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为笔绘蓝图 聚智成墨书华章——2025年春季学期高层次人才专题研修班侧记

如何依托创新实现传统食品产业智能化升级?如何破解中小城市高端人才引育难题?如何构建创新支持体系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探索答案,4月7日至14日,市委人才办组织全市40名经济类人才在市委党校、郑州大学举办了2025年春季学期高层次人才专题研修班。
近年来,我市倾力打造全国食品创新高地和全国食品创新人才高地。研修班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深入推动‘两个高地’建设,涵养人才高质量发展动能”为主题,通过《科技引领未来 创新驱动发展》《聚焦产业链群培育 大力发展工业新质生产力》《全市“1+20”人才政策体系解读》等专题讲座,让学员对科技成果转化、未来产业集群培育和我市人才政策等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11+8”产业链群培育,通过整合食品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构建“三链同构”的协同发展格局。这是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市场导向引领科技创新”讲座,以鲜活案例揭示“需求牵引”与“技术供给”的辩证关系,让学员们认识到科技创新要与产业链发展深度耦合。
“1+20”人才政策,展示出漯河以政策杠杆撬动人才红利的决心。特别是“科学家+企业家”的协同机制设计,为产学研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允许科研人员保留高校编制入驻企业,使其从“星期天科学家”向“创新合伙人”转变。这种“身份双跨、成果共享”的“柔性引才”机制,被称为“小城引智的漯河解法”。
双汇预制菜产业园展示了传统食品产业通过引入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实现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成果。际华3515皮革皮鞋有限公司和中誉宠物食品(漯河)有限公司在各自细分领域创新突破,挖掘了传统制造向“智造+文创”转型的潜力。白庄村甘薯种植的科技赋能实践,蕴含了“藏粮于技”的深刻内涵。
郑州宇通公司的智能制造体系,体现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方面的应用价值,发挥了“硬科技”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发挥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在攻克“卡脖子”技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和郑州数据交易中心,则彰显了算力和数据在支撑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战略价值。
通过考察,学员们深刻认识到创新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是漯河建设“两个高地”的必由之路。
研修班最后一天,学员们参加了漯河市“两个高地”建设创新沙龙。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育、产业协同、数字化转型等,学员们结合工作实际,畅所欲言,为漯河高质量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建议统筹全市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科技成果,建立动态数据库,并搭建统一的成果转化平台。同时,建立‘产业需求清单+高校科研清单+政策支持清单’对接机制,推动实验室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一名学员表示。
“在人才引育方面,建议把已来漯人才和本土人才培育摆在突出位置。同时,探索建立‘食品实验室攻坚+本土专家指导’的双层服务机制,满足企业技术需求,并与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用联合体,推动人才资源跨界流动和人才能力提升。”“在产业协同方面,建议建立‘企业—院所’交流机制,促进需求与供给对接,发挥中原食品实验室的基础性和产业性研究优势,下设不同专家科室提供定期诊断服务。同时,推动漯河食品产业与农业、大健康、宠物经济等融合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建议借鉴郑州数据交易中心的模式,搭建漯河食品产业大数据平台,整合全产业链数据资源。探索‘数据资产融资’和‘算力券’等模式,缓解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压力,并构建‘县区食品产业数据枢纽’及数据合规保险池,激活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学员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尹晓玉
校对 曹 华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