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 培养更多实干家——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综述

推进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干部是关键。今年以来,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围绕高质量教育培训干部、高水平服务“三城”建设目标定位,持续深化“1+3+N”培训赋能行动,通过“大学习、大培训、大提升”,加快锻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
1月16日,我市在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2月1日,市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精神并研究部署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4月8日,时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常英敏在全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序言》暨学好用好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座谈会上作交流发言。
4月11日,全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序言》学好用好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座谈会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召开,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部署。
9月5日,市委书记秦保强为市委党校秋季学期主体班学员讲授开班第一课。
…………
一年来,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紧锣密鼓、有条不紊。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漯河实践的新征程上,各项工作专业化、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干部履职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市广大干部如何在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坚持高站位,洞察“时”与“势”,既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题主线,不断强化干部对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又要用高质量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推动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为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培养一大批行动派、实干家。
“我们聚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题主线,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履职能力培训三项重点,注重知识培训,全面提高干部推进现代化食品名城、创新之城、幸福之城建设的能力和本领,形成了具有漯河特色的‘1+3+N’培训体系。”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深圳市质量强链模式、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经验和食品安全监管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深圳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行政学院举办的全市食品安全助力食品名城建设专题培训班结业仪式上,学员们纷纷畅谈体会。
“我市文旅文创的发展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创新,要坚决杜绝重建设、轻开发现象,避免文旅资源千篇一律。”在杭州市举办的全市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助力现代化幸福之城建设专题培训班上,学员们积极找差距。
年初,市委组织部出台了17条全国、全省干部教育培训五年规划具体落实举措,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年轻干部理想信念强化计划、履职能力提升计划、干部教育品牌打造计划、干部日常教育计划、干部教育市县联动计划等7大计划,分领域分专题举办20个全市重点班,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强化政治训练、加强履职能力培训工作落实落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漯河实践提供思想政治保证和能力支撑。
如何把握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市委组织部按照分类分级、全面覆盖的要求,优化总体设计、确保应训尽训,举办新任职副县处级干部、乡镇党政正职、功能区科级干部培训班。
怎样确保干部教育培训的成效?市委组织部优化总体设计、培训内容、路径方法,做好资源整合,对班次设置、学制时长、学员选调、学员管理进行全面规范、全面提升,严格执行学籍、学习、考勤等制度,推动思想、政治、作风全面严起来、实起来。
如何以新质生产力助力现代化创新之城建设?怎样有效激发科技创新之力,推动漯河经济全面领先、持续领先?7月2日至6日,我市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现代化创新之城建设培训班。
如何用好用活中央、省、市一系列财政政策,有效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7月7日至11日,全市财政改革发展暨债务风险防范专题培训班在厦门市举办。全市财政系统50名干部参加培训。
如何用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仿真模拟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提升我市水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9月23日至27日,市委组织部、市水利局在河海大学举办了全市新时代生态智慧水利专题培训班……
着眼当下,我市聚焦“国之大者”“省之要者”“市之重者”,围绕怎样加强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履职能力培训和知识培训,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
放眼未来,我市将面向全市各级干部分层分系统分级举办“沙澧讲堂”,坚持“干而论道”,紧贴业务实操,围绕“一期讲堂明确一个主题、一位专家聚焦一个课题、一名干部讲清一个问题”,让懂政策的人讲政策、有经验的人谈经验、会方法的人教方法,实现干部教育全面覆盖、全员培训。
没有干部大培训,就没有事业大发展。当前,我市广大干部正争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争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汇聚起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持续“加速跑”的磅礴之力。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晓甫
校对 刘亚杰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李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