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漯河名城网 > 首页 > 轮播图新闻

漯河: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小号 默认 大号
2023-03-23 来源: 漯河日报

三月的漯河,广袤的田野生机勃勃,孕育着无限希望。2月18日以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围绕“三农”工作,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多次报道了我市的做法和成效。我市为何能吸引央媒如此高频报道?“三农”工作都有哪些特色?让我们走进乡村田野一探究竟,看看我市是如何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之路的。

漯河: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分离图(1846122)-20230323082720.jpg

田园风光无限好,麦苗葱郁溢清香。春日的田野,微风轻拂,暖意融融。记者驱车行驶在宽敞平坦的乡村公路上,两侧绿树成荫、春花烂漫,青绿的田野广袤无垠,一个个环境优美的村庄不时从车窗外闪过。在沙澧大地,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时代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聚焦特色产业

打造乡村振兴动力引擎


日前,临颍县石桥乡三角村(白鹅)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月16日,记者走进该村,只见道路两旁三角枫、榉树、枇杷树等郁郁葱葱,林中散养的大白鹅憨态可掬,和谐的田园风光让人沉醉。

养殖基地内,成片的紫叶李花绚烂夺目,成群结队的白鹅在园中或迈着悠闲的步子踱来踱去,或在水塘内追逐嬉戏,煞是喜人。

2015年,三角村招商引资了一家林牧科技公司,发展林下养殖,逐渐形成了养殖、繁育、销售白鹅及苗木的全产业链。目前,该基地有精品三角枫5万余株、榉树1万余株,现存栏霍尔多巴吉鹅、泰州鹅、狮头鹅、浙东白鹅等品种3万余只。

微信图片_20230323083101.jpg

“家禽可以吃掉林中的杂草、害虫,家禽粪是优良的天然肥料,白鹅戏水池更换下来的水可以用来灌溉苗木——林下套养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该基地负责人周卫涛介绍,基地形成了“鹅吃林中草、草肥林下鹅、鹅壮林中树”的绿色循环立体经济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同时,基地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增收,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每天工资80元到100元。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我们正在与省内外部分高校和农科院专家合作,培育一种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鹅绒好、肉质紧致的优良品种鹅。”周卫涛说,“我们为其取名‘颍川白鹅’,旨在打造属于漯河的 ‘雪白’名片 。”

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在漯河这片沃土上,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田秀才”“土专家”活跃在田间地头。舞阳县九街镇后魏村党支部书记魏元便是其中的翘楚。3月17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2009年,我大学毕业。当时家乡号召青年返乡创业,我就回来当了一名‘新农人’。”魏元介绍,回到村里后,他通过土地流转,在村里建成2000多亩五彩甘薯种植基地、500多亩良种繁育基地和80多亩育苗基地,先后推出十几种实用型红薯品种,带领村民从事育苗、种植、加工等特色农业生产。魏元充分发挥其电子商务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线上线下销售。如今,后魏村的五彩甘薯等远销湖北、贵州、新疆等地。

微信图片_20230323083117.jpg

为帮助村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后魏村多次邀请农业专家对村民进行专业技术指导,进一步提升他们对“土特产”的深加工能力,逐步形成种、产、销一体化的产业链。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我市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培育打造农业品牌,丰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模式。

近年来,在6家国家级、32家省级、87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我市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5个,涵盖粮食、畜牧、蔬菜、食用菌等主导产业,138家龙头企业、237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进入联合体,年产值突破900亿元,户均增收超3000元。其中,粮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有8家,签约优质小麦种植订单122.18万亩,联结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80多家、食品企业50多家。培育了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至4286家(国家级13家、省级33家),家庭农场发展至1834家(省级27家)。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我市被确定为河南省数字乡村整市推进示范地区,“5G+智慧辣椒种植”项目入选全国2022智慧农业建设优秀案例,临颍县荣获“中国数字辣椒之都”称号。我市“三链同构”经验和做法在2020年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中受到通报表扬。探索推广的“麦椒豆”套种模式得到省委书记楼阳生的肯定性批示。圆满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活动,“三链同构、农食融合”的发展模式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28家新闻媒体深度报道。

为提高规模种植经营水平,我市还持续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土地流转面积达147.5万亩。我市建成高标准农田223.2万亩,2022年粮食总产量达190.63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全市集体经济空白村全面“清零”。

以产业带动就业。全市上下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用产业带动就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实现“顾家、就业”两不误,使产业兴旺成为乡村振兴的内源动力。2022年年底,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6612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12%;全市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为12083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22%。截至2023年2月底,全市帮扶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就业3.05万人。2022年,我市“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全省排名第二,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2.4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2.2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4.18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微信图片_20230323083131.jpg


聚焦环境整治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俺村这两年变化太大了。”近日,在临颍县瓦店镇十里头村,村民王书峰告诉记者,“村里道路全部硬化了,路旁都种上了绿化树,村里的4个荒坑也在改造后种上了油菜花……农村的生活不比城里差。”

记者漫步在十里头村,只见一条条道路宽广整洁,一座座院子错落有致,村民三三两两在街头游园漫步。“现在村里有保洁员每天打扫卫生,垃圾也都及时清运出去。”十里头村党支部书记李俊涛说,“村里通过开展‘三清一改’行动,引导群众培养良好习惯,形成了大家主动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在源汇区问十乡骆坡村,一条景观渠贯穿东西,凉亭、戏曲长廊、拱桥等让人心旷神怡,道路两旁的中国戏剧介绍及牡丹亭、脸谱等特色墙绘为这个“梨园村”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3月18日,一场大戏在村里的梨园广场上演。台上,演员表演精彩、功底扎实;台下,村民掌声不断、喝彩连连。“如今,村里环境变好了,文化活动多了,大家的幸福指数也提升了。”一名正在听戏的村民告诉记者。

微信图片_20230323083121.jpg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很关键。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探索环境整治“1133”长效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市累计改造卫生厕所33万户,普及率达90.50%;培育“美丽小镇”36个、“四美乡村”400个、“五美庭院”18万户,建设村庄游园2125个、一宅变多园2724个,治理农村坑塘5513个,治理农村黑臭水体1078个;603个村庄实行垃圾分类。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农村集中供水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97%,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1.87%(超出省定目标5.87个百分点),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100%。

我市全面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农村公路路网里程达4737公里,所有乡镇全部通三级以上公路,常住人口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100%。临颍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村庄主次干道干净,绿化树木四季常青,村内游园各具特色,公共休闲场所、健身设施齐全……全市乡村向着“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的目标迈进,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聚焦乡村治理

塑造乡村文明新风貌


微信图片_20230323083110.jpg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后,我会更加孝敬老人。我希望每一个家庭都和睦幸福。”3月15日晚,在临颍县陈庄乡后研岗村“好婆婆”“好媳妇”颁奖仪式上,被评为“好媳妇”的陈彩红激动地说。

“我们希望通过表彰先进,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营造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氛围,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后研岗村驻村第一书记董起豫介绍,村里每年都会开展“优秀村民”“研岗好人”等评选活动,深入挖掘先进典型,培养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漯河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状元村”——陶桥村。全村985人,走出276名大学生,其中13名博士、24名硕士。这个偏远的小村庄为何人才辈出?“我们村从来没有发生过骂街斗殴的事儿,家家户户门口悬挂着家训牌。”3月17日,陶桥村党支部书记陶军华告诉记者,“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的立家之本、幸福之源。门前挂上家训牌,能时刻规训家庭成员践行好家训。”记者看到,陶桥村家家户户大门旁都有一块家训牌。这成为该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微信截图_20230323083748.png

乡村不仅要“塑形”,还要“铸魂”。经济要富起来、强起来,文化要活起来、旺起来,农民精神风貌要新起来、好起来。我市围绕“三零”平安创建、基层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推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体系。目前,全市98%的行政村已建立红白理事会,平安村创建达标率达89.6%,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达60.3%,县级以上文明乡镇实现全覆盖。

我市通过村史馆建设、“乡村光荣榜”评选、“星级文明户”认领、“文明幸福星”支部创建、文明单位“四送一助力”结对等方式,大力营造孝亲敬老、文明和谐的氛围,切实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目前,全市打造市级“星级文明户”认领创建示范点8个,评出“十星级文明户”4500户、市级“文明家庭”132户,1.3万多名好公婆、好媳妇荣登“乡村光荣榜”。其中,21人荣登河南“乡村光荣榜”,上榜数量连年递增。

如今,在漯河,“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正变为现实,绿水萦绕的美丽乡村既是村里人的家园,也是城里人羡慕的诗和远方。漯河,正在乡村振兴大道上向着美好的明天健步前行,奋力谱写奋勇争先、出彩添彩的绚丽篇章。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宜书 陈迪

通讯员 喜成斌 安婷婷



版权声明:未经漯河日报书面正式授权,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违者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

    漯河发布客户端

    漯河名城网

    漯河日报抖音号

    漯河日报教育新闻部微信

    漯河日报快手号

    漯河日报人民号

    漯河日报社健康事业部微信

    漯河日报社微公益

    漯河日报社小记者微信

    漯河日报视频号

    漯河日报头条号

    漯河日报微博

    漯河日报微信

    漯河手机报微信

    漯河微地产

    漯河小城生活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豫ICP备05015908号

豫公网安备 41110302000005号

© 2002-2018 漯河名城网(www.lhrb.com.cn)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漯河名城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