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医生”送锦囊 农业稳产增产——2024年郾城区农业技术专家人才服务团工作综述

翻开郾城区农业技术专家人才服务团一年来的工作日志,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份惠及百姓、可圈可点、收获满满的耀眼成绩单:
印发各类宣传资料6万份,发布病虫情报21期及手机短信、微信3万余条;
开展技术指导800多次,开展现场技术指导近3000多人次,解答各种农业生产问题600余个;
开展各类技术培训57场次,参训人员合计3600人次;
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5期,受训人员达275人次;
推广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4个、玉米新品种2个,推广玉米大豆复合种植面积3000亩;
…………
2024年,郾城区农业技术专家人才服务团立足实际,坚持实用原则,利用专家智力资源,优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全方位、多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大力推广新模式、新技术,给传统农业插上了科技翅膀,为粮食稳产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想农户之所想,急农户之所急,帮助农户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急难愁盼问题。郾城区农业技术专家人才服务团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及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开展技术指导,并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合作社提供服务,引导农民发展订单农业,指导创办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依托农业信息平台总结全区农技推广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做法,宣传农业工作中的先进典型,收集、整理、发布农产品生产技术和产品供求等信息。通过每名技术人员联系10户科技示范户,实现科技示范户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100%。目前,全区共有病虫害物联网监测中心8个,基本实现病虫害监测全覆盖。重大病虫害防治期间,实行日报告制度,信息准确率达100%,病虫害防治情报到户率达90%,技术指导入户率达85%。
加强宣传引导。及时利用报刊、电视、微信群等宣传农业技术要点、做好田间调查和病虫害防治,推介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并利用科技下乡活动宣传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增强农户质量安全意识和诚信守法意识。
注重培训提升。郾城区农业技术专家人才服务团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结对服务、送教上门等方式,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便于其更好地发挥带动引领作用。全年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57场次,参训人员合计3600人次;共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5期,受训人员275人次。
抓好实验推广。为了进一步监测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动态和病原菌种群变化,郾城区农业技术专家人才服务团组织人员前往河南省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郾城)示范区开展绿色防控试验示范活动,共试验6次,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8项。全年共推广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4个、玉米新品种2个,推广玉米大豆复合种植面积3000亩;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1个,面积2000亩;推广应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面积5000亩。全区继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肥料利用率提高5%以上,农作物产量提高10%,亩节本增效100元以上。
“新技术下地,增产增收不是梦。”郾城区新店镇庄店村种植大户赵哲峰是郾城区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受益者之一,他在郾城区农业技术专家人才服务团的指导下提前铺设滴灌设施,还运用了“三角定苗”技术,每亩地可以多种2000株玉米。
“滴灌技术不仅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水肥也节省了40%。”赵哲峰告诉记者,光这一项技术就让每亩地的投入减少200元。
因新模式新技术受益的还有裴城镇苏侯村种植大户侯占良。“通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每亩地能多收上百斤大豆。”侯占良说。
2024年,郾城区累计筹措资金800多万元,通过免费为群众发药、开展免费飞机打药等手段,实现了病虫害统防统治率在80%以上的目标,夏粮(小麦)总产21.84万吨,秋粮总产16.33万吨,全年粮食总产38.17万吨。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 震
校对 张伟伟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