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一线 | 张奶奶的“分类账本”

“塑料瓶8个,纸箱6斤,灯泡3个……今天又攒了好几个积分。”5月12日,在源汇区建业·贰号城邦小区,跟着女儿居住的张秀枝翻开随身携带的记账本,认真记录刚整理好的可回收物。
张秀枝一直有记账的习惯。2024年,她发现小区里安装了垃圾分类智能回收设备,便开始学习怎样使用。慢慢地,她学会了精准分类垃圾,还办理了回收积分卡。从此,整理家中废弃物品成了她的“日常功课”。
张秀枝在垃圾分类智能回收设备前,把整理好的废弃物品分类投放。“上个月,我用积分换了不少日用品,家里的香皂、垃圾袋全是通过垃圾分类换来的。”张秀枝笑着说,“以前旧衣服随手扔进垃圾箱,现在连外孙都把喝完的饮料瓶攒起来了。”
平日里,张秀枝还会喊着邻居和朋友一起参与垃圾分类、兑换积分。
记者在该小区看到,垃圾分类智能回收设备功能分区清楚,设有塑料、金属、纸张、衣物等可回收物投递口,灯管、化妆品容器、电子垃圾等特殊废弃物也有专属投放区域。
积分兑换机与垃圾分类智能回收设备联动,居民可以轻松完成积分核验与生活用品兑换。
这是源汇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推行的垃圾分类积分制。该中心在建业·贰号城邦、碧湖御苑、螺湾小镇、老街城市公舍、人民公园等地投放14台垃圾分类智能回收设备。为照顾老年群体,该中心还推出人工记账服务,由垃圾分类指导员协助登记称重。
此外,该中心还提供精细化服务:针对上班族无暇分类的难题,开通错峰收运,由垃圾分类指导员现场帮忙分拣;为腿脚不便的老人提供“电话预约+上门收运”服务……
“垃圾分类后,小区更美了,苍蝇也少了——这账,越算越划算!”张秀枝说。
漯河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 赢
校对 李 鑫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