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漯河名城网 > 社会

关注老年抑郁 守护银龄幸福

小号 默认 大号
2025-07-17 来源:

案例

72岁的张先生曾是小区里的晨练达人,每天雷打不动地早起散步打太极。半年前,张先生莫名其妙变“懒”了,连家门都不想出,常常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发呆,总是觉得全身酸痛,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他去医院多次检查也找不到原因,后来在老年精神门诊科被诊断为抑郁症。张先生的家人与朋友很不理解:抑郁症不是内向腼腆、性格懦弱的人才患的病吗?张先生退休前是单位领导,退休后生活安排有序,意志力和忍耐力都特别强,做事要求完美,怎么也会得抑郁症?


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曾公布数据,65岁以上的老人每七人中就可能有一人患抑郁症。《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数据显示:我国26.4%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其中6.2%的老年人存在中重度抑郁症状。

尽管老年群体中抑郁症发病率并不低,但由于其症状不明显、识别难度大,常常不能被及时发现。这意味着我们身边有许多老年人在默默承受着抑郁的折磨。


对策

看见躯体化症状背后的情感表达。在抑郁症初期,患者内心的“求救信号”是通过身体上的各种不适症状表现出来的。比如头痛,我们第一反应是压力大了,而不是抑郁症的前兆。其实,我们更倾向用“头痛”来描述内心的焦虑和困扰。生活中对精神类疾病的偏见让很多人难以直接表达情绪,只会否认、隐藏自己的感受。

打破对抑郁症的刻板印象。抑郁症患者大多意志力和忍耐力极强,且富有责任心、奉行完美主义。他们经常过于关注成就、在意他人评判,忽略了内心的需要和情绪的释放。抑郁症不等于“不坚强”“矫情”“想太多了”,也不是“出去散散心就好了”。抑郁状态就像一个人陷入了只有自己的沼泽地,强烈想要摆脱现状,但对改变现状有深深的无力感。

允许和接纳任何事情的发生。大部分抑郁症患者都会产生自我厌恶的情绪,认为自己是无价值的、人生是无意义的。患者不如告诉自己:“我接受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并且我能够继续好好生活。”“我不知道危机何时结束,但我愿意面对和接受它。”

正确有效地陪伴与关爱。大部分人对抑郁症了解有限。“你一定要坚强。”“想开一点儿。这有啥好愁的?”……这些话会刺激患者。抑郁症患者的朋友或家人如果想提供帮助,不要说“加油”,而是说“我陪你”。拥抱与陪伴更容易被对方接受,默默准备一碗热汤比讲道理更能让患者重获安全感。

探索经历抑郁症的生命意义。抑郁症的到来是为了向我们传递某种信息,比如审视发病前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它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内心,让我们有机会停下来重新了解自己、重新评估自己的目标。如果我们能挖掘出抑郁背后的问题以及它对我们的意义,抑郁就不再是困住我们心灵的枷锁,而是一个能让我们学会关注自己内心和身体、活在当下的宝贵礼物。

(作者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王晓景)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

版权声明:未经漯河日报书面正式授权,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违者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举报电话(0395)5616809
关注我们

    漯河发布客户端

    漯河名城网

    漯河日报抖音号

    漯河日报教育新闻部微信

    漯河日报快手号

    漯河日报人民号

    漯河日报社健康事业部微信

    漯河日报社微公益

    漯河日报社小记者微信

    漯河日报视频号

    漯河日报头条号

    漯河日报微博

    漯河日报微信

    漯河手机报微信

    漯河微地产

    漯河小城生活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豫ICP备05015908号

豫公网安备 41110302000005号

© 2002-2018 漯河名城网(www.lhrb.com.cn)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漯河名城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