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漯河名城网 > 首页 > 轮播图新闻

神奇的“空中芭蕾”——脑阁

小号 默认 大号
2025-04-14 来源:

在“红红火火过大年”漯河市2025年民间艺术展演中,舞泉镇北街扶婴社的脑阁表演赢得评委和观众的好评,被评为优秀展演作品。在展演现场,这项被誉为“空中芭蕾”的传统民间艺术让观众惊叹不已。身着华丽戏服的孩子“悬”在高空,在人们的惊呼声中从容表演;托举孩子的艺人虽然负重前行,但表演依然生动有趣……

微信图片_20250413083619(2705781)-20250414094230.jpg

北街扶婴社的脑阁表演。

4月12日,记者在舞阳县舞泉镇北街村采访了北街扶婴社负责人张广选、董春玲夫妇,听他们讲述脑阁的前世今生。

脑阁,又叫扶婴社,就是将孩子置于肩上、头上,扶孩子而舞,是集戏剧、杂技、舞蹈、音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脑”是方言,意思是将物品或人高高地扛起、举起;“阁”即表演者背缚的道具,是一种由铁坎件和扶婴的梃子组合在一起的特制铁架子。脑阁表演时,将“阁”固定在表演者(俗称“脑”家)身上,用服装等遮挡。梃子上站着身着戏服的孩子,扮演各种人物“凌空”而来。

说起脑阁,57岁的张广选如数家珍:“北街脑阁的旗帜为黑色,较为罕见。每次出社表演前,扶婴社社员必先到街中五道庙祭祀,以示对先民的尊崇。后来,五道庙不复存在,但出社依然要到五道庙原址行鸣炮、跪拜等祭祀礼,以求演出顺利。”

北街脑阁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历经300多年长盛不衰,成为附近群众喜爱的著名花社,有“众社龙为首,龙社不挡脑阁道”的说法。

“在我们这儿,很多大人、小孩都参加过脑阁表演。尤其是在春节等重要节日,村里的艺人穿上戏服到大街小巷表演,引得十里八村的群众都来观看。我的祖辈都是脑阁表演艺人。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对脑阁表演产生了浓厚兴趣。五六岁时,我就站在梃子上进行表演。”张广选说,25岁那年,他正式接过父亲演出时的“阁”,成为一名脑阁表演艺人。他的爱人董春玲同样出身北街村脑阁世家,23岁就成为北街扶婴社的领队和演出指挥。

董春玲介绍,脑阁表演通常以家庭为单元进行。儿女在上玩耍,父亲在下扭舞,母亲在旁边伴舞,每次表演阵容为10至16副梃子。“脑”家表演时腰部挺直,扭动时把劲全部用在小腿上,以小腿的扭动带动上面被“脑”的孩子,在技巧和体力上要求都很高。上面被“脑”的孩子大多在3岁至8岁,他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戏服,装扮成孙悟空、猪八戒、青蛇、白蛇、八仙等。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凡是参加脑阁表演的孩子,都会更加平安、健康。因此,很多家长都愿意让孩子参与脑阁表演。

不同类型的脑阁架,表演方式也各有千秋。难度最大的是双头梃子,一个“阁”50多斤,两个孩子近100斤,扛着150斤左右的重物进行表演,保持平衡是项技术活。“我们用的是巧劲。表演时,‘脑’家和着鼓、锣、铙、镲等乐器的节拍,迈着八字步或剪子步,让上面的孩子翩翩起舞,二者形成一个整体才有舞蹈的美感。”董春玲说。

北街脑阁的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大多为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天女散花》等。进入新时代,脑阁艺术也在积极创新,表演主题增加了国富民强、平安健康、乡村振兴等内容,为这一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8年5月,北街脑阁入选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泉镇北街扶婴社多次在市、县民间艺术大赛中获奖,并多次受邀到外地进行演出。

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   震

图/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嘉明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核 谭艺君

版权声明:未经漯河日报书面正式授权,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违者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举报电话(0395)5616809
关注我们

    漯河发布客户端

    漯河名城网

    漯河日报抖音号

    漯河日报教育新闻部微信

    漯河日报快手号

    漯河日报人民号

    漯河日报社健康事业部微信

    漯河日报社微公益

    漯河日报社小记者微信

    漯河日报视频号

    漯河日报头条号

    漯河日报微博

    漯河日报微信

    漯河手机报微信

    漯河微地产

    漯河小城生活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豫ICP备05015908号

豫公网安备 41110302000005号

© 2002-2018 漯河名城网(www.lhrb.com.cn)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漯河名城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