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港:不负沙颍清波 志向万里江海

4月24日上午,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漯河港件杂货泊位区,巨型门座机伸展着粗壮的机械臂,将一块块钢板稳稳放置到船舱。“这些钢板走水运,运输成本比陆运大幅度降低。”漯河港航实业投资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顾问杨广斌指着忙碌的作业现场向记者介绍。
另一边,码头前沿的作业平台同样热火朝天。几十辆满载化工原料的货车整齐地停放在前沿货场,现场的作业人员正在核对单据、检查货物,有序地将货物装上货船,确保运输安全。
在这里,每一次精准的吊运、每一趟平稳的运输,都彰显着漯河港作为通江达海重要枢纽的蓬勃活力,见证着漯河这座内陆城市向开放前沿迈进的坚实步伐。
开放领航,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第一季度,漯河港货物吞吐量达92.04万吨,同比增长17.93%;签订装卸合同二十余份,来港船舶554船次。”杨广斌介绍。这一开门红不仅是漯河港实力的彰显,还拉开了漯河港加速发展的崭新序幕。
作为郑州都市圈南部出海口的关键支撑点,漯河港在推动漯河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身处内陆腹地的漯河,如今正以港口为依托,从内陆腹地向改革开放新高地大步迈进,不断织密“公铁水”国际物流大通道,与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
回溯岁月长河,漯河曾写下辉煌的航运篇章。2000多年前,航运的火种便在此点燃,明清时期更是盛极一时,商贾往来如织,舟楫穿梭不息,素有“水旱码头”美称。1954年,漯河港年货运量占据沙河水系年货运量近九成,稳坐全省河港头把交椅,成为彼时中原地区航运的璀璨明珠。
然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舞阳马湾拦河闸、周口拦河闸的建成,漯河航运按下“暂停键”。这一停,便是半个世纪。
2019年7月26日,沙颍河周口—漯河通航暨漯河港开港仪式举行。这座占地面积522.3亩的现代化港口,设计年吞吐货物460万吨,建有11个500吨级泊位。开港后,满载货物的货船鸣笛起航,经沙颍河、淮河、京杭大运河、洪泽湖等直至长江入海口。
一个内陆城市,为何要发展内河航运?“内河航运不仅具有成本低、运量大、环保的优势,还是多式联运立体交通网络的重要一环。”杨广斌告诉记者,水运的成本约为铁路运输成本的三分之一、公路运输成本的五分之一,能够满足大宗货物的运输需求。
漯河港的复兴,不仅唤醒了城市记忆,还与国家内河航运规划深度契合。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沙颍河纳入“四纵四横两网”高等级航道布局,使其成为连接中原与长三角的“黄金水道”。漯河港与周口港、信阳港等协同发展,共同构成珍珠链式港口群,为河南“通江达海”战略提供坚实支撑,在国家交通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
增长引擎,驱动临港经济腾飞
作为漯河三个发展增长极之一,漯河港正以澎湃动能激活区域发展新势能,对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愈发显著。
“2024年,漯河港航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大力开发煤炭货运市场,推出电煤、精煤等煤种的配、堆、装、转、运多维服务,货运量大幅增加。”杨广斌告诉记者,随着服务模式升级,漯河港货运量实现爆发式增长。同时,“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有效提升了漯河港在沙颍河流域水运市场占有率,加快了漯河融入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步伐。
目前,大象物流、大力物流、三三物流、振邦工贸、金路物流、博驰物流、一诺运输、意诚顺物流等几十家物流、船运企业入驻漯河港区。舞钢公司、平煤神马集团、舞阳金大地、中粮贸易等几十家企业的产品,正通过漯河港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
“2024年,漯河港累计实现货物吞吐量362.37万吨,同比增长72.59%。其中,散杂货物吞吐量306.49万吨,同比增长95.13%。”杨广斌说,如今的漯河港已经成为中部地区钢铁、化工、农副产品和南部地区建材等货物的集散地。
发展含金量的高低,深度参与其中的企业最有发言权。
“背靠漯河港,我们发展的信心和底气十足。”采访中,一家物流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自漯河港开港他们便扎根港区,依托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公司业务规模持续扩大。未来,企业计划以漯河港为枢纽,大力拓展“陆改水”“散改集”运输模式,深度挖掘内河航运潜力。
漫步漯河港区,一派繁忙的货运景象尽收眼底。堆积如山的砂石、整齐排列的集装箱、层层叠放的成品钢板……各类货物汇集于此,再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
作为中国食品名城,漯河食品产业基础雄厚。借助漯河港的物流优势,我市众多食品企业将原材料的运输方式由公路、铁路运输改为水路运输,再通过港口将产品运往全国各地和海外。一些食品企业还利用港口的冷链物流设施,发展高端预制菜产业,开发出一系列适合长途运输的特色产品,进一步提升了漯河食品产业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
在港区内,马来西亚VLS国际供应链公司棕榈油产业园项目工地的8座巨型油罐格外引人注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对油罐进行防锈处理。该项目由马来西亚VLS国际供应链公司投资,建成后不仅可以满足漯河及周边食品企业对油料的需求,还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人才聚集,对推动我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漯河港新落户河南粮投粮油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并与郑州未来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了粮库租赁、散粮烘干除杂等业务。
智绿双擎驱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在绿色智能化发展的时代浪潮下,漯河港正以破局者的姿态,加速蝶变,重塑发展新优势。
在港口北侧,三条蓝色的全封闭智能化传输带宛如钢铁巨龙。杨广斌告诉记者,这三条全封闭智能化传输带专为运送煤炭、砂石等散货设计建造,单条传输带每小时可传输货物500吨。
全封闭智能化传输带不仅避免了散货传输过程中的粉尘污染,还大幅提升了运输效率,将绿色与智能理念完美融入港口运营。
在集装箱、件杂货堆场,智能化轨道式龙门吊凭借先进的传感与控制系统,精准抓取、吊运钢板,高效完成堆存与转运任务。
“智能化轨道式龙门吊不仅提高了货物装卸效率,还减少了人工成本和安全隐患。”杨广斌说,智能化设备的应用,让漯河港的货运作业流程更加高效、安全、环保。
漯河港的革新不止于此。通过深度整合公路、铁路、水路运输资源,漯河港构建起高效协同的多式联运体系。绿色智能化技术如同催化剂,激活区域联动新动能。例如,漯河港与周口港合作开通了“漯河—周口”短途集装箱巴士,采用新能源车辆,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现集装箱快速转运,极大地提高了货物运输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省委“四高四争先”发展思路的指引下,漯河港的交通优势愈发明显。
从运输设备的迭代升级到作业流程的智能再造,从环保技术的创新应用到管理模式的智慧转型,每一次改变都彰显着漯河港创新进取的决心。这些改变不仅提升了港口的竞争力,还为我市高水平对外开放筑牢了根基。
如今,漯河港发展势头迅猛,虹吸效应持续增强。
“港口每天船舶往来如织,现有的泊位已难以满足需求。”杨广斌谈及港口发展时说。目前,漯河港二期建设工程及临港铁路专用线建设已提上日程。新项目建成后,漯河港年吞吐货物量将突破5400万吨大关。届时,大宗货物装卸效率也将显著提升。
如今的漯河港已经突破地域局限,作为“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水路大通道和郑州都市圈南部出海口,高效串联连云港、盐城港、大丰港、上海港等港口,将中原地区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紧密相连,成为区域经济互联互通的关键节点。
在海河联运体系构建中,漯河港创新打造智能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数据互通,优化了运输资源配置,成功吸引周边7个城市物流业务加速集聚。
漯河港的宏伟蓝图已然绘就。2025年,我市将全力推进航道“四升三”工程,进一步加快临港铁路专用线等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漯河港扩容提升。示范区将聚焦市委提出的“郑州都市圈的南部出海口、中西部铁水联运的桥头堡、向东融入长三角的大通道”定位,把建好用好漯河港作为我市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扩大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抓手,做长产业链条、做强区位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临港产业集群,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未来,漯河港将依托“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壮丽画卷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会玲 陈全义 姚晓晓
图/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光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