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名城网

漯河市人大代表第一工作室:架起连心桥 释放大能量



image.png


“感谢你们尽职尽责地为我们提供法律援助,帮我守住了爸爸妈妈留下的房子……”11月18日,高中生小明(化名)和叔叔婶婶一起,带着鲜花和锦旗,来到漯河市人大代表第一工作室,向他们表达由衷的感谢。这暖心一幕,正是该工作室履职为民的生动缩影。

小明尚未成年,父母相继离世,只留下一处房产。这处房产小明母亲在世时就过户到其姐刘某名下由其代管,近期又被过户到刘某儿子名下。作为合法继承人,小明渴望拿回房产所有权。漯河市人大代表第一工作室负责人、省人大代表、河南信鼎律师事务所负责人胡亚萍兼顾亲情维系与弱势群体保护,从修复情感、化解矛盾的角度多次调解,最终帮小明成功追回房产。

2019年10月,漯河市人大代表第一工作室由胡亚萍领建,以河南信鼎律师事务所为依托搭建履职平台,成员有全国人大代表宁雅秋和市人大代表赵文清。该工作室成立以来,坚守“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初心,认真履职,努力为民排忧、为民办事,成为群众心中值得信赖的“民心阵地”。

“做什么、怎么做才能让群众满意?”该工作室成立之初,成员们便聚焦核心命题多次开会、反复研讨,最终构建起代表接待日、登记处理、意见反馈、学习调研等一套规范化制度体系:每月第一周和第三周的周五为固定的代表接待日,面对面“接访”倾听民声;同步推行代表“约访”制度,不定期约访群众,听取意见建议,收集社情民意;针对接访和约访时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实行代表走访调研“下访”制度,进一步倾听群众心声,进而更好推动解决问题。

走进漯河市人大代表第一工作室,墙上公示的岗位职责与代表信息让人一目了然。“为让群众找得到、用得上,我们还会通过微信提前公布接待日期、联系电话、接待地址及代表职责。”胡亚萍说,2019年10月25日第一个接待日,到工作室反映问题的群众多达240人,反映的问题涉及拆迁补偿、假种子坑农、城市交通信号灯设置不规范等。

为了更好地倾听群众心声和诉求,该工作室根据代表的擅长领域,构建起精准分工机制:胡亚萍专注法律宣传、司法解疑释惑等专业领域;宁雅秋、赵文清聚焦民生热点难点及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形成“专业+综合”的服务模式。“通过几年的坚持,我真切感受到小工作室实现了大作为,架起了和群众沟通的连心桥。”胡亚萍说,通过面对面沟通和电话、微信联系等方式,工作室累计接待群众近450人次,处理各类诉求116件,其中46件通过政策引导、现场释疑实现即时化解。召陵区刘先生因粮食买卖纠纷败诉求助。该工作室不仅帮其理清法律关系、给出解决方案,还承诺提供后续法律援助,帮助他维护合法权益。

在当好“接待员”的同时,该工作室成员还积极履行“监督员”职责,及时将收集到的群众意见以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等方式,分类转交有关部门办理,跟踪监督办理情况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群众,努力通过真心服务、用心服务,让群众感到贴心、暖心。有群众向该工作室反映,长江路与井冈山路交叉口红绿灯时间设置不科学,经常导致过往行人一路小跑过马路,给在附近居住的老年人、行动不便者带来很大困扰。对此,该工作室成员实地察看,及时向市公安局进行反馈,绿灯时间设置不科学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赢得群众称赞。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持续推进代表工作室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履职能力、创新活动形式、增强工作实效,让小工作室真正成为履职大舞台,为推动漯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和智慧。”胡亚萍说。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玲玲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


漯河市人大代表第一工作室:架起连心桥 释放大能量



image.png


“感谢你们尽职尽责地为我们提供法律援助,帮我守住了爸爸妈妈留下的房子……”11月18日,高中生小明(化名)和叔叔婶婶一起,带着鲜花和锦旗,来到漯河市人大代表第一工作室,向他们表达由衷的感谢。这暖心一幕,正是该工作室履职为民的生动缩影。

小明尚未成年,父母相继离世,只留下一处房产。这处房产小明母亲在世时就过户到其姐刘某名下由其代管,近期又被过户到刘某儿子名下。作为合法继承人,小明渴望拿回房产所有权。漯河市人大代表第一工作室负责人、省人大代表、河南信鼎律师事务所负责人胡亚萍兼顾亲情维系与弱势群体保护,从修复情感、化解矛盾的角度多次调解,最终帮小明成功追回房产。

2019年10月,漯河市人大代表第一工作室由胡亚萍领建,以河南信鼎律师事务所为依托搭建履职平台,成员有全国人大代表宁雅秋和市人大代表赵文清。该工作室成立以来,坚守“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初心,认真履职,努力为民排忧、为民办事,成为群众心中值得信赖的“民心阵地”。

“做什么、怎么做才能让群众满意?”该工作室成立之初,成员们便聚焦核心命题多次开会、反复研讨,最终构建起代表接待日、登记处理、意见反馈、学习调研等一套规范化制度体系:每月第一周和第三周的周五为固定的代表接待日,面对面“接访”倾听民声;同步推行代表“约访”制度,不定期约访群众,听取意见建议,收集社情民意;针对接访和约访时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实行代表走访调研“下访”制度,进一步倾听群众心声,进而更好推动解决问题。

走进漯河市人大代表第一工作室,墙上公示的岗位职责与代表信息让人一目了然。“为让群众找得到、用得上,我们还会通过微信提前公布接待日期、联系电话、接待地址及代表职责。”胡亚萍说,2019年10月25日第一个接待日,到工作室反映问题的群众多达240人,反映的问题涉及拆迁补偿、假种子坑农、城市交通信号灯设置不规范等。

为了更好地倾听群众心声和诉求,该工作室根据代表的擅长领域,构建起精准分工机制:胡亚萍专注法律宣传、司法解疑释惑等专业领域;宁雅秋、赵文清聚焦民生热点难点及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形成“专业+综合”的服务模式。“通过几年的坚持,我真切感受到小工作室实现了大作为,架起了和群众沟通的连心桥。”胡亚萍说,通过面对面沟通和电话、微信联系等方式,工作室累计接待群众近450人次,处理各类诉求116件,其中46件通过政策引导、现场释疑实现即时化解。召陵区刘先生因粮食买卖纠纷败诉求助。该工作室不仅帮其理清法律关系、给出解决方案,还承诺提供后续法律援助,帮助他维护合法权益。

在当好“接待员”的同时,该工作室成员还积极履行“监督员”职责,及时将收集到的群众意见以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等方式,分类转交有关部门办理,跟踪监督办理情况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群众,努力通过真心服务、用心服务,让群众感到贴心、暖心。有群众向该工作室反映,长江路与井冈山路交叉口红绿灯时间设置不科学,经常导致过往行人一路小跑过马路,给在附近居住的老年人、行动不便者带来很大困扰。对此,该工作室成员实地察看,及时向市公安局进行反馈,绿灯时间设置不科学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赢得群众称赞。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持续推进代表工作室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履职能力、创新活动形式、增强工作实效,让小工作室真正成为履职大舞台,为推动漯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和智慧。”胡亚萍说。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玲玲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


编辑:张伟伟

举报电话(0395)5616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