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一线 | “种”出甜蜜生活

9月14日,记者走进召陵区万金镇明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番茄温室大棚,看到一株株番茄秧苗整齐排列,一颗颗番茄掩映在绿色藤蔓间,错落有致、惹人喜爱。挂满枝头的番茄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形态均匀、色泽鲜亮、个头饱满。
“这7座大棚种的是普罗旺斯大番茄,到10月底就可以上市了。番茄成熟后,每天可以向市场供应三四千斤。”该合作社负责人曹明明说。
曹明明今年29岁,大学毕业后,看到了水果和蔬菜种植的商机,开始自主创业。2022年,曹明明投资成立合作社,承包了20座蔬菜大棚。“普罗旺斯大番茄很受欢迎。像这样的大棚,每座占地5亩左右。按照每亩地4000斤的产量,每座大棚大概有2万斤的产量。番茄上市后,每天的销售额近万元。”曹明明说。
耕作周期短、产量高、回报高,小小的番茄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果”,既鼓了群众的“钱袋子”,又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大棚里的工作不重,但都是细致活儿,平时需要二三十名工人。这些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利用闲暇时间来打零工,每人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曹明明告诉记者。
走出番茄大棚,记者又走进曹明明的有机花菜种植大棚。
“我建了7座有机花菜大棚。每座大棚占地1亩。有机花菜的价格相比番茄低一些,种植难度也低一些。”曹明明说,目前,她已经租了余营村300亩地,一年租金二十多万元。未来,她将进一步提高大棚管理的精细程度,种植更多品种的蔬菜,带动更多村民就业,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晓甫
统筹 | 周鹤琦
审读 | 王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