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漯河在郑州召开新闻发布会

10月11日,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举办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漯河专场新闻发布会在郑州市举行。
漯河市委书记秦保强,漯河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常英敏,漯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乔彦强,漯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明超出席发布会。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常轶旸主持新闻发布会。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 常轶旸: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第6场新闻发布会,很高兴邀请到漯河市委书记秦保强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漯河“‘食全食美’ 向新而行 建设优势再造形神兼备的现代化食品名城”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
漯河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常英敏女士;
漯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乔彦强先生;
漯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明超先生;
欢迎各位发布人!
接下来,先请秦保强书记作主发布。
漯河市委书记 秦保强
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漯河市委、市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漯河发展的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漯河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坚持文化点亮城市、产业彰显特色、创新引领未来,加快建设现代化食品名城、创新之城、幸福之城,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加速奔跑、精彩蝶变。
一是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拉高标杆、夯实基座,跑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漯河“加速度”。坚持稳住基本盘、创造增长点,持续夯实产业、创新、文化三大“基座”,投资、消费、出口、物流“四个拉动”协同发力,开辟发展新空间,高质量发展经验五次获得国务院大督查表彰。坚持单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创先进,坚持周交办月讲评季总结,持之以恒抓落实,2021年至2023年,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与评价连续三年居全省前三位,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三年居全省前两位,今年上半年居全省第1位,保持了全面领先、持续领先良好态势。二是围绕做强主导产业,完善生态、链群发展,加快建设优势再造、形神兼备的现代化食品名城。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统筹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抢滩占先,持续壮大现代食品、新材料、先进制造三大产业集群,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以食品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践行“大食物观”强化链群建设,食品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占全省1/5、全国1/50,成为全省万亿级现代食品集群的重要支撑,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成为中国食品产业发展的“风向标”,食品名城加速向美食名城转变。接续实施249个创新引领型重大项目,双汇第三工业园、优德中大大健康产业园、金大地联碱绿色转型产业园、正大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等先后投产,金海300亿级氟硅新材料项目开工,“三个一批”批批先进。分类实施企业培育工程,35家骨干企业倍增提速“老树发新芽”,中大恒源等新兴企业“新芽成大树”形成增长点,2023年获批省级“瞪羚企业”的数量是过去三年总量的2倍。三是围绕强化创新驱动,超常规建、大力度引,加快建设龙头带动、人才汇聚的现代化创新之城。锚定全国食品创新高地、全国食品创新人才高地建设,以中原食品实验室为龙头,联动河南食品科创园、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形成“三足鼎立”的创新格局,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020年的1.14%增长到2023年的2.17%。坚持“顶天立地”,完善“实验室+研究生院+中试基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园区”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30余个实验室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建立人才“引育留用”闭环,推出高层次人才“六可选”政策和进一步加快全国食品创新人才高地建设35条举措,创优政策引才、量身打造用才、干事创业留才,2023年引进高层次人才数量是2022年的3.7倍。四是围绕为民利民惠民,普惠共享、久久为功,加快建设文明引领、温暖可及的现代化幸福之城。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每年70%以上财力投入民生领域,市养老产业园、高水平医院、智慧教育园区等七大民生项目和口袋公园等“小而美”精品惠民工程同步实施,12.2万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主城区雨污分流覆盖率80.1%。“食全食美 漯在其中”、沙澧河“万灯迎宾”、千机飞“只有漯河”等文旅品牌出圈出彩,漯河港临港经济加速成长,成为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城市经济、城市活力、城市能级进一步发展壮大。以更高水平文明城市创建引领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实现良性互动,“水”“绿”生态底色不断厚植,“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全省领先,居民获得感指数和生活舒适指数全省最高。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漯河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保障发展“第一要务”,聚焦高质量、奋勇争第一,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作出漯河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刚才秦书记介绍,近三年来漯河市经济增速持续领跑全省,今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速再次位居全省第一。请问,漯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密码”是什么?
乔彦强:您问到漯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密码”是什么,我觉得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稳住基本盘、创造增长点、建立好机制”。
第一条,稳住基本盘,就是千方百计稳产业,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深入实施优势再造战略,加速推动食品、盐化工、农牧、现代物流等优势产业“优势常优、优势更优”。农业方面,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优势,扎实推进“三链同构”“农食融合”,粮食单产稳居全省前列,总产稳定在180万吨以上,加工转化率全国领先。以双汇、正大全产业链项目为龙头,大力发展集约、规模养殖,猪牛羊禽肉类产量的增速连年居全省前列。工业方面,加快推动现代食品、新材料、先进制造三大产业集群、“11+8”产业链聚链成群,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全省第一方阵,2023年增长7%、居全省第4,今年前8个月达到11.4%、居全省第2。占据我市工业“半壁江山”的食品产业不断延链补链扩链、做大做强,现代食品产业集群获评省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投资120亿元的金大地联碱绿色转型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铜基新材料项目建成投产,化工和新材料产业成为新的支柱。服务业方面,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全面落实惠企帮扶政策,持续开展促消费活动,市场主体不断壮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增长,今年上半年增长6.2%、居全省第6位。客货运周转量增速保持全省领先,5家企业入选全国冷链物流百强,获批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漯河港货物吞吐量的增速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现场交易额和线上线下采购额连年攀升,今年(第二十一届)达到489亿元。
第二条,创造增长点,就是加快培育新动能,形成持续快速发展的硬支撑。积极实施换道领跑战略,系统推进“六个增长点”“十大增长领域”,政企联动谋划项目,三年累计入库“四上”企业900家、亿元以上项目679个。坚持项目为王。建立“四大办”统筹会商机制,动态调整完善总投资2.2万亿元的重大项目储备库,其中产业项目1.2万亿元以上;扎实推进“三个一批”活动,批批先进,第十一期、第十二期综合评价分别位居全省第5和第3位,圆满承办全省第十四期主会场活动;双汇第三工业园、卫龙四期等249个“三个五百亿”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15.2亿元。三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全省领先位次,今年前8个月增长10.3%、居全省第3位。坚持创新为先。超常规大力度建设中原食品实验室,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催生科技型企业110家、开发各类新品200余款。积极应用新技术、推广新模式、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利通液压拓展超高压流体技术在市政管网疏通和食品灭菌等领域应用,隆谷食品利用AI爬虫技术探索“互联网+食品制造”商业模式。坚持招商为要。建立“六职+全员”招商机制,投资20亿元的正大(漯河)超级食品工厂开工建设,总投资50亿元的塔格糖健康食品项目一期和日产24万罐宠物罐头、20万袋猫条的中誉宠物食品等一批带动能力强的招商项目建成投产。
第三条,建立好机制,就是高效闭环抓落实,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牢固树立“聚焦高质量,奋勇争第一”的鲜明导向,建立完善周交办月讲评工作机制,聚焦经济运行、项目建设、营商环境等10项重点工作,一周一交办、一月一讲评、一季一总结,形成“交办—督办—销号”抓落实闭环。持续用好重点项目、万人助万企、城建交通、招商引资、安全稳定五个周例会,聚焦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难题协调调度、及时打通发展堵点难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中新社记者: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请问,漯河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跑好新赛道?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我关注到漯河出台了35条人才新政等一系列人才政策。请问,漯河在人才引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常英敏:漯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今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第一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全国食品创新高地和全国食品创新人才高地战略目标,坚持人才项目与产业项目一同谋划、高层次人才与高能级平台一同引育、人才发展大生态与用人单位小气候一同营造,收到良好成效。目前我市已形成23名院士为引领、147支科学家团队为骨干、30余万名各领域人才为支撑的大人才格局。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在精准引聚人才上下功夫。坚持产才融合,围绕三大主导产业、“11+8”产业链绘制人才图谱,聚焦目标人才,提升产才供需精准度。注重机制创新,实行“柔性引科学家+刚性引科研团队”“政录企用”等机制,以用为本引聚各方英才。实施“百千万”引才、食品实验室引才等六大专项行动,举办“食全食美 漯在其中”食品领域专场招聘活动,一大批领军人才和北大清华学府才俊落户漯河,引才工作实现量质双提升。
二是在提升人才平台能级上下功夫。突出中原食品实验室龙头作用,制定出台了《以中原食品实验室为核心 营造最优人才生态 进一步加快全国食品创新人才高地建设若干举措》,也就是刚才提到的35条措施,每年列支1亿元以上的专项经费,保障专项编制,汇聚了14名院士、29位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为代表的22支顶尖团队。突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形成了院士领衔的中原食品实验室、氟硅新材料研究院、双汇肉制品技术创新中心、际华皮革皮鞋研究院、贾湖文化研究会等重点创新平台和一批重点企业研发中心为骨架的“5+N”创新平台体系,集聚了23名院士、147名科学家。突出科教融汇关键作用,深化与中国农大、中科院等名院大所战略合作,做实共建实验室和协同创新中心,促进产学研用高效融合、高层次人才加快集聚。
三是在促进人才创新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围绕人才创新创业和价值实现,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合体,成立5亿元科创基金,制定成果转化容错免责工作指引,完善“实验室+研究生院+中试基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园区”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为创新创业保驾护航,目前,我市孵化出的快乐酸奶、益生菌宠物主粮等转化产品成为市场爆品。
四是在营造最优人才生态上下功夫。制定出台“1+20”一揽子人才政策措施,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入学、住房保障、医疗保健、编制服务、薪酬模式、资金支持的“六可选”服务保障措施,上线运营“人才政策计算器”,建成投用“一站式”服务平台,营造了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下一步,我们将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坚持科技、教育、人才一体推进,扎实开展人才引育留用“四大工程”,加大刚性引才、柔性用才、项目聚才力度,持续营造“六最”创新生态,源源不断聚揽英才,为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和“河南百万英才汇中原”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回答完毕,谢谢。
河南日报记者:三年来,河南省批复建设了20家省实验室,中原食品实验室作为其中的一颗明珠,请介绍一下目前的情况,下一步有哪些发展目标和工作举措?
香港商报记者:河南文旅越来越热,漯河也培育了“沙澧河万灯迎宾”“千机飞只有漯河”等文旅品牌。我的问题是,在文旅融合赋能城市发展上,漯河做了哪些有益探索?
马明超:漯河市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锚定省委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坚持“文化点亮城市,产业彰显特色,创新引领未来”,以贾湖文化、许慎文化、食品文化、商埠文化“四大文化”为核心,持续提升“七大文旅”项目,创新开展“十大精品”活动,文旅产业正逐渐成为漯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共接待游客3017.8万人次、增长1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9.9亿元、增长22.5%。
近年来,漯河市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正在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新”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们深度挖掘四大文化内涵,彰显文化自信,助力经济发展。贾湖遗址博物馆开馆,贾湖文化研究会成立并运营,成功举办纪念贾湖遗址发掘40周年暨第二届贾湖文化国际研讨会,贾湖遗址第九次考古发掘发现中原地区最早的环壕聚落,再次印证了贾湖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世界性的标志意义;连续举办四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邀请19个国家和地区的450余位学者参会,央视《典籍里的中国》栏目专题推介许慎故事,“三月三拜字圣”祈福活动开创弘扬许慎文化新路径;我们市还打造了漯湾古镇、河上街景区,重现了八方辐辏(còu)的商埠盛景,展现了开放包容、自强不息的商埠文化特质;“漯河宴”“漯河味道”成为新的“文化体验”,食品文化浸润食品产业提质升级,“食全食美 漯在其中”成为城市文旅重要品牌。第二,我们注重示范引领,突出“七大文旅”项目,不断推动城市出圈出彩。贾湖遗址保护开发带动周边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村遗一体、美美与共”的新模式成为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组织开展汉字文化研学游活动,促进许慎文化具象化活态化传播,许慎文化园成为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沙澧河文化风光带亲水融绿,千机飞“只有漯河”火爆出圈,万灯迎宾、汗血宝马、沙滩夜宴、非遗市集等业态集聚,四季五场灯会常态举办;漯湾古镇天天有演出、月月有主题,成为夜游打卡目的地;河上街景区“一园三馆四街”扩容提质,被评定为河南省首批夜经济集聚区、全国旅游研学基地;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花世界”精彩纷呈,“一年花常在、四季花不同”的品牌形象初步成型;中国食品名城品牌馆正在优化规划设计方案。第三,我们坚持创新创意驱动,持续丰富业态体验,充分激活产业动能。组建文旅集团围绕文旅全产业链谋篇布局,成立文旅文创产品研发中心,发布百款“漯河礼物”文创精品,推动文旅文创产业市场化、可持续发展;举办食品文化旅游宣传月、全国夏季村晚等主题活动156项,引爆节日旅游市场;先后承办第11届东亚空手道锦标赛、全国青年拳击锦标赛、省长杯校园足球赛等高水平体育赛事,“跟着赛事去旅行”让赛事流量变为经济增量;推出贾湖文化探源之旅,经典南街寻梦之旅,美味漯河亲子之旅等多条旅游线路,全市景区实现了精品活动互动、文化内涵互补、旅游功能互促、交通空间互联,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漯河正在成为全国知名食品文化旅游目的地。
今年以来,央级媒体先后80余次报道我市文旅产业的精彩表现,各大主流媒体纷纷以文旅为背景介绍漯河,增强了我们的发展底气,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漯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借此机会,诚挚邀请大家到漯河旅游、体验和指导,一起感受今朝漯河的青春活力!我就介绍这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