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三季度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报告

近日,市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发改、教育、自然资源、交通、住建、水利、城管、农业农村、文广旅、气象、应急、消防等行业部门对第三季度我市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进行了会商研判,形成2025年第三季度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报告如下:
■我市三季度气候趋势预测
(一)总趋势
降水:预计2025年盛夏(7-8月)沙颍河流域北部的郑州、东北部的开封等地降水偏多2~3成,其它地区偏多0~2成;其中漯河市降水量为330~365mm(历年均值331.3mm),较常年偏多0~1成。
温度:预计2025年盛夏(7-8月)沙颍河流域平均气温偏高0~1℃,其中漯河市平均气温为27.0~28.0℃(历年均值27.0℃)。
(二)7月主要天气过程
降水过程:
7月中旬前期: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有暴雨;
7月中旬中期:有小到中雨,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
7月下旬后期:有小到中雨,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雨。
高温过程:
7月上旬前期、中旬后期和下旬分别有3次高温过程。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形势预测
(一)油气、电力输送安全
风险分析:三季度我市进入主汛期,电力、油气长输管道主要存在以下安全风险:一是穿越河道、沟渠的油气管道被冲刷出河道导致露管或悬空;二是电力设施、电厂、变电站、输油气站受雷暴大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的影响出现低洼部位进水、倒伏等风险;三是电力、油气长输管道设施可能发生堵塞;四是各类设施设备可能因高温无法正常运转,抢修机器设备可能因受潮无法启动。
防范措施:一是加强与自然资源、气象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天气情况,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导致设施设备异常时,及时维修处理;二是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三年治本攻坚行动,对电力设施、油气长输管道防风防涝等设施进行全面细致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消除;三是对电力设施、油气长输管道设施附近的居民、施工单位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杜绝在保护区内挖沙和取土,确保电力设施及各类输送管道运行正常。
(二)森林防火及病虫害方面
风险分析:一是暑假为旅游旺季,林区露营、野外烧烤等人为活动增加,野外人为用火风险大,火源零散,使得森林防火风险不断加大;二是进入三季度高温多雨的气候将加速害虫繁殖,特别是以草履蚧、桑天牛、光肩星天牛、美国白蛾、杨小舟蛾、悬铃木方翅网蝽、杨树溃疡病、杨树黑斑病等为主的林业病虫害。
防范措施:一是在主要林区、风景区、加油站、营林大户等重点区域设置森林防火宣传展板、条幅;二是对野外违规用火、林区输配电线路开展火灾隐患大排查,严格野外火源管控,从源头上消灭火灾隐患;三是通过组织飞机防治、地面统防统治、释放生物天敌等综合措施,有效降低虫口密度。
(三)地质灾害
风险分析:主要存在强降雨后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风险。重点防范区域为:在建工地工棚、重要交通干线沿线、重要工程建设活动区、重要基础设施周边、舞阳县盐矿采矿区、沙澧河沿岸等区域。
防范措施:一是在采矿区、沙澧河沿岸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积极开展隐患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二是加强与应急、公安、气象等部门的会商研判,强化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的预警预报;三是落实好24小时值班带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四)道路交通安全
风险分析:一是高温炎热天气,驾驶员容易疲劳驾驶,加之暑期学生放假、旅游、返校等出行需求旺盛,密集出行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二是汛期重要道路、桥梁涵洞可能发生路面损毁、涵洞积水,导致通行中断,人员、车辆涉水通行易发生安全事故;三是涉水在建工程度汛安全措施不到位,强降雨和上游泄洪对涉水工程安全带来较大影响;四是大风、强对流天气增多,影响船舶安全航行。
防范措施:一是紧盯“两客一危一货”重点领域,做好长途班线、包车客运及危险品运输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严查疲劳驾驶、超速行驶等不安全行为,严厉打击非法违法从事道路运输经营行为;二是加强对国省道、农村公路和桥梁涵洞的巡查排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保障道路安全畅通。对于不能保证安全的路段采取封控措施,派专人24小时值守,设立警示标志,避免发生人员伤亡;三是督促交通工程建设、施工和监理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度,强化工程施工全过程监管,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四是集中整治船舶超载超员、冒险航行、恶劣天气违规出航等问题,夯实水上交通安全基础。
(五)建筑施工安全
风险分析:高温、强降雨、雷暴大风等极端天气可能引发工地基坑泡水坍塌、大型机械设备倾倒、小区车库进水、从业人员中暑、城镇农村危房倒塌等灾害。
防范措施:
1.做好建筑工地安全防范。一是对全市58个基坑工程(其中5米以上深基坑23个)实施重点管控,严防边坡坍塌事故发生;二是强化施工现场消防安全,严格氧气、乙炔、油漆等易燃易爆品管理,落实动火作业审批制度,严防线路老化、负荷过大等引发火灾事故;三是对塔吊、脚手架等关键设备开展专项检查检测,极端天气停止户外高空、吊装等高风险作业;四是督促施工企业严格执行高温时段停工避险制度,足量配备防暑药品、劳保用品,定时发放防暑降温饮品,防止施工人员中暑。
2.做好物业小区防汛排涝。一是对全市476个专业化物业小区(含203个地下车库、16个低洼易涝小区)开展汛前专项检查,对16个低洼易涝小区,增配专业排水设备,组建应急抢险队伍,前置部署沙袋、抽水泵等防汛物资;二是持续开展隐患排查“回头看”,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3.做好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对长期闲置和鉴定为C、D级危房进行重点排查,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及时采取加固措施,必要时对其居民进行转移安置。
(六)水利行业领域
风险分析:夏季强降雨频发可能导致沙河、澧河、颍河等主要河道水位持续上涨甚至超警戒水位,高水位持续时间长将加大堤防(特别是险工险段、砂基堤段)和穿堤建筑物(涵闸、泵站)渗透、管涌等风险。
防范措施:一是加密与气象、水文部门及上游地区的会商频次,实时跟踪台风路径、强度及降雨落区、量级,精准研判对我市主要河道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二是组织专业力量对堤防险工险段、砂基堤段、历史出险点、穿堤建筑物等关键部位进行加固,巡河时重点关注背水坡是否存在渗漏、管涌等迹象;三是科学调度境内闸坝工程,适度预泄河道水量,为可能到来的洪水腾出库容,降低洪峰出现的风险。
(七)城市运行方面
风险分析:一是短时强降雨或持续降水可能导致涵洞积水,涉水通行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二是雷暴大风天气引发园林树木倒伏及户外广告牌(门匾标牌)掉落的风险;三是高温高热天气下供水、供气管道存在破裂风险。
防范措施:一是加强与气象部门的沟通对接,做好值班值守工作,确保快速反应,同时及时检修各类应急设备,保证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二是排查主、次干道两旁和人流密集区域设置的户外广告、沿街门头牌匾等设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对22家瓶装液化气站、9家汽车加气站所属的管道、阀门、仪表等关键部位进行排查,确保我市供水、供气工作保障到位。
(八)农业种植业灾害
风险分析:我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田间种植密度的上升,旱、涝、高温、大风等自然灾害对秋粮生产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秋粮作物生育期短,田间管理回旋余地较小,秋粮生产期间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态势。
防范措施:一是科学灌溉补水,避免正午高温时段浇水,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墒情监测,充分挖掘水源、应浇尽浇,同时利用五虎庙灌区等地表水源,尽力扩大浇水面积;二是低洼易涝地块应提前对排水设施进行检修,确保积水能及时排出,若有土壤板结,还应进行破土散墒,以增强土壤透气性,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
(九)教育领域风险
风险分析:一是暑假气温高,学生容易私自到河湖、池塘等水域游泳、玩耍,易发生溺水事故;二是高温天气食物容易变质,学生食用过期、不洁食物后,易引发食物中毒;三是学生假期容易沉迷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现网络诈骗手段多样,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上当受骗。
防范措施:一是学校要加强防溺水安全警示教育,家长要积极履行监护责任,严控孩子危险行为,有关单位加强对相关水域的监管;二是家庭避免存留过期食物、食材,提醒孩子注意饮食卫生,不购买“三无”食品,少吃生冷食物,发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三是引导学生控制上网时间,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警惕网络诈骗(如“不轻易转账”“不泄露个人信息”),家长要对电子设备进行监管,可设置设备使用权限,监督孩子网络活动。
(十)文化旅游安全
风险分析:一是暑期游客量增加且气温较高,容易导致游客中暑、皮肤晒伤、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二是大风、强降雨、雷暴等极端恶劣天气易引发景区各种(水上)娱乐设施倾覆、倒塌、坠落、落水等风险,危及游客人身安全。
防范措施:一是景区要加强宣传引导,提醒游客注意劳逸结合,旅客出现身体不适时及时送医;二是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值班巡逻,发现隐患立即整改,收到雷暴大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通知后第一时间关闭景区,暂停运营。
(十一)消防安全
风险分析:一是夏季降雨常伴有雷电现象,易发生雷击事故,对人员和设施构成威胁,且难以预测和防范,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二是三季度气温较高,空调、冰箱等电气设备负荷增大,且部分老旧小区电气设备已老化、线路杂乱,极易引发火灾。
防范措施:一是深入排查老旧小区、养老院、饭店等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隐患;二是做好装备器材的使用和维护,加强车辆维护保养,确保执勤车辆、器材装备维护保养到位,提前补充灭火药剂及各类应急救援物资;三是制定应对洪涝灾害、雷暴天气的应急预案,加强岗位练兵,定期开展演练,进一步规范战斗行动和处置程序,全面做好应急准备。
来源:漯河市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