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故事·抗战记忆 | 郾城党组织的烽火征程

1.中共郾城车站支部——漯河第一个党组织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7月10日,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伟告诉记者,“1925年3月建立的中共郾城车站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漯河建立的第一个组织。”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北平学生代表团经开封到漯河广泛宣传五四运动的意义。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新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漯河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在漯河建立地方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首先集中力量从事工人运动。1922年初,京汉铁路江岸工人俱乐部成立。2月,京汉铁路郾城车站工人俱乐部成立。10月,京汉铁路总工会郾城车站分会成立。
1923年1月31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及有关工人运动领导人李汉俊、恽代英、施洋到郑州参加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途经郾城车站时,施洋在郾城车站发表演讲。200多名车站工人听了施洋关于“争人权、争自由、保护劳工、打倒军阀”及“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意义”的演讲后深受鼓舞。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举行成立大会,郾城车站工人周少贞代表车站全体工人参加。京汉铁路总工会的成立遭到军阀吴佩孚的阻挠。总工会决定举行总同盟罢工。2月4日上午9时到12时,京汉铁路全路两万多名工人停工。11时30分,两列火车进入郾城车站,立即被工人阻止。12时,郾城车站陷入瘫痪。2月6日,郑州开往汉口的一列火车到达郾城车站,数名工人卧轨拼死阻止列车南下。吴佩孚调集两万多名军警在京汉铁路沿线残酷镇压罢工工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党组织通知京汉铁路总工会2月9日复工。
1925年初,河南工人运动冲破了“二七惨案”以来的沉寂,逐步高涨起来。随后,京汉铁路党组织和总工会委派共产党员、原江岸工人俱乐部庶务干事周天元到郾城车站领导工人运动,建立中共郾城车站支部,周天元任党支部书记。
“中国共产党在漯河的第一个组织——中共郾城车站支部正式建立是漯河史无前例的大事,是漯河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中国共产党在漯河这片热土上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伟大的革命斗争,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刘志伟说。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场反帝爱国运动迅速从上海兴起并席卷全国。为了支援上海人民的斗争,漯河铁路工人在周天元的带领下组织募捐活动。工人慷慨解囊,踊跃捐款1300多元,汇寄上海支援“三罢”斗争。为了扩大革命影响、加强斗争力量,周天元决定成立郾城市民沪案后援会。
6月23日8时,沪案后援会在火车站广场召开市民大会,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各界人士共5000余人冒着倾盆大雨赶到会场。漯河工商实业界著名人士张晋卿报告了“五卅惨案”经过,号召郾漯各界全力支援上海同胞的反帝爱国斗争。周天元等人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愤怒声讨英日帝国主义者的暴行,动员各界行动起来支援爱国斗争。数千名群众在大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
1926年春,河南重陷直系军阀吴佩孚及河南督军寇英杰的黑暗统治之下,共产党在漯河的活动和工人运动也遭到摧残。在此情况下,周天元奉命调往江岸车站,中共郾城车站支部的活动终止。
2.中共郾城县委——河南早期县级党组织之一
1925年,中共中央根据河南形势的发展和革命斗争的需要,建立了中共豫陕区委,随后又建立了共青团豫陕区委。1926年1月,共青团开封地委命令在开封求学的共青团员、郾城籍学生张光灼利用寒假返乡的机会成立共青团郾城特别支部。这是漯河地方上最早的团组织。寒假后,张光灼等人返汴继续求学,特别支部活动中止。
1926年5月,共青团员谢梅村受中共信阳地方临时工作委员会书记张景增指示回到家乡郾城开展工作。谢梅村返家后被共青团豫陕区委任命为共青团郾城县支部书记,积极开展团的宣传和组织发展工作。谢梅村以郾城北大街许氏祠堂后院为团支部活动基地,写标语并贴在郾城县立中学的墙上。标语的主要内容是号召青年学生为推翻直系军阀的反动统治、建立一个光明的新社会而参加革命斗争。谢梅村根据共青团豫陕区委的指示,在郾城县立中学成立了半公开的以研究学术为名义的“青年协社”作为共青团的外围组织。学校放暑假前,他组建了以张家修为组长的共青团郾城县支部郾中小组,随后在该校开展宣传组织工作。谢梅村在老官田村先后发展5人入团,并建立了共青团郾城县支部老官田小组。
1926年7月,家在漯河、在开封上学的张光灼、万盘铭放暑假后持上级团委介绍信回到郾城,组建了共青团郾城县支部漯河小组。9月,谢梅村被共青团豫陕区委调往许昌任团县委书记,共青团郾城县支部书记由张光灼继任。10月,上级党组织通知张光灼到开封,将其转为共产党员,并将共青团郾城县支部改为党支部,由张光灼任书记,令其回郾城后大力发展党的组织,同时将表现好的18岁以上的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党支部兼负团支部责任。张光灼随即返回郾城,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办事,正式建立中共郾城县支部。
1926年夏,京汉铁路党组织根据实际情况,派郑州早期铁路工人、党员马绍琴到郾城车站重新组建党支部,马绍琴担任党支部书记。
1927年1月,上级党组织向在许昌任团县委书记的谢梅村发出密信,通知他从当月起,中共郾城县支部改建为中共郾城县委,由他任县委书记并负责筹建县委。1月底,谢梅村回到老官田村家中。春节刚过,他到漯河找到张光灼,传达了上级指示,商议将中共郾城县支部建为县委。张光灼汇报了郾城党团组织情况,并提议刚从保定私立育德中学毕业、经党组织介绍回原籍郾城的宁香山作为县委成员。谢梅村经过考虑,认为这样做符合革命斗争的需要。3人召开会议,研究组建中共郾城县委,谢梅村任书记。县委机关暂设在张光灼家开的酒馆里。谢梅村随即向上级党组织写信汇报了中共郾城县委的组成情况,请求核准。上级党组织于2月通知批复。
刘志伟介绍:“中共郾城县委是河南早期建立的县级党组织之一。它的建立拉开了漯河地区党的力量不断壮大、革命斗争发展、工农革命运动高涨的序幕。”
3.大革命失败后的低潮时期
1927年6月,冯玉祥在河南开始“清党”,河南共产党人被迫转入地下。为使党员、团员及进步群众在革命遭受挫折时继续顽强斗争,中共郾城县委秘密联络文化教育界进步人士成立郾城县文化促进委员会。该会名为民间文化团体,实为党领导下的群众性革命组织。共产党员赵伊坪等人具体负责郾城县文化促进会工作。8月,共青团郾城县委成立,张檀任书记。9月26日,谢梅村和张檀到开封向省委汇报郾城党团工作情况,被国民党当局逮捕。中共河南省委派中共临颍县委书记谷滋生(谷迁乔)到郾城主持县委工作。翌年2月,中共河南省委决定由谷滋生任中共郾城县委书记,同时兼任中共临颍县委书记。
1927年底,中共河南省委候补委员、中共郾城县委工运部长、中共郾城车站支部书记马绍琴及其家属被关押在郾城监狱,后被押解至开封。半年后,国民党释放政治犯,马绍琴回到郾城继续开展党的活动。1928年10月,中共郾城县委成员董友坤被捕叛变,致使马绍琴、孟兆顺等被捕,郾城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
1930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谷滋生到漯河,以手工卷烟为职业掩护,积极进行党的活动。他在车站南头老元丰蛋厂以南的贫民区筹建中共郾城县委,铁路工人陈玉璞为县委成员。后来,由于“白色恐怖”严重,谷滋生回省工作,陈玉璞到外地躲避,党在郾城的活动处于低潮。
1932年秋,上级派人到郾城车站帮助恢复党支部,尹仲生任党支部书记。1932年冬,赵伊坪在万寿寺学校开展活动,发展党员数名。
1933年1月10日,中共郾城车站支部仅有的5名同志被逮捕3人,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1934年10月,谢梅村从山东沂水回到郾城,与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回河南开展兵运工作的沈东平取得联系。沈东平恢复了谢梅村的组织关系。1934年底,河南省委代理书记张国诚等叛变致使河南党团组织遭到极大摧残,省军委书记周骏鸣撤离郑州隐蔽到漯河。沈东平同周骏鸣在漯河取得联系后,派谢梅村协助其开展工作。
1935年2月,由于叛徒出卖,1933年7月建立的中共漯河中心县委遭受严重破坏。1936年初,中共中央北方局派沈东平回河南承担领导、恢复、发展河南党组织的重任。沈东平以漯河中山街周吉斋修表铺为联络点之一,持续开展党的工作。
4.“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
“在漯河和郾城党组织遭到破坏的背景下,共产党人在漯河励行中学传播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为本地的抗日救亡运动保留了火种,让我们看到了抗战必胜的希望。”刘志伟说。
7月11日下午,记者到漯河二中采访。该校党总支书记吴金涛告诉记者:“这里就是漯河励行中学的旧址。漯河励行中学是爱国人士高靖侯创办的一所私立中学。”
高靖侯,河南项城人,早年为寻求救国真理远赴日本求学,九一八事变后愤然回国。1934年夏,高靖侯到漯河办学,以启发民智、培养救国人才。他选定三晋乡祠(即山西会馆,现漯河二中院内)为校址,独自出资建校舍、聘教员,筹备招生。高靖侯思想进步,聘请的教员大部分是从北平来的具有大学文凭、思想进步、年轻有为的爱国青年。先后到励行中学任教的教师有共产党员袁效之、张育远、刘莫京、贺仲莲等。
刘志伟说:“当时的励行中学教师在学术上堪称群英荟萃,在政治思想上异常进步和活跃。他们凝聚了相当强大的革命力量,大力传播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青年抗日救国团体,1936年2月由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发起在北平成立。民先队员、北平大学学生闵毓华和马志廉到漯河励行中学担任教员,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们在学校成立了读书会,引导学生阅读进步刊物,一部分学生思想受到启迪,积极要求加入民先。闵毓华、马志廉秘密发展读书会积极分子陆秀芳、陆广志、杨文哲等8人加入民先,组建了漯河励行中学小队,隶属北平民先总部第十九分队。
漯河民先组织的建立推动了励行中学以及社会上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此举引起了地方当局和国民党驻军的注意。西安事变发生后,反动当局到励行中学搞欺骗宣传,以莫须有的罪名传讯袁效之、贺仲莲、闵毓华、马志廉4位教员,声言要将其查办。为了保存革命进步力量,相关人员决定离开励行中学。
1936年底,闵毓华等人含泪告别励行中学师生,踏上了北上抗日的道路。离校前,闵毓华召集民先骨干分子,秘密安排漯河民先组织工作,用鲁迅的“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这句名言鼓励民先队员继续努力工作、坚持斗争,并规定了各种联络暗语,以便漯河民先活动能及时得到北平总部的指导。
1937年春,反动当局强令励行中学校长高靖侯解职,并将其驱逐出漯河,然后派反动绅士任校长,并解散高中班,迫使年龄较大的学生提前离校。民先队员离校前趁夜间在校园里贴满了宣传抗日和揭露控诉反动当局拘捕学生的标语。此举在漯河及附近乡村引起轰动。
民先队员分散前,商定以漯河平安里陆秀芳家为联络点。民先队员回到各自家乡继续进行抗日宣传。暑假前夕,闵毓华来信让他们到北平去,陆秀芳等人首批到达北平。第二批民先队员走到郑州时,七七事变爆发,火车不通,张国钧、陆广志等人辗转到开封求学,后从开封奔赴山西加入八路军,实现了抗日救国的愿望。后来,励行中学又有十几名学生和进步教师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记者在漯河二中院内看到,三晋乡祠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只剩大殿。校园内有几块石碑,其中两块碑上刻着“漯河励行中学的创办和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民先组织在漯河励行中学的建立和重要作用”等内容。校园西边有一组雕塑,展示了日本投降的场景,雕塑旁边的石碑上刻着“抗战胜利漯河受降仪式原址”字样。
“抗日战争胜利后,漯河是中国战区16个受降点之一。1945年9月20日,接受日本投降的仪式在三晋乡祠(二中院内)举行。”吴金涛说,“多年来,我校一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抗战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全义 顾问 刘志伟
校对 王麓棣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