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链同构”锻造漯河小麦金色未来

卫龙辣条、南街村方便面、盼盼小面包……这里汇聚了消费者耳熟能详的休闲食品;从小麦种植到食品加工、检验检测,再到包装、电商物流,这里打通了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条;日产休闲面制品3500吨,麻辣面制品产量居全国第一,这里的食品产业拥有18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年营业收入达2500亿元,占河南的四分之一、全国的四十分之一。
盛夏时节,记者到“中国食品名城”漯河市,探寻一粒小麦的“七十二变”,感受食品产业的澎湃动力。
产业化联合体 孕育大产业
作为黄淮海“大粮仓”的核心区域,漯河市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10万亩以上,其中优质小麦占比达54%,总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180万吨高位。
如何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漯河市依托粮食主产区、食品主导产业等禀赋优势,构建从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发展格局。
“我的2000多亩小麦在去年播种时都已经签下订单,一斤比市场价高一毛多钱。加入小麦产业化联合体后,仅小麦一项每年能增收20多万元。”谈起今年的小麦销售情况,临颍县巨陵镇辛庄村种粮大户陈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加入联合体,不只是卖粮不愁,还大大节约了成本。“统一选购种子、化肥、农药,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储、统一销售,一亩地能节省35元。”
陈军所说的小麦产业化联合体,是近年来漯河市以食品企业需求为导向,推动面制品生产企业、面粉加工企业、粮食专业合作社、农科院和育种专家等深度合作,实现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和优粮优价联结模式。目前,漯河市已建成的7个小麦产业化联合体,签约优质专用小麦订单面积120多万亩,联合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80多家、食品企业50多家,联合体种植户亩均增收100元以上。
位于临颍县产业集聚区的南街村面粉厂里,伴随着机器发出的轰鸣声,饱满的麦粒经过研磨、筛理,最后成为雪白的面粉。
该厂销售科职工张晓莹指着刚入库的小麦说,要先通过机器细化分类,再进入仓库储存,最后才会送到加工车间。“麦子磨成面粉,要经过10多道工序,可成为120多种面制品的原料。”张晓莹介绍,该厂日处理小麦550吨,产品远销国内十几个省份,年产值2亿多元,“根据小麦品质的不同,将小麦加工成饺子粉、面条粉、馒头专用粉、高筋特精粉、超级雪花粉等,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小麦变面粉,只是小麦“变身增值”之旅的开始。与面粉厂相隔不远的是南街村鲜拌面厂,在展示大厅内,鲜拌面、麻辣凉面、火鸡面、热干面……琳琅满目,摆满了柜台。
南街村鲜拌面厂技术经理王红新介绍:“厂里每年采购1.3万吨面粉,从联合体订单基地采购的原料占总采购量的80%以上。”
“订单收购模式既为农户的收入兜底,又保证了公司优质原料的供应。”作为当地龙头企业,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包括10多家粮食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在内的小麦产业化联合体,形成了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的利益联结,拓宽了优质小麦及其制成品的销路,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
完善产业链 小麦涨“身价”
小麦产业链,能够拉多长?
在卫龙食品公司,小麦被做成了各式各样的美味辣条;在临颍县熙瑞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小麦提取出的优质蛋白成为大健康食品原料出口海外;就连小麦麸皮也被用于饲料加工、食用菌种植等领域……在一道道工序里,每道工序都带动着小麦涨“身价”。
6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临颍县的漯河晋江福源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在成品仓库前,数辆大货车正在排队装车,以当地优质小麦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盼盼”牌休闲食品将被运往全国各地。
“小麦的加工成本每吨约3800元,精深加工成休闲食品,每吨价值将提升至4万元到7万元。”漯河晋江福源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行政经理王海波对记者说,该公司年消化小麦7000吨左右,年产值4亿多元。
走进河南豪峰食品有限公司的电商分拨中心,“嘀”“嘀”的扫码声不绝于耳,下单、扫单、包装、上车……来自全国各地的网上订单汇聚到这里,每天都能达到十几万单,高峰期一天曾卖出60多万单。
河南豪峰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闽商企业,2003年入驻临颍县,如今已成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行政经理查继红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有蛋糕、面包、华夫饼、爆米花、米果等产品100余种,其中70%以上的产品都会用到面粉,年采购量超过1万吨。“我们来这里建厂,除了看中这里的交通区位优势,还看中了这里是优质小麦核心产区。”
漯河晋江福源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河南豪峰食品有限公司所在的临颍县产业集聚区,有60多家食品企业在此汇聚,并入驻了物流、包装、检测、营销等配套企业,构筑了完善的产业链条。
“这里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不仅能就近找到我们想要的原材料,还有一批物流、快递公司为电商销售提供了有力支撑。”查继红说。
近年来,漯河市鼓励同食品产业相关企业连片发展,支持上下游企业协作生产,完成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形成了从小麦种植到食品生产研发、从包装印刷到物流冷链电商的完整产业链和较为完善的食品产业生态。
追“新”逐“质” 麦香飘九州
走进漯河联泰食品有限公司,一条条休闲食品生产线正加紧生产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的健康童趣系列食品。
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静说,对原料、配方、工艺不断进行创新是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漯河市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的帮助下,我们不断改良生产工艺、研发新产品,仅鱼酥条一个项目一年就能增加收入4000万元。”
在漯河恒达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中原食品实验室的专家团队与企业研发团队共同研究,实现了面包口感和健康的完美平衡。“公司改进技术,将蔗糖转化为益生元,不仅降低了产品含糖量,还增加了膳食纤维。”该公司负责人说。
在漯河,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借助科技力量开发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成立于2022年的中原食品实验室,是河南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实验室之一,被誉为河南食品产业的“最强大脑”。这里汇聚了14名院士、29名国家杰青或长江学者、120名全职科研人才,科研团队规模超300人。
中原食品实验室执行副主任陈历水表示,实验室采取“企业下单—政府接单—实验室研发”的模式,发挥科研、人才、技术等优势,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服务漯河、河南乃至全国的食品企业,促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从企业提出需求到产品落地只花了两三个月时间。”河南大树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丽军介绍,在中原食品实验室的帮助下,公司快速解决了新产品山药雪花片薄厚不均、卖相不佳的问题。
目前,中原食品实验室主要围绕营养健康、食药同源和未来食品进行研发,已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营养健康类16项、食药同源类8项、未来食品类1项。两年多来,中原食品实验室已为26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530多次,成为40余家全国重点食品企业的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合作伙伴。
食品产业一头连接田间,一头连接市民餐桌,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漯河市依托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中国食品名城资源优势,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坚持‘三链同构、农食融合’发展模式,做强精深食品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以龙头企业带动小麦深加工,走出了一条粮食连年增产、农民稳定增收、企业持续增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漯河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据《河南日报农村版》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