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个国际减灾日——防灾减灾知识请牢记

10月13日是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源于1989年联合国大会对 “国际减灾日” 的首次设定,2009年通过决议明确为固定日期。它以推动全球防灾减灾意识提升为核心,致力于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社会冲击与环境损害,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人类安全生活保驾护航。
2025年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旨在通过强化多渠道多元化投入,着力提升防灾减灾韧性能力;强化灾害风险信息应用,完善落实韧性建设标准要求;强化宣传引导,推动普及韧性理念和防灾减灾知识技能。
生活中自然灾害常不期而至,让我们共同学习防灾技巧,筑牢安全防线,提升自救互救本领!
一、防震知识
避震原则:保持镇静,震时室内就近躲,震后迅速撤至开阔地。
场景应对:
室内:躲在结实桌下、家具旁,护住头颈,远离窗户、阳台、易倒家具及燃气设备。
室外:远离建筑物、大树、电线杆,选择空旷处;在山区要防范滑坡。
特殊情况:在车内时,将车开至开阔地停车;若被困在电梯内,按下呼救键,不要扒门。
震后:有序撤离,不要乘坐电梯;被埋压时,敲击物体求救,保存体力,寻找水食。
二、 防风知识
提前防范:收到大风预警后,尽量少外出,关紧门窗(可贴“米”字胶带),收回室外物品,加固空调外机。
出行安全:尽量不骑电动车、自行车,远离广告牌、临时建筑物、大树;在户外遇到强风时,找坚固的建筑物躲避。
特殊情况应对:在野外要避开山谷、河道;如果门窗损坏,用木板封堵,远离碎片。
三、 防雨知识
出行防护:尽量少走积水路段,避开井盖、电气设施;驾车时要慢速行驶,积水超过车轮一半时就绕行,车辆熄火要立即弃车。
居家及应对次生灾害:清理屋顶、阳台排水口,在低洼地区用沙袋挡水;室内进水时,先切断电源,遇到山洪、泥石流时向垂直于流动方向的高处逃生。
四、 防雪知识
出行安全:有暴雪天气时尽量少外出,外出时穿防滑鞋;驾车时要清理积雪、安装防滑链,慢速行驶,与前车距离保持超过50米,避开结冰坡道。
居家应对:清理屋顶积雪(老旧房屋是重点),储备水和食物;遇到树木、广告牌坍塌,要远离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五、 防低温冰冻知识
保暖与健康:外出时护住头颈和手脚,老人和小孩尽量少外出;室内温度控制在18-22℃,经常通风,多吃温热食物,不要饮酒御寒。
设施防护:给水管包裹保温棉,关闭厨房和卫生间的窗户;取暖时不要使用明火,电暖器要远离易燃物;如果冻伤,用37-40℃的温水浸泡,情况严重者要送医。
来源:新郑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