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系统创新

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和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蓬勃兴起,人类的生产劳动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工具、劳动过程、劳动产品等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对人类的劳动能力提出新要求,迫切需要劳动教育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创新教育目标、内容、情境与评价,补齐劳动教育短板,体现劳动教育时代性。
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工具的革新,人类劳动形态发生深刻变化。原始社会主要是以肢体和石器为工具、劳动与游戏休憩交融的单纯性劳动,农业社会则因铁器改良与国家的出现表现为有组织的人力劳动,工业社会主要是由蒸汽机、发电机等技术革新驱动的机器劳动。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大模型、元宇宙等数智技术的迭代升级,AI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人机协同”成为劳动新范式,劳动工具更加智能化,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时间与空间更加自由,“人—机—人”社会关系的出现使劳动关系更加弹性和多样,分配方式面临重塑。
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对劳动者提出了新要求。智能机器人等智能体作为人类劳动产品,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和能力,使劳动者的本质力量得以反映和确证。但各种智能体的普及和应用在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劳动难度、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将不断淘汰程式化劳动、催生智能工具相关新职业,使原有劳动力市场发生变化,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结构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成为有效促进“人机协同”的新质劳动力,二是具备“创造性审慎性高阶思维”的核心竞争力,三是适应“人—机—人”社会关系的精神富足者。
劳动教育作为提升劳动能力和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手段,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形态变化对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在教育目标设定、教育内容拓新、教育情境构建、教育评价优化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
首先,突出劳动价值观为主的教育目标。人工智能时代,对单一具体劳动技能的教育逐渐退居次要位置,“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的劳动价值观越来越被强调和重视,要更加注重引导教育对象体悟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重要价值,涵养其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好情感,养成良好劳动品质,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
其次,整合丰富多维的劳动教育内容。人工智能时代多元并存的劳动形态和对劳动者的新要求需要劳动教育内容多元兼容,既要有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创造性高”+“情绪智力好”的新技能和新观念,又包含彰显人类独特智慧、富有意义和价值的手工劳动。而各种数智技术,能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形式交叉呈现教育内容,更加层次化、关联化展现新旧劳动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增进其谱系化、结构性,增强其趣味性和吸引力,帮助教育对象实现从碎片化、线性浅层学习向整体性、网状面性深层理解转换,重构个人劳动知识图谱,发展适应未来劳动需求的创造性劳动能力。
再者,创设促进深度学习的劳动教育情境。良好的教育效果须经由教育对象的亲身体验和“内省”“反思”“迁移”等深度学习而成。人工智能时代,借助大数据、移动设备、传感器和定位系统等数智化技术,能以“人”“机”协同方式搭建虚实结合、内容协同的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空间,使劳动教育情境广泛存在于“课堂”与“校外”、“线下”与“云端”,帮助教育对象“身心融合”地沉浸在“此时此地”,在“学以致用”“学以践行”的感知体验中将劳动知识与社会背景、既往经验、个人知识相关联,并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互促的朋辈合作中理解劳动形态的变迁、明晰劳动价值和意义,将外在社会知识转化为个人内在劳动素养。
最后,构建科学精准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全程、全面、动态的追踪分析与评价反馈是优化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人工智能时代,借助图像识别、课堂情境感知系统和区块链技术等,可以全程获取教育对象多模态学习数据,对教育对象学习状态和参与劳动实践状况进行全面“精准画像”,个性化反馈学习效果,并综合“教师+智能体”智慧和多方评价结果,动态化展望教育对象未来发展趋势,为其量身制定个性化劳动教育方案,提升劳动教育的前瞻性、预测力、精准性,使个性化劳动教育和循环优化成为可能。
总之,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的形态变化及其对劳动者的新要求,劳动教育必须重构人的技术主体性,在帮助劳动对象适应智能时代劳动要求、学会与智能机器融合共生的同时,辩证认识智能机器,不断增强数智素养、提升人文精神,成为技术文明的评判者和创造者,促进人与智能技术协同发展。
来源:学习强国
校对:王培
统筹:周鹤琦
审读: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