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构建政务数据共享体系 探索数据赋能高效能治理模式

近年来,漯河市坚持把数字政府建设作为创新政府治理方式的重要举措,全力打造“互联互通、质优高效、安全可靠”的政务数据共享体系,持续探索数字赋能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效能新路径,先后获评全省电子证照应用、电子印章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应用、数据直达建设等试点。数据赋能经验做法入选第十八届全国政务服务工作交流研讨会典型案例;以《强化数据赋能引领、建设高水平数字政府》为题在省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工作会上发言。
一、完善数据支撑体系,夯实数据赋能基础。坚持平台先行,突出机制保障,推动政务数据高质量供给、高效率汇聚。一是全面设置首席数据官,全市63名首席数据官统筹数据目录编制、归集共享、供需对接等工作,构建数据家底清、需求账目明、联动响应快的数据服务体系,实现政务数据“一本账”。二是打造数据共享总枢纽,构建城市级数据中台体系,高效支撑全域数据应汇尽汇,数据资源统一纳管,供需对接一网协同;建设成果入选全国执法行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推荐目录。三是实行数据汇聚“一票否决”,加强政务信息化项目源头管理,凡是不能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一律不审批建设,不安排运维经费,切实打破“信息孤岛”、打通“数据壁垒”,加速政务数据共享互通。五是构筑数据直达新通道,全省率先实现国家、省、市三级数据一键获取、直达基层;市政务数据共享平台累计支撑45个政务部门994项数据共享需求,数据接口调用5932万次,数据库表交换349亿条,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95%以上。
二、创新数据治理方式,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坚持需求导向,挖掘数据潜能,切实以“场景式”数据治理,激活数据要素价值。一是在政务服务上,创新电子证照数据分析法,高效开展电子证照质量检查,推动全市电子证照“应制尽制”,为“高效办成一件事”“免证可办”奠定坚实数据基础。二是在城市管理上,将分散在35个部门的业务数据,治理形成城市部件、应急避险、消防救援等16大类297个城市空间地理图层,实现城市体检、应急调度等应用场景“一图支撑”。三是在信用建设上,全省首创公积金数据“一体化”归集治理新模式,实现公积金领域数据归集、治理、共享“零延迟”。
三、优化数据服务模式,提升数据共享效能。坚持便民高效,做优多跨协同,为企业群众和政务部门提供智慧便捷、安全高效政务数据服务。一是打造电子印章应用样板,建成全省首个地市级电子印章服务系统,提供多端“一站式”服务,实现电子印章申领“智能秒办”;创新“扫码签”“链接签”“随身签”等特色应用,为全省探索“四电”应用贡献力量。二是深化“免证可办”示范场景,创新窗口一体机与“四电”融合应用,依托电子营业执照构建法人信息关联“新通道”,应用电子签名实现数据共享流程“全闭环”,优化刷脸办事助力身份核验“零负担”,高效支撑交通、住建、人社等31个部门926项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可办”,惠及群众近11万人;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相关做法入选2024数字政府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三是推行数据共享漯河模式,实行政务部门数据申请交付“在线办”、数据查询授权“简易办”、同场景数据需求“一次办”,数据供需对接时长压缩至1个工作日,审核交付效率提升3倍以上,共享部门覆盖率增长至96%。
四、拓展数据应用场景,释放数据乘数效应。坚持应用为王,扩大场景供给,推动数据要素协同优化、复用增效、融合创新。一是创新数据融合应用,依托二三维可视化平台、视频融合赋能平台,将全市2万路公共视频资源整合至148平方公里城市底图,实现动静数据一体感知,拓展出“视频+创文”“视频+防汛”等10多个“视频+”场景,提升数据融合价值。二是推行“大数据+”服务,针对社会救助对象认定、保障性住房资格审核、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等业务需求,动态比对38项政务数据,累计服务360余万人次,检出疑点信息107.2万条,极大提升服务效率。三是深化“府院信息联动”机制,实现被执行人名下不动产、公积金等数据实时调取,压缩执行周期、节约执行成本、强化执行联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全市法院通过信息联动,提高案件执行效率,累计查控案件1.9万件,反馈各类财产信息8.3万条。四是推进医检数据共享互认,全省率先实现医疗检验、检查数据跨院调阅,全市19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医检互认平台,累计互认医检数据10万余人次,为患者节省费用200余万元,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
通讯员 刘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