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非遗展演多元融合更接地气

韵味十足的大调曲子,历史悠久的河南坠子,格调高雅的古琴艺术,雅俗共赏的大鼓书……5月10日上午,在西城区万达广场一楼,“非遗传承 漯在其中”——漯河市首届非遗展演年活动迎来了五月主题“曲艺流芳”的第二场演出。精彩纷呈的曲艺节目,既让人们欣赏到了民间流传已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为大家普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大调曲子《踏雪寻梅》,音乐结构为曲牌连缀体,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古筝、琵琶为辅,手板、八角鼓击节,既高雅大方,又知识性强,使人百听不厌。
表演者贾爱岚告诉记者,大调曲子又称鼓子曲,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鼓子曲初见于开封,原分为周口、禹县(禹州市)、南阳三支,后禹县、南阳两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合流,最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调曲子。
贾爱岚还进行了现场教学。她通过知识讲授、舞台表演、互动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青少年在欣赏中“入耳”、在体验参与中“入心”,激发孩子们学习传统曲艺的兴趣。
10岁小学生翟浩铭表演的河南坠子《开场小书帽》,简板打得欢快,说唱抑扬顿挫,赢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由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会员、河南省古琴学会理事、漯河市琴筝协会主席、漯河市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河南九嶷派)代表性传承人秦艳晖表演的古琴弹唱《月满西楼》,悠扬柔美,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赵龙龙和李晨阳表演的鼓儿啍《登鹳雀楼》,曾获得全省比赛的一等奖。两人通过大鼓书这种说唱艺术,向人们展示了古韵今用的魅力。
音乐快板《移风易俗树新风 文明浇出幸福花》,节奏明快、韵律感强。表演者蒋雪平说:“快板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艺术。我们用富有韵律的说唱宣传移风易俗的好处,很受人们欢迎。这也是我们下乡演出的保留节目。”
在台下看得津津有味的市民郑先生,对能在万达广场欣赏到如此多的曲艺节目感到很高兴。
郑先生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对这些传统说唱艺术并不陌生,但现在这些传统艺术少见了。看到好多由年轻人表演的说唱节目,我很欣慰,感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带着儿女逛超市的冯先生,被非遗展演所吸引。他们一家四口看了近两个小时的演出。冯先生说:“我是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孩子们因耳濡目染而喜欢文艺。今天如此多的曲艺节目,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学到了很多新知识。看演出时,我也给孩子们讲每一种曲艺的魅力所在,让他们不仅看到热闹,还能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许多市民认为,把舞台搭建在商超内,不但让商场有了文化味、文艺范,还让演出更接地气,实现了“演出+美食+沉浸式互动”等多元融合,实现一站式购、吃、游、娱。将商场转型为了城市中的“文旅场景”,也是一种创新和发展。
市文化和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届非遗展演年活动坚持“文化点亮城市、产业彰显特色、创新引领未来”发展理念,不仅让非遗薪火代代相传,还创新构建“文商旅创”四位一体的融合发展路径,依托商圈消费场景搭建非遗活态传承生态圈,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深度融合,培育出“以文聚客、以商承文”的消费增长极,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齐国霞
校对 王麓棣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李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