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经济发展实现“双向奔赴”

漫步乡村,记者看到昔日的荒宅变成了花卉基地、废弃坑塘成了网红打卡地、废弃村室被改造成仓储基地……这是我市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经济发展互促共融的生动图景。
科学规划 筑牢发展根基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我市一些村庄,看到的是一条条干净的村道、一个个绿意盎然的农家小院和脸上洋溢着笑容的村民。个别村庄以前道路坑坑洼洼、垃圾遍地,现在不仅环境优美,还建了小游园。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我市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第一场硬仗”的决心。
在规划层面,我市坚持“多规合一”,通盘考量乡村各类资源要素,编制出既保留乡愁乡韵又彰显古色新意的实用规划。
资金投入上,我市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先进乡镇。378名在外成功人士累计捐资3.5亿元,认领26个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1133”长效机制的推行,让人居环境整治有了制度保障。全市10517名网格长各司其职。“门前三包”、评星积分等制度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召陵区青年镇群众通过“随手拍”举报环境问题,营造“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盘活资源 激活乡村动能
我市通过人居环境整治,盘活乡村资源,拓展乡村功能,促进强村富民。
临颍县皇帝庙乡潘牛村利用150多处荒宅、荒园发展花卉种植,年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4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务工;瓦店镇大李村将老旧房屋改造成耕织园、图书室、手绘作品展示室,由旧墙体改造成的“五福门”成为网红打卡地;巨陵镇英王村将废弃村室改造成蔬菜、水果仓储基地,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
源汇区问十乡宋庄村整治废弃坑塘,打造锦鲤电商示范园项目,开设直播间13个,网络销售额达620多万元。
共建共享 凝聚发展合力
在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激发互促共融发展活力。
一方面,从人居环境良好、资源丰富的20个村庄中遴选培育了20名懂农村、会经营、善管理的乡土人才和致富带头人作为乡村职业经理人,推动村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这20个村庄中有18个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的目标。
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群众广泛参与乡村振兴。临颍县大郭镇创新打造“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综合赈济模式,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通过该模式,累计发动群众清理杂草8万平方米、清淤1.5万立方米,发放劳务报酬240万元,既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又增加了群众收入。
成效彰显 绘就和美画卷
如今的乡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全市累计整治“空心院”9825处、500平方米以上坑塘9919个,治理荒沟荒片7730处,建设村庄游园1927个,改造废弃校舍122个,建成美丽宜居村259个、环境示范村588个、生态宜居星878个。22个乡村入选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4个村庄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培育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30个、金牌农家乐20家。10个村成为全省第三批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南街村、小商桥景区获评“乡村四时好风光——稻花香里说丰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农村经济活力十足。食用菌种植规模5000万棒、年产量1.4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8000亩,水产养殖面积1.5万亩。全市125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5万元,其中636个村超20万元(占比超50%),12个村集体固定资产超亿元。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488元。
从环境美到产业兴,从美起来到富起来,如今我市正同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经济发展。(记者 王海防 通讯员 赵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