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为实,警惕AI换脸诈骗
小号
默认
大号
2024-09-10
来源:
数字科技飞跃发展

也或者利用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领域被开发并应用
不久前,四川攀枝花市民王先生突然收到“外甥”添加微信好友请求,称其想借点钱用于周转。在诈骗中,骗子为取得王先生信任,利用“AI换脸”技术发起了视频通话,但在通话过程中,视频较为模糊,且声音卡顿,虽然引起了王先生的注意,但也并没有怀疑是假侄子。

骗子视频通话后,将截图发给王先生进行“自证”
随后,王先生在即将转账之际,幸好给侄子打了电话进行核实,这才确定自己遭到了诈骗,所幸没有造成财产损失。电话核实后,王先生与真侄子的聊天记录
这就是骗子利用智能AI换脸和拟声技术,佯装亲戚对王先生实施诈骗的全过程。事后,“熊猫反诈”通过复盘,发现王先生的侄子在做销售工作,微信名字包含了其真实姓名和电话号码等信息,平时朋友圈发自己卖货视频或图片的频率非常高,且未设置添加好友门槛条件,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才让骗子有机可乘。

骗子冒充的账号
本案中,王先生与使用实时换脸、变声技术的骗子进行视频通话时没有防备,但在转账前进行了核实,这是最终没有被骗的关键。因此,广大群众在遇到亲人、朋友等突然用其他社交账号添加好友,并且聊天时涉及财物时,请一定要进行电话或面对面核实,以防上当受骗。面对利用AI人工智能等新型手段的诈骗,我们要牢记以下几点:
1.多重验证,确认身份。在涉及金钱、财产等重要事项时,可要求对方提供更多证据,进行更多交流,尤其涉及”亲人““朋友”“领导”等熟人要求转账、汇款的,务必通过电话、见面等途径核实确认,不要未经核实随意转账汇款。2.保护个人信息,谨慎分享。AI诈骗是隐私信息泄露与诈骗陷阱的结合,因此,要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不轻易提供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信息给他人,不过度公开或分享动图、视频等。不管是在互联网还是社交软件上,尽量避免过多地泄露自己的信息,以免被骗子“精准围猎”。3.提高安全意识,确保各类账号安全。避免在不可信的网络平台上下载未知来源的应用程序,不打开来路不明的邮件附件,不点陌生链接,不随便添加陌生好友,防止手机、电脑中病毒,以及微信、QQ等被盗号。内容来源 /攀枝花市反诈中心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李玉冰
编辑:李鑫
版权声明:未经漯河日报书面正式授权,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违者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
漯河发布客户端
漯河名城网
漯河日报抖音号
漯河日报教育新闻部微信
漯河日报快手号
漯河日报人民号
漯河日报社健康事业部微信
漯河日报社微公益
漯河日报社小记者微信
漯河日报视频号
漯河日报头条号
漯河日报微博
漯河日报微信
漯河手机报微信
漯河微地产
漯河小城生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