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给孩子玩手机 | 焦点网谈

每到暑假,很多家长都在为同一个问题纠结:该不该给孩子玩手机?
当下,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现象,几乎成了每个家庭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放学回家以及周末、假期,许多孩子进入了“手机-电脑-游戏-网络”的循环圈,回到学校仍心心念念虚拟世界的快乐。
网络时代,如何平衡“屏幕与成长”的关系?

图源:“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
一
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当下,互联网几乎渗透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已成常态。
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近2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3%,70.4%的学龄前儿童已经开始接触并主动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
然而,过度依赖问题引发广泛担忧。相关调查显示,在16834份有效问卷中,78.2%的人群希望自己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83.7%的教师群体赞同学生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96.4%的家长担心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孩子一看到屏幕就挪不开眼睛,根源往往在家长身上。一方面,一些家长“机不离手”,无形中为孩子树立了依赖屏幕的榜样;另一方面,不少家长或精力不够,或疏于管教,将电子产品当成“临时陪伴者”,却对使用时长不加约束,导致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缺乏节制。

图片由AI生成
二
我们无需否认科技进步的价值,也不必排斥电子产品。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当代青少年成长于数字环境,屏幕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小焦虑”等现象警示我们,电子产品固然充满“吸引力”,但其潜在的“杀伤力”更不容忽视。
侵害身体健康。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可能会导致视力下降、颈椎、肥胖等健康问题,并挤占身体活动时间,影响体质发展。沉溺屏幕的极端案例触目惊心:14岁女孩连续玩手机81个小时后突发昏迷,险些猝死。
削弱社交能力。相比过去结伴上山下河的快乐,如今孩子更常孤独地面对屏幕,用虚拟世界内容代替现实的人际交往。而当他们面对真实的社会和人群时,却容易产生退缩感,甚至带来情绪困扰。
影响学习效率。孩子的自控力本就薄弱,一旦沉迷电子产品,学习专注力便被分散。加之大量碎片化、低质量信息的摄入,大大压缩深度思考和学习空间,影响学习效果,还可能滋生心浮气躁的学习心态。
扭曲价值观念。青少年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期,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其辨别和筛选能力尚显不足。其中,暴力、色情、欺诈等不良内容的存在,对青少年道德认知和行为规范构成了潜在风险。

图源:法治日报
三
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使用习惯,在虚拟与现实间找到平衡,成年人必须率先行动。
家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榜样,与其单纯说教,不如亲身示范,如何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点,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比如,主动减少无意义刷屏;与孩子共同商定清晰、合理的屏幕使用规则;陪伴孩子运动、阅读、亲近大自然,在现实体验中建立兴趣爱好,感受真实生活的丰富与温度。
学校做好“息屏”后的保障。与家庭相比,在校时间是学生学会管理“屏幕时间”的重要一环,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帮助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增进交往、释放活力。比如,利用在校时间,设计“非屏幕”活动,创造“离线”体验;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举办专家讲座;提供丰富的替代活动资源,开放图书馆、体育馆、艺术教室等场所。
社会构建“虚实平衡”的成长环境。面对电子产品对青少年的影响,除了家校重塑,还要形成社会“共治联盟”。相关部门持续推动应用平台优化升级“未成年人模式”,支持家校进行科学的屏幕时间管理;平台履行伦理责任,优化对未成年人内容的供给;社会组织提供优质的线下活动资源,创造屏幕外的精彩世界。
平衡“屏幕”时间的核心,不是彻底隔绝,而是在拥抱便利的同时,守护精神世界的清澈与安宁。当家庭用心陪伴,学校提供沃土,社会营造支持环境,孩子们自然能在“线上”与“线下”间游刃有余,在虚实之间获得健康成长的力量。
来源:今豫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