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织密网络 让幸福颐养全域可及

7月9日上午,在西城区新城办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活动大厅,二十多名老人正各得其乐:棋桌旁,几名老人沉浸于楚河汉界的争锋中;旁边的手工桌上,几名老人正和志愿者一起做手工……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温馨场景是我市全域推进养老服务提质升级的生动缩影。
西城区新城办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正在做游戏。姚晓晓 摄
近年来,我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通过三方主体协同发力、三级养老网络联动、三类养老形态融合,打造“城市农村并重、事业产业并举、建设运营并进、线上线下并行”的养老新模式。今年3月,市民政局在全省民政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并成功承办全省养老服务重点工作部署暨经验交流会议。
多方携手 养老力量聚起来
“这里的环境好,护理人员服务周到。我很满意。”85岁的陈保兰提起在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生活,眼里充满笑意。
新城办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是我市打造的四个“幸福社区”试点之一,由市康养投生活服务公司承接运营,不仅为周边社区老人提供日托、周托、月托、年托服务,以及助浴、助餐、助洁、助医、助行、助急等居家养老服务,还能为老人定制个性化养老方案,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养老需求。
我市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共绘养老蓝图。政府搭好“骨架”,建立“高位统筹—政策赋能—靶向投入”三位一体推进机制,近三年投入1.3亿元专项资金;构建“1+X”养老政策体系,出台相关方案,发布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及配套政策,从市、县(区)到村(社区)层层布局养老服务设施,并通过多种模式盘活闲置资产,成立市康养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整合资源;安排餐饮企业入驻社区食堂,解决部分老人吃饭难问题。
西城区新城办月湾湖社区的红百粮餐厅每到饭点就格外热闹。“今天的红烧肉炖得烂糊,很合我们老年人的胃口。”社区老人王新民告诉记者,社区食堂保障了老年人的饮食健康。
同时,为深化政企社三方协同机制,有效激发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供给,目前,全市已培育养老服务社会组织16家,专业养老服务企业30家,构建起“政府统筹+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服务主题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三级联网 养老服务近起来
养老服务好不好,“距离”是关键。我市织密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络,让老人在家门口找到养老港湾。
为优化服务资源配置,我市高标准建成市级福利中心1个、县级特困供养服务中心5个、适老化产品展示体验中心1个,市县两级建立智慧养老服务平台2个,提供流动助浴车1台,发挥资源整合、服务监管、技术支撑和业务指导作用。
目前,我市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6个,对45个乡镇养老院改造升级,31个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四五”期间60%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任务。如裴城镇养老院改造后焕然一新,志愿者定期提供服务,流动助浴车每月上门,让农村老人享受贴心服务。
目前,我市已建成142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199个农村幸福院,对所有养老服务设施分级分类,全部纳入智慧养老平台管理,统一命名、统一编号、统一标识,所有养老服务点均达到有场地、有设施、有标牌、有活动、有服务、有管理的“六有”标准,打造老年人家门口的养老服务驿站。
三态融合 养老服务暖起来
7月9日中午11点30分,在西城区五台山路一小区,新城办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准时将饭菜送到了独居老人高刚的手中。
“我喜欢在家养老,但吃饭是最大的问题,去年10月我在养老服务中心订餐后,每天中午他们都准时把饭菜送来。”高刚说。
为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我市推出精准对接个性化服务。
我市在“居家养老”服务中,进行家庭适老化改造,推广上门服务项目,积极探索“邻帮邻”“亲帮亲”“老帮老”等农村居家互助模式,累计完成4364户特困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探索农村幸福院“自带食材+集体补助”“自愿缴费+政府补贴”“自己种菜+社会支持”等模式,发展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老人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农村养老服务。同时,完善“15分钟养老圈”,建设197家老年食堂并运营170家,为特定老人提供免费助浴服务。
为打造高标准的专业养老队伍,我市引进中康、颐城、安泰等知名专业养老服务品牌机构,带动培育金康等本地养老服务品牌发展,星级养老机构覆盖率超40%,高标准建设占地420亩集“医、研、教、食、旅、养”于一体的市养老产业综合服务园项目,让专业服务触手可及。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晓晓
校对 李 鑫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