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漯河名城网 > 社会

于氏唢呐:在传承中创新

小号 默认 大号
2025-02-17 来源: 漯河日报

召陵区老窝镇下堤于村的于氏唢呐远近闻名。日前,召陵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于氏唢呐榜上有名。近日,记者来到下堤于村,采访了于氏唢呐的传承人,探寻于氏唢呐背后的故事。

8版(召陵非遗)于氏唢呐:明亮高亢 节奏(2643348)-20250217082710.jpg

唢呐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拥有独特的音色,是世界双簧管乐器家族中的一员。近代,唢呐逐渐成为婚丧嫁娶、节庆仪式、戏曲伴奏中的重要乐器,尤其在北方地区盛行。相传,晚清时期,召陵区老窝镇下堤于村有一姓于的能工巧匠,不仅精通唢呐的制作工艺,还擅长吹奏。他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将唢呐演奏技法和制作工艺进行了提升,这才有了独具特色的于氏唢呐。

于氏在村里收徒传艺,使得唢呐演奏在下堤于村迅速流传开。附近村民也慕名前来拜师学艺。这为于氏唢呐技艺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于氏后人于永生成为于氏唢呐的传承人。于氏唢呐在他的努力下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保护。于永生不仅继承了祖辈的技艺,还不断创新,吸收外来乐器的特点,丰富了唢呐的演奏技法,在当地小有名气,经常应邀参加各种大型文化活动,逐步提升了于氏唢呐的影响力。

于永生的儿子于金堂从小便跟随父亲学习唢呐。他经常走街串巷参加宣传队的演出,还对河南地方小段进行创新。于金堂的儿子于继州继承了祖父和父亲的唢呐演奏技艺,创作出《于氏情》,发明于氏唢呐口技,并组建民间唢呐班子,经常在当地演出。“我跟父亲一样,也是从小就学习唢呐演奏。父亲把他学到的手艺通过口传的方式教给了我。”于继州说。

进入21世纪,于继州的儿子于焱接过了于氏唢呐传承的接力棒。“于氏唢呐的独特之处在于音色高亢、节奏灵活,在演奏技巧上融合了家族传承的独特手法和创新元素,使得演奏风格更加个性化。”于焱告诉记者,他从小接触唢呐,从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那里学到了丰富的演奏技巧和曲目。在多年唢呐学习过程中,于焱不仅注重技巧的提升,还深入理解唢呐的文化内涵。“演奏者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才能充分展现于氏唢呐的独特魅力。”于焱说。

出于对音乐的热爱,于焱选择到音乐学院学习唢呐。“通过大学的学习和实践,我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于氏唢呐的传承中,推动其不断创新和发展。”于焱说。在大学老师指导下,于焱发表唢呐非遗传统音乐类论文《河南传统音乐艺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同时,他不断创新和实践,为唢呐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他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唢呐演奏,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幸福乡音》等唢呐协奏曲。

于焱还对唢呐进行了改进,拥有国家级个人专利唢呐发明一项。“于氏唢呐主要由管体、气盘、音孔、吹嘴等部分组成,独特的构造和吹奏技巧使它能够发出深沉而优美的声音。我对唢呐进行了优化,可以使唢呐口技在演奏效果上更加出色。”于焱说。

此外,于焱还积极参加各类唢呐比赛,屡获殊荣。他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和电视节目录制,展示于氏唢呐的艺术魅力。“我希望通过公益演出、网络平台传播等方式,有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乐器。”于焱说,他还开设了唢呐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唢呐爱好者,使得这一古老技艺传承下去。


漯河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沛真

校对 冼   薇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

版权声明:未经漯河日报书面正式授权,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违者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举报电话(0395)5616809
关注我们

    漯河发布客户端

    漯河名城网

    漯河日报抖音号

    漯河日报教育新闻部微信

    漯河日报快手号

    漯河日报人民号

    漯河日报社健康事业部微信

    漯河日报社微公益

    漯河日报社小记者微信

    漯河日报视频号

    漯河日报头条号

    漯河日报微博

    漯河日报微信

    漯河手机报微信

    漯河微地产

    漯河小城生活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豫ICP备05015908号

豫公网安备 41110302000005号

© 2002-2018 漯河名城网(www.lhrb.com.cn)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漯河名城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