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漯河名城网 > 政务

漯河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解码“创新之城”

小号 默认 大号
2023-07-28 来源: 漯河日报

微信截图_20230727090301.png

一项新工艺,让在面制品行业深耕40多年的南街村再次引爆“舌尖上的记忆”;

一个新项目,让传统化工企业有望年新增销售收入130亿元、带动就业600人;

一个创新生态,让食品名城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研发平台不断涌现、高端人才扎堆攻关……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践行“大食物观”,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目标要求,超常规大力度全方位推动创新,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道”,努力推动更多“漯河制造”迈向高端、成为关键环,真正让食品产业优势真优、优势更优、优势长优,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食品名城。


看龙头
新工艺带动一批影响一片


最近,“玩面蛋儿”发家的南街村又“火”了。该村生产的鲜拌面每月出口销售额达100多万元,一举打破多年来的外贸销售记录。

20世纪80年代,临颍县南街村生产的北京方便面一度成为“国民记忆”。如今,这个红色亿元村先后开发出鲜拌面、煮拌面、弹面、金丝拉面等十几个新产品,不仅畅销国内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还远销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深耕面制品数十年的南街村,缘何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找到新的成功之道?其背后,是企业对新工艺、新技术的专注和研发。多年来,南街村在面制品行业取得多个国内领先:保鲜湿面采用生物保鲜新工艺,使保鲜湿面腐败率由4%降至10万分之一以下;鲜拌面开创了液体调味料汁先河;热干面创新应用了油酱分离包装技术。

温水一冲,封盖不到2分钟,一盒香味四溢的鲜拌面就呈现在记者面前。“这个就是我们生产的鲜拌面。”在南街村鲜拌面厂产品展示大厅,南街村集团鲜拌面项目技术经理王红新一边拿起叉子请记者试吃,一边介绍。

面条入口,筋道爽滑。“围绕鲜拌面我们开发出了90多个新品种,去年销售收入高达1.5亿元。”王红新告诉记者。

南街村面制品新工艺的应用,极大激发了当地种植大户的种粮积极性。烈日当头,临颍县佳圣家庭农场负责人李晓东正在路边树荫下悠闲地操控着无人机给玉米打药。伴随着轰鸣声,玉米地蒙上了一层薄雾。“去年我种了3000多亩小麦,收获的近九成卖给了南街村。”李晓东告诉记者,作为南街村小麦产业化联合体的成员,基于订单基地收购模式,他种植的小麦1斤比市场价高出1毛多钱。

“得益于面制品市场的不断扩大,目前,公司年转化粮食超过20万吨,从订单基地采购的原料占总采购量的80%以上,企业生产经营得到有效保障。”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窦彦森介绍,南街村牵头成立了包括十多家粮食企业、农业合作社、农场在内的粮食联合体,与农户签订合同,创新实施订单种植模式。

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模式带动下,2022年,我市种植优质小麦126万亩,占全市麦播面积的53.2%。2019年,郾城区高标准粮田示范推广的强筋小麦实产高达704.8公斤/亩,创造了全国优质强筋小麦的高产新纪录。

微信截图_20230728085945.png


看项目
企业加速转型动能提升


当前,食品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作为首家中国食品名城,我市以建设创新之城为抓手,以理念创新谋划项目、机制创新推进项目、科技创新赋能项目、模式创新招引项目,谋划实施了以“三个五百亿”为标志的创新引领型重大产业项目。一批新的产业项目快速开工、形成新的增长点,一批骨干企业倍增提速、“老树发新芽”,项目的“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成色更足。

新谋划投资120亿元的舞阳金大地联碱绿色转型产业园项目施工现场旌旗招展、机器轰鸣。“目前,项目土建工程已全部完工,预计8月份建成试生产。”河南金大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侯红伟介绍,项目投产后,将新增年销售收入130亿元、带动就业600人,成为全国最大的小苏打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联碱和氯化铵生产基地。

舞阳县拥有全国储量第二、品位第一的特大型盐矿,2005年,河南金大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落户该县。在联碱绿色转型产业园这个漯河市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中,联碱装置采用金山集团自主研发的国内领先的制碱、结晶系统,合成氨设备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瑞士卡萨里合成系统、德国西门子循环压缩机……多个子项目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核心技术,工艺设备、能效水平均居世界一流。

纯碱产能亚洲第一、生产工艺国际一流、绿色循环经济行业标杆企业——河南省金大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3.jpg

在双汇集团屠宰分割车间,自动致晕机、自动开胸机等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有序运转,一头生猪被分割成200多种产品。肉制品加工生产线上,滚揉制馅、灌装、高温杀菌、烘干、包装等生产工序都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

近年来,双汇集团对屠宰分割、肉制品加工的生产工艺、信息系统、环保系统等进行改造升级,引进了荷兰、丹麦、奥地利、西班牙的世界一流设备,实现了全流程生产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

“升级改造后的双汇第一工业园屠宰厂,生猪屠宰单班产能为每年150万头,调理制品产能为每年2.5万吨,年销售收入40亿元。肉制品加工项目可实现年产肉制品6万吨,年销售收入15亿元,生产效率是改造前的2.5倍。”双汇发展副总裁周霄介绍。


看平台
“最强大脑”建强创新体系


“高附加值经济作物有利于优化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营养健康是食品产业新需求,必须在深加工方面深化科技创新。”7月16日,中原食品实验室办公大楼一楼会议室群“星”璀璨。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多名院士专家、青年学者聚焦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河南研究院战略咨询研究重大项目“大食物观下河南省食品产业绿色发展战略”和重点项目“高值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纷纷畅谈己见、把脉未来。

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亚,中国工程院院士庞国芳、孙宝国、谢剑平、李培武、任发政、谢明勇,江正强、徐宝才、谭斌、王兴国、励建荣、黄和、李成伟等专家学者对项目进行深入研讨,表示项目团队将通力协作,准确把握项目定位,精心制订实施方案,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对河南省食品产业和我国食品与天然产物产业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提交出“说实话、讲新意、可参考、有影响”的高水平资政报告,提出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性建议,圆满完成项目研究的各项工作任务。

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全省万亿级食品产业需求,我市聚合各方力量,短短8个月就建成了全省唯一省辖市牵头建设、挂牌即运营的中原食品实验室。在中原食品实验室,国内知名院士专家聚焦世界前沿技术、“卡脖子”技术、应用型关键共性技术,组团向食品领域发起科研攻关。这个成立仅10个月的食品实验室,汇集了11名院士和29名国家杰青、长江学者领衔的23支科创团队,聚焦精准营养研究与健康食品创制等六大发展方向,先后突破16项关键技术、发布36项代表性成果,构建了“实验室+研究生院+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基金+产业园区”“六位一体”、相互赋能的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

微信截图_20230317152608.png

作为我市乃至全省食品产业的“最强大脑”,中原食品实验室与多家骨干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努力实现更多领域“0”到“1”的突破、“1”到“N”的产业化。“目前,已有双汇发展、南街村集团等12家企业正式入驻中原食品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实验室与22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原食品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我市先后建成两家国家级、27家省级、102家市级食品研发平台和11个博士后工作站,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70%以上、居全省首位,仅2022年就新增各类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载体28家。去年我市成功转化科技成果135项,累计实现中试服务收入1.9亿元,无论是龙头企业、重点企业或中小企业,均尝到了创新带来的“甜头”。

今年,我市将持续助力中原食品实验室围绕食品高端技术和未来产业等六大研究方向,开展重大课题研究100个以上,积极推进河南省食品科创园项目建设,建成实验室大楼和智能化车间并整体投入使用,新建省级平台以上创新平台20家。


看生态

创新“领先一步” 赋能城市“一路领先”


在市政府拨付的100万元项目启动资金支持下,世林(漯河)冶金设备有限公司特殊材料浇铸机研发项目顺利推进,获得发明专利两项。“我们研发的产品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每年新增销售收入5000万元。”公司副总经理张进告诉记者。

为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我市重点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创新平台提质行动等科技创新“八大行动”,大力推行“科技贷”,开展“走亲连心”服务企业活动,为企业创新发展找资金、办实事、解难题。同时,我市在全省首创“九条标准”建设创新型示范园区,在全省率先开展创新生态评价,为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绘出路线图、制订任务书。

去年,我市印发实施的《漯河市创新之城发展规划》提出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超过2%。到203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8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8%。

今年6月,我市成立的“十大战略”指挥部又进一步明确细化了“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年度任务。在创新投入上,谋划实施研发项目2000个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速达20%以上;在培育主体上,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在库且正常生产经营)研发活动覆盖率达100%,新培育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00家,新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以上。在创新人才引进上,引进培育创新型科技团队10个以上,引进培育省级及以上优秀人才100名左右,引进培育市级优秀人才2000名左右,培育高技能人才5000名左右。在成果转化上,培育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园区1个、市级中试基地10个、市级以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6个,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12亿元。实现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申本”目标,全力支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申本”工作。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确保全市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97%,普惠性资源覆盖率达到85%,公办幼儿园学位占比达到50%。

在机制保障上,我市对各县区、各部门开展创新工作评价,推动各类创新活动向实处做、具体化,建立创新容错免责机制和更为科学的考核奖励制度,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创新创造浓厚氛围。赋予科研团队更多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人力使用权,打造最为宽松的科研环境,优化尊重创新、崇尚科学的“朋友圈”。

创新“领先一步”,成就食品名城“一路领先”。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在2021年增长9.1%、建省辖市以来首次居全省首位的基础上,增长5.2%、居全省第二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前列。目前,漯河市食品产业总规模超2000亿元,占河南省的五分之一、全国的五十分之一。


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晓甫

图/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佩 焦海洋


版权声明:未经漯河日报书面正式授权,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违者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

    漯河发布客户端

    漯河名城网

    漯河日报抖音号

    漯河日报教育新闻部微信

    漯河日报快手号

    漯河日报人民号

    漯河日报社健康事业部微信

    漯河日报社微公益

    漯河日报社小记者微信

    漯河日报视频号

    漯河日报头条号

    漯河日报微博

    漯河日报微信

    漯河手机报微信

    漯河微地产

    漯河小城生活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豫ICP备05015908号

豫公网安备 41110302000005号

© 2002-2018 漯河名城网(www.lhrb.com.cn)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漯河名城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