福花。

校对 李    鑫

统筹 周鹤琦

审核 谭艺君


编辑:张伟伟

举报电话(0395)5616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