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一线 | 养黄粉虫 走致富路

6月23日,记者在临颍县陈庄乡四家李村的黄粉虫养殖基地看到,一排排养殖盒整齐排列,黄粉虫在麦麸中蠕动,发出沙沙声。驻村第一书记胡滨洋正和村民一起察看虫体生长情况。四家李村正通过养殖这些不起眼的小虫子开启致富新征程。
今年2月,胡滨洋在与一位养蟾蜍的长辈聊天时,发现了黄粉虫的商业价值。它不仅是蟾蜍、蝎子等动物的优质饲料,还可以被加工成食用蛋白粉,虫粪还能当鱼饲料,市场前景广阔。那位长辈那句“每年光买黄粉虫就得花20万元”的话让他敏锐地嗅到了商机。
随后的3个月,胡滨洋与村“两委”成员到开封、三门峡和山东菏泽考察,行程数千公里,最终决定实施黄粉虫养殖项目。
“起初很多村民心存疑惑,觉得养这些小虫子能致富?”村党支部书记李中凡坦言。为打消村民顾虑,村“两委”迅速牵头成立养殖合作社,首批投放200斤种虫,并邀请外地养殖专家,手把手传授温湿度控制、饲料配比等技术。
在养殖基地规划图前,胡滨洋说:“下一步,我们计划与食品加工企业合作,研发黄粉虫蛋白粉、宠物零食等产品,让这些小虫子成为村子的金字招牌。”
记者在建成不久的1000平方米养殖基地看到,养殖盒层层叠放,温控设备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8℃。“你看这些虫体多么饱满。再过半个月,我们就能收获首批干虫。”胡滨洋说。
为了让村民安心,村“两委”与开封一家企业签订干虫兜底回收协议,同时对接本地蟾蜍、蝎子养殖户销售活虫。“我们准备注册抖音账号,打响四家李村的名号。”胡滨洋说。
如今,黄粉虫的粪便成了抢手的鱼饲料,死虫被村民带回家喂养鸡鸭。“预计年底村集体收入能增加20多万元。”李中凡算起增收账,眼里满是喜悦。
“我们打算先集体养殖黄粉虫,再培养致富带头人打造连片养殖基地,出租给村民,带动大家共同致富。”胡滨洋说。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 赢
校对 王麓棣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