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贡献更多漯河力量——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刘宁莅漯调研指示精神

3月2日,省委书记刘宁到我市调研食品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当天,刘宁先后到中原食品实验室、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贾湖遗址等处,走进企业车间、科研一线、文化遗址,深入了解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情况。
正值一季度开门红的关键时期,如何转化落实好省委书记殷殷嘱托,推动各项工作争先进位,以实绩实效向省委、省政府交出高质量发展的优秀答卷?3月3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让更多食品品牌走向全球市场
“这些是基于传统食品研发的乐荷酒、食药同源创新产品酐怡乐和新肠肽,现在市场反响很好。”3月3日,在中原食品实验室,熊炜博士带记者走进一楼展厅,一件件涉及未来食品、健康食品、食药同源多个领域的新研发产品让人目不暇接。
挂牌运营两年多来,中原食品实验室充分发挥科研、人才、技术等优势,以世界眼光、中国经典、河南名品推动食品工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引领全省乃至全国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国内产业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和食品科技创新高地。
目前,中原食品实验室先后开展90多项课题研究,与省内外34家企业签订技术合作协议,与15家企业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和31家企业共建了协同创新中心,已为双汇、伊利等28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80多次。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共建中国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中心、与中国商业联合会共建休闲食品营养健康重点实验室。
“省委书记刘宁调研中原食品实验室,让我们深受鼓舞。我将牢记使命,努力研发更多中原特色食品,为食品工业贡献力量。”熊炜博士表示。
“省委书记刘宁的讲话为我们指引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中原食品实验室服务中心主任高鹏告诉记者,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原食品实验室将抢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机遇,加速构建“实验室+研究生院+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的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为全市加快构建以食品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更多支撑。
以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新产品引领新消费
3月3日,在双汇第一工业园,一块块冷鲜肉、一根根火腿肠在生产线完成包装入库。“我们将把省委书记刘宁的要求转化为实绩实效,擦亮金字招牌,为提升河南品牌的美誉度和竞争力提供坚实支撑。”双汇发展副总裁周霄告诉记者。
从第一根火腿肠走出厂门、红遍全国到现在,双汇形成了以肉类加工为主、多业配套、优势互补的产业结构新格局。双汇利用现代化屠宰技术把一头猪精细化分割成200多种产品,按照不同消费需求,流向不同的市场。双汇围绕西式产品的引进、中式产品的改造、东西方食品的结合,大力进行产品创新,以适应消费者对营养、安全、新颖、时尚等方面的追求,形成了1000多种肉制品的产品群。
去年,南街村鲜拌面厂产值突破2亿元。“一粒麦子磨成面粉,再经过十多道工序,可成为120多种面制品的原料。每道工序都是严格把关、严守安全底线。”3月3日,正在工厂车间察看产品设备的技术经理王红新告诉记者,工厂打造标准化“原料车间”,在加强全过程严格监管的同时,立足创新创造,先后研发出鲜拌面、麻辣凉面、火鸡面、热干面等竞争力强的新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
如何深入挖掘“四大文化”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让漯河大地上的文物活起来、动起来,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记者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学习省委书记刘宁莅漯调研指示精神专题会上了解到,今年,我市将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革命文物保护管理为重点,开展隐患整治、消防检查以及打击防范文物走私犯罪专项行动等,积极推进《贾湖遗址保护条例》立法,做好许慎文化研讨会的总结提升和成果运用,继续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贾湖遗址第十次现场发掘等工作,通过推行考古前置、实施精准勘探等有效措施,优化文物勘探审批流程,简化规范工作机制,实现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赢。
围绕“四大文化”的研究阐释和成果转化,我市将持续开展贾湖文化、许慎文化、食品文化、商埠文化等具有漯河独特优势的文化专题研究,构建具有漯河特色的文化研究阐释体系,通过挖掘内涵、创新场景、塑造品牌,将“四大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漯河礼物”设计等,推动“四大文化”具象化呈现、场景化展现。
围绕非遗保护传承,我市将持续加大非遗项目保护力度,充实非遗资源数据库,实施“非遗点亮计划”,推动非遗进景区、进乡村、进校园、进街区。聚焦文旅新质生产力与融合新方向,开展非遗产品的创新设计和开发,举办民间艺术展演、传统手工技艺展示、非遗购物节、云游非遗等活动,让非遗在传承创新中活起来、火起来。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晓甫
校对 刘亚杰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