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名城网

千帆竞逐满目新

wechat_2025-11-07_082939_010.png


中原食品实验室与双汇、蒙牛等280余家企业合作,推动了“快乐酸奶”、乐荷酒等30余款创新产品上市;

利通科技自主研发出超高压灭菌设备,避免传统高温灭菌带来的“煮熟味”与营养流失,正加速向食品行业推广;

益恒源自主研发的天然代糖塔格糖系列产品,种类丰富、价格优势突出,引领代糖行业发展;

颍川新材料不断研发创新,推出了超硬材料制品用预合金粉、磷铁粉、特种合金粉三大系列100多种产品,申请专利50余项;

…………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出转化,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中原食品实验室创新龙头作用凸显,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机制逐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金融创新融合推进……创新逐渐成为现代化漯河建设的最强劲动力和最鲜明标识。

中原食品实验室 (1)(2943486)-20251114165841.jpg


投资于人
创新活力激越澎湃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五年来,我市以创新思维前瞻布局,搭建一流创新平台,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全国食品创新高地、全国食品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全面起势,龙头带动、人才会聚的现代化创新之城加速崛起。

据统计,近三年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年均增速高达28.8%,增速持续领跑全省。截至2024年年底,“十四五”以来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额达到40.57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实现了126%的巨大增长。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17%,标志着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迈入新阶段。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连续三年居全省前两位,创新活力充分迸发。

“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构筑未来发展优势的战略支点,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领域,系统推进各类科创平台载体建设,着力构建多层次、宽领域、高能级的创新平台体系。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省级以上各类研发平台数量160余家,较2020年增长188%。新建设的中原食品实验室,已经成为河南食品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力量。

_ 十四五创新篇配图(分离图)卫龙美味产(2982712)-20251124082343.jpg

资料图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彰显其价值。我市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体系。2025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6.28亿元,与2020年相比实现了97.37倍的增长,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由2020年的0.04%大幅提升至1.7%。近三年,累计登记技术合同超过500项,覆盖食品加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我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7个,其中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7个,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贡献度显著提高。

创新动能强劲背后的关键是人才。围绕构建人才“强磁场”,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强市战略,超常规大力度推出“百千万”人才计划、“六可选”服务保障措施、35条人才新政等涵盖引才措施、推进机制、服务配套等各环节的“1+20”一揽子人才政策措施,为人才引进、开发、使用、激励的总体布局、目标配置和路径选择“架梁立柱”,人才政策体系实现了迭代升级、全面优化,形成了28名院士为引领、147支科学家团队为骨干、41万余名各领域人才为支撑的人才格局。

激发科技创新动能,金融是一大关键变量。我市围绕“三新”融合发展战略,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科创金融服务协调机制,创新“六个标准”准入体系、“四个清单”闭环管理等差异化激励政策,形成了“创新协同机制—线上线下融合—多层次金融支持”的科创金融工作思路。聚焦我市最具优势的食品产业,争取总规模达9000万元的河南省食品生物制造产业研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食品生物制造领域企业的中试熟化与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创新优化科技金融服务,设立总规模5000万元的市级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出“贷、投、债、保”金融服务模式,创新设立市级、区级“科技贷”,累计向全市647家企业发放科技贷、专利贷等科技型企业贷款34.08亿元,科创企业贷款余额达39亿元,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科技创新注入金融活水。同时,市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着力打造漯河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信易贷)—“漯易融”,以一系列金融创新举措打破困局,成为我市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推进“融资通畅工程”的核心抓手,为漯河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十四五”以来,我市以超常规力度全方位推进创新发展,凝聚创新共识,重塑创新体系,全力打造创新之城,激发了全市创新创造的热情,使创新逐渐成为现代化漯河建设的最强劲动力和最鲜明标识。



龙头带动
创新平台能级跃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立足我市产业优势,市委、市政府以前瞻三十年的眼光,抢抓河南省重构重塑实验室体系的重大战略机遇,举全市之力高标准谋划建设了中原食品实验室。2022年9月22日正式挂牌运营的中原食品实验室,是全省唯一由地市级主导建设、定位于食品领域的省级实验室,标志着我市在高端创新平台建设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中原食品实验室会聚了包括14名院士、29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在内的顶尖科研力量,组建了300人规模的专职科研队伍。创新采用“1+6+N”共建模式(即实验室+6所高校+N家龙头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等6所国内知名高校深度合作,吸引双汇、卫龙、南街村等本土食品巨头积极参与,形成了开放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

中原食品实验室研究(2982951)-20251124082443.jpg

中原食品实验室聚焦食品产业前沿与“卡脖子”难题,已与10家省内外龙头食品企业签订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协议,与32家企业达成63项核心技术攻关合作,与双汇、蒙牛等28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我市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食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1月13日,记者走进中原食品实验室展示大厅,乐荷酒、山药雪花片、“一分拌”冲泡土豆粉等创新产品摆满展示柜;在理化特性分析室、智能创新研讨室、食品AI大模型创新中心,院士专家带领团队正在进行科研。

“我们采用‘企业下单+科学家接单’模式,为企业提供精准的技术诊断,解决技术难题。”中原食品实验室执行副主任陈历水告诉记者,实验室聚焦营养健康、食药同源、未来食品三大前沿方向,已突破关键技术40多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0多项,申请发明专利168项,并参与制定20多项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推动了“快乐酸奶”、乐荷酒等30余款创新产品上市。

作为全省食品产业“最强大脑”,中原食品实验室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韩国高丽大学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揭牌路易达孚国际合作实验室,与泰国正大集团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已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12个、建设协同创新中心18个;孵化中心已吸引13家企业入驻,孵化科研课题257项,实现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和高效融合。

中原食品实验室旁边就是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为企业提供从“研”到“产”的全套服务。“基地已建成25条食品加工中试生产线,拥有116台(套)国际先进仪器设备。”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产品从实验室研发到企业生产出来,只需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与此同时,正在加速建设的河南食品科创园,锚定“实验室+研究生院+中试基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园区”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助力“实验室经济”打通科技研发转化“最后一公里”。

创新如潮,永不停歇,引领未来无限可能。如今,在中原食品实验室龙头带动下,我市全链条创新生态逐步形成,创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发力,“科研之花”竞相绽放,“创新之城”动能澎湃。




硕果盈枝
创新成果落地开花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是企业生命活力的源泉。

11月13日,记者在河南大树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树食品)看到,山药雪花片、杏仁七白饮等充满创意的产品琳琅满目。

“我们目前的主要产品有食尚冲饮、汉方新养、养生丸剂、功能营养、坚果粉系列、山药系列等6大类260余种,很多产品都有忠实客户,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大树食品行政部行政专员陈庆乐告诉记者。

作为中原食品实验室协同创新单位,大树食品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动摇,深耕食药同源精深加工的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通过“产、学、研、转、创”合作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

在益恒源生产车间,生产线马力全开,从牛乳中提取的乳糖经过多个工艺环节,完成从乳糖到塔格糖的蝶变之旅。生产车间外,在“塔格糖+”产品展示区域,苏打气泡水、保健固体饮料、烘焙类等各种各样含有塔格糖的产品令人大开眼界,彰显着产业发展的无限可能。公司成立之初,益恒源就与中原食品实验室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塔格糖应用产品的研发工作。“我们已与岛上草、叮当牛、万豪等多家漯河企业合作推出了塔格糖产品,并与乐百氏、蒙牛、益海嘉里等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市场前景广阔。”益恒源综合管理部部长万松科介绍。

在沙澧大地,创新成果遍地开花。在中原食品实验室的帮助下,三剑客研究开发了益生菌功能型酸奶产品“快乐酸奶”,解决了“黑酸奶”黑色谷物的灭菌难题;豫鼎源食品开发了“姜黄土豆粉”“零号冲泡速食粉”等产品,破解了鲜湿粉的食用便捷性、营养性等行业问题;优德集团开发了调节血脂、助眠等产品,优化了姜黄素饮料的配方,使产品更贴近市场,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中大恒源大力推进功能健康食品的研发,目前已拥有60多项行业领先的专利技术,是全球最大的栀子黄提取企业和全球唯一的全色系天然色素制造商……

_ 十四五创新篇配图(分离图)中大恒源工(2982709)-20251124084412.jpg

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我市不少食品企业一方面通过升级工艺、改进技术实现了降本增效,另一方面积极扛起“舌尖上”的健康责任,聚焦营养健康、食药同源、未来食品三大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食品产业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漯河特色的食品营养健康品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五年来,我市创新主体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我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从2020年的101家跃升至2024年的228家,实现了翻番,提前完成倍增目标。我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量,从2020年的156家激增至2025年的723家,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在漯河这片实干的热土上,“创新基因”加速融入城市血脉,“创新之城”引力场越来越强。

可以预见,锚定现代化“三城”建设的漯河,在新时代“二次创业”征程上,必将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元良 薛华

杨会枝 张伟伟

除资料图片外,图片由本报记者焦海洋摄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李胜


千帆竞逐满目新

wechat_2025-11-07_082939_010.png


中原食品实验室与双汇、蒙牛等280余家企业合作,推动了“快乐酸奶”、乐荷酒等30余款创新产品上市;

利通科技自主研发出超高压灭菌设备,避免传统高温灭菌带来的“煮熟味”与营养流失,正加速向食品行业推广;

益恒源自主研发的天然代糖塔格糖系列产品,种类丰富、价格优势突出,引领代糖行业发展;

颍川新材料不断研发创新,推出了超硬材料制品用预合金粉、磷铁粉、特种合金粉三大系列100多种产品,申请专利50余项;

…………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出转化,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中原食品实验室创新龙头作用凸显,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机制逐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金融创新融合推进……创新逐渐成为现代化漯河建设的最强劲动力和最鲜明标识。

中原食品实验室 (1)(2943486)-20251114165841.jpg


投资于人
创新活力激越澎湃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五年来,我市以创新思维前瞻布局,搭建一流创新平台,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全国食品创新高地、全国食品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全面起势,龙头带动、人才会聚的现代化创新之城加速崛起。

据统计,近三年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年均增速高达28.8%,增速持续领跑全省。截至2024年年底,“十四五”以来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额达到40.57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实现了126%的巨大增长。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17%,标志着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迈入新阶段。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连续三年居全省前两位,创新活力充分迸发。

“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构筑未来发展优势的战略支点,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领域,系统推进各类科创平台载体建设,着力构建多层次、宽领域、高能级的创新平台体系。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省级以上各类研发平台数量160余家,较2020年增长188%。新建设的中原食品实验室,已经成为河南食品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力量。

_ 十四五创新篇配图(分离图)卫龙美味产(2982712)-20251124082343.jpg

资料图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彰显其价值。我市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体系。2025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6.28亿元,与2020年相比实现了97.37倍的增长,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由2020年的0.04%大幅提升至1.7%。近三年,累计登记技术合同超过500项,覆盖食品加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我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7个,其中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7个,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贡献度显著提高。

创新动能强劲背后的关键是人才。围绕构建人才“强磁场”,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强市战略,超常规大力度推出“百千万”人才计划、“六可选”服务保障措施、35条人才新政等涵盖引才措施、推进机制、服务配套等各环节的“1+20”一揽子人才政策措施,为人才引进、开发、使用、激励的总体布局、目标配置和路径选择“架梁立柱”,人才政策体系实现了迭代升级、全面优化,形成了28名院士为引领、147支科学家团队为骨干、41万余名各领域人才为支撑的人才格局。

激发科技创新动能,金融是一大关键变量。我市围绕“三新”融合发展战略,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科创金融服务协调机制,创新“六个标准”准入体系、“四个清单”闭环管理等差异化激励政策,形成了“创新协同机制—线上线下融合—多层次金融支持”的科创金融工作思路。聚焦我市最具优势的食品产业,争取总规模达9000万元的河南省食品生物制造产业研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食品生物制造领域企业的中试熟化与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创新优化科技金融服务,设立总规模5000万元的市级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出“贷、投、债、保”金融服务模式,创新设立市级、区级“科技贷”,累计向全市647家企业发放科技贷、专利贷等科技型企业贷款34.08亿元,科创企业贷款余额达39亿元,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科技创新注入金融活水。同时,市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着力打造漯河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信易贷)—“漯易融”,以一系列金融创新举措打破困局,成为我市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推进“融资通畅工程”的核心抓手,为漯河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十四五”以来,我市以超常规力度全方位推进创新发展,凝聚创新共识,重塑创新体系,全力打造创新之城,激发了全市创新创造的热情,使创新逐渐成为现代化漯河建设的最强劲动力和最鲜明标识。



龙头带动
创新平台能级跃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立足我市产业优势,市委、市政府以前瞻三十年的眼光,抢抓河南省重构重塑实验室体系的重大战略机遇,举全市之力高标准谋划建设了中原食品实验室。2022年9月22日正式挂牌运营的中原食品实验室,是全省唯一由地市级主导建设、定位于食品领域的省级实验室,标志着我市在高端创新平台建设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中原食品实验室会聚了包括14名院士、29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在内的顶尖科研力量,组建了300人规模的专职科研队伍。创新采用“1+6+N”共建模式(即实验室+6所高校+N家龙头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等6所国内知名高校深度合作,吸引双汇、卫龙、南街村等本土食品巨头积极参与,形成了开放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

中原食品实验室研究(2982951)-20251124082443.jpg

中原食品实验室聚焦食品产业前沿与“卡脖子”难题,已与10家省内外龙头食品企业签订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协议,与32家企业达成63项核心技术攻关合作,与双汇、蒙牛等28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我市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食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1月13日,记者走进中原食品实验室展示大厅,乐荷酒、山药雪花片、“一分拌”冲泡土豆粉等创新产品摆满展示柜;在理化特性分析室、智能创新研讨室、食品AI大模型创新中心,院士专家带领团队正在进行科研。

“我们采用‘企业下单+科学家接单’模式,为企业提供精准的技术诊断,解决技术难题。”中原食品实验室执行副主任陈历水告诉记者,实验室聚焦营养健康、食药同源、未来食品三大前沿方向,已突破关键技术40多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0多项,申请发明专利168项,并参与制定20多项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推动了“快乐酸奶”、乐荷酒等30余款创新产品上市。

作为全省食品产业“最强大脑”,中原食品实验室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韩国高丽大学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揭牌路易达孚国际合作实验室,与泰国正大集团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已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12个、建设协同创新中心18个;孵化中心已吸引13家企业入驻,孵化科研课题257项,实现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和高效融合。

中原食品实验室旁边就是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为企业提供从“研”到“产”的全套服务。“基地已建成25条食品加工中试生产线,拥有116台(套)国际先进仪器设备。”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产品从实验室研发到企业生产出来,只需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与此同时,正在加速建设的河南食品科创园,锚定“实验室+研究生院+中试基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园区”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助力“实验室经济”打通科技研发转化“最后一公里”。

创新如潮,永不停歇,引领未来无限可能。如今,在中原食品实验室龙头带动下,我市全链条创新生态逐步形成,创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发力,“科研之花”竞相绽放,“创新之城”动能澎湃。




硕果盈枝
创新成果落地开花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是企业生命活力的源泉。

11月13日,记者在河南大树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树食品)看到,山药雪花片、杏仁七白饮等充满创意的产品琳琅满目。

“我们目前的主要产品有食尚冲饮、汉方新养、养生丸剂、功能营养、坚果粉系列、山药系列等6大类260余种,很多产品都有忠实客户,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大树食品行政部行政专员陈庆乐告诉记者。

作为中原食品实验室协同创新单位,大树食品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动摇,深耕食药同源精深加工的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通过“产、学、研、转、创”合作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

在益恒源生产车间,生产线马力全开,从牛乳中提取的乳糖经过多个工艺环节,完成从乳糖到塔格糖的蝶变之旅。生产车间外,在“塔格糖+”产品展示区域,苏打气泡水、保健固体饮料、烘焙类等各种各样含有塔格糖的产品令人大开眼界,彰显着产业发展的无限可能。公司成立之初,益恒源就与中原食品实验室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塔格糖应用产品的研发工作。“我们已与岛上草、叮当牛、万豪等多家漯河企业合作推出了塔格糖产品,并与乐百氏、蒙牛、益海嘉里等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市场前景广阔。”益恒源综合管理部部长万松科介绍。

在沙澧大地,创新成果遍地开花。在中原食品实验室的帮助下,三剑客研究开发了益生菌功能型酸奶产品“快乐酸奶”,解决了“黑酸奶”黑色谷物的灭菌难题;豫鼎源食品开发了“姜黄土豆粉”“零号冲泡速食粉”等产品,破解了鲜湿粉的食用便捷性、营养性等行业问题;优德集团开发了调节血脂、助眠等产品,优化了姜黄素饮料的配方,使产品更贴近市场,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中大恒源大力推进功能健康食品的研发,目前已拥有60多项行业领先的专利技术,是全球最大的栀子黄提取企业和全球唯一的全色系天然色素制造商……

_ 十四五创新篇配图(分离图)中大恒源工(2982709)-20251124084412.jpg

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我市不少食品企业一方面通过升级工艺、改进技术实现了降本增效,另一方面积极扛起“舌尖上”的健康责任,聚焦营养健康、食药同源、未来食品三大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食品产业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漯河特色的食品营养健康品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五年来,我市创新主体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我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从2020年的101家跃升至2024年的228家,实现了翻番,提前完成倍增目标。我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量,从2020年的156家激增至2025年的723家,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在漯河这片实干的热土上,“创新基因”加速融入城市血脉,“创新之城”引力场越来越强。

可以预见,锚定现代化“三城”建设的漯河,在新时代“二次创业”征程上,必将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元良 薛华

杨会枝 张伟伟

除资料图片外,图片由本报记者焦海洋摄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李胜


编辑:李鑫

举报电话(0395)5616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