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漯河名城网 > 社会

走,去漯河孝顺儿媳——解巧玲家看看!

小号 默认 大号
2021-12-08 来源: 漯河日报



在市区建设路167号院,提起解巧玲一家,居民无不称赞。解巧玲细心照顾婆婆赵玉梅20多年的事迹在小区广为传颂,是大家心中的榜样。解巧玲一家被评为漯河市2020年度“文明家庭”。

12月6日,记者走进解巧玲家时,她和丈夫邓茂林正在准备晚饭。两人都年已七旬,一个爽朗大方,一个忠厚老实。

20多年前,赵玉梅遭遇车祸后患上癫痫。随着年龄的增长,她逐渐生活不能自理。眼看婆婆的身体每况愈下,解巧玲将公婆接到家中同住。公公去世后,婆婆一直跟着解巧玲。“俺妈每天的饮食起居都是她在照顾。老人爱吃萝卜大肉馅饺子,她就经常包,还有水果,也没断过。”邓茂林说。

在家中一角,记者看到堆放着大量棉衣、棉裤,这些都是为赵玉梅准备的。赵玉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病,肢体抽搐、口吐白沫,且大小便失禁。每次病发后,解巧玲就要清洗沾满粪便的衣物。说起为何不使用纸尿裤,解巧玲表示,婆婆觉得穿纸尿裤不舒服,一穿她就撕扯,只好多准备些衣服,随时都能用。赵玉梅如今已96岁高龄,听力下降,口齿不清。采访时,提起儿媳妇,老人一直说:“好得很。”

赵玉梅长期照顾婆婆的事迹让人动容,这其中就包括和解巧玲做了40多年邻居的张桂花。“她家的事我清楚。玉梅姨有6个孩子,都很孝顺,但她还是愿意和儿媳妇住在一起。”张桂花说,“玉梅姨年龄大了,有时候神志不清,连自己儿子也认不出来,但每次都能认出儿媳妇,你说奇怪不?”

父母的身教胜于言传,解巧玲的女儿、儿子都很孝顺。解巧玲也是老人,有时照顾婆婆难免力不从心,子女就经常回家帮忙,减轻父母的负担。孝道正在这个家庭传承。

有人说,爱如果只停留在家人之间,这种爱是小爱,解巧玲将爱延伸到亲朋邻里身上,成就了大爱。同住167号院的穆凤英告诉记者,丈夫和儿子由于生病行动不便,儿媳工作忙碌,自己3次因为骨折住院,都是解巧玲去医院照顾她。“我打电话给她,她二话不说就来医院了。都说远亲不如近邻,只要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这对夫妻一定尽可能地帮忙。”穆凤英说。

此外,夫妻二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配合社区工作。尤其是家庭、邻里之间的调解,一听说哪里有矛盾需要解决,他们就立刻上门。“邓叔是党员,只要听说社区开展活动,总是首先报名参加。在疫情防控期间,他和解姨不仅捐款,还在小区门口值守,从不迟到、早退,是我们每个家庭学习的榜样。”源汇区顺河街街道建西社区社居委主任梁三阁说。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旭

版权声明:未经漯河日报书面正式授权,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违者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

    漯河发布客户端

    漯河名城网

    漯河日报抖音号

    漯河日报教育新闻部微信

    漯河日报快手号

    漯河日报人民号

    漯河日报社健康事业部微信

    漯河日报社微公益

    漯河日报社小记者微信

    漯河日报视频号

    漯河日报头条号

    漯河日报微博

    漯河日报微信

    漯河手机报微信

    漯河微地产

    漯河小城生活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豫ICP备05015908号

豫公网安备 41110302000005号

© 2002-2018 漯河名城网(www.lhrb.com.cn)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漯河名城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