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狮舞、二鬼摔跤……漯河这个村民间艺术表演真精彩!

在激烈的锣鼓声中,两只舞狮翻滚、扑跌、跳跃、登高,两只眼睛忽闪忽闪栩栩如生。场上另一边,红衣“小鬼”与绿衣“小鬼”打斗正欢,一会儿“鲤鱼打挺”,一会儿如饿虎扑食,引得众人连连拍手。在今年2月举办的漯河市2025年民间艺术展演中,源汇区空冢郭镇寺西杨村民间艺术队表演的节目《雄狮傲舞、二鬼摔跤》被评为最佳展演作品。
7月12日,记者在寺西杨村见到了该村民间艺术队负责人赵顺卿。71岁的赵顺卿参加民间艺术队近40年,敲大鼓、抬花轿、演罗汉等样样在行。他告诉记者,寺西杨村注重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像舞狮子、打大铜器已有上百年历史。农闲时,村民会自发组织在一起排练节目。
“我们的绝活儿多着哩!”76岁的村民赵国发介绍,他16岁跟着村里的老艺人学习打大铜器。大铜器所谓“大”,主要是指主奏乐器大铙、大镲(又称钹)、大鼓的演奏气势大,音色铿锵、粗犷豪放,演出场面壮观。
“我们村的大铜器与别村的不一样,独创了十二连灯调,节奏明快、结构严谨、技巧多变,音乐形象生动,富有表演性和观赏性。”赵国发说,他们还会《狮子滚绣球》《凤凰三点头》《大起板》等8个代表性传统曲牌,兼容了舞狮子、划旱船、二鬼摔跤等多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
“我们的双狮舞在继承前辈舞狮技艺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常常受邀到附近乡镇演出。”赵顺卿告诉记者,他一开始学的是“罗汉”,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大头”。在老师的传授下,各种动作他都一一掌握。“练习的时候还要顶着‘大头’。这个‘大头’将近八斤重,练完后特别累。”赵顺卿说,他认为最难的就是罗汉步。这个罗汉步主要就是走路的姿态和别人不一样,要走出气势,否则很难看。
“老师常说,艺术离不开模仿,要学啥像啥。”赵顺卿说,他们的双狮舞之所以精彩,他认为一方面是细节做得比较到位,舞出来的狮子既活灵活现又有气势;另一方面就是表演难度系数高,有“双狮争食品”“双狮爬桌子”等高难度的动作。
二鬼摔跤则是寺西杨村民间艺术队十多年前开始表演的项目。“在民间艺术比赛中,看到其他队表演二鬼摔跤,我觉得很有意思。”赵顺卿说。
二鬼摔跤的表现形式类似木偶。表演时,表演者背驮二鬼摔跤道具,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等综合协调动作,给观众以两个“鬼”在摔跤的直观感受。二鬼摔跤道具有两个鬼头互相对视,有两对搭肩假手,还有两个假腿,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的活动和综合利用戏剧、杂技、武术的推、抡、挡、托举、踢、翻、滚、旋等动作的表现,呈现出两鬼打斗滑稽逼真的喜剧效果。赵顺卿说,他又加入了一些动作,所展现的二鬼摔跤更加活泼、逼真。
“年轻的时候一口气演十几分钟都没问题,现在体力不行了。”赵顺卿说,让他欣慰的是,不少村民愿意学习这些民间艺术。漯河市2025年民间艺术展演中,与他同台表演二鬼摔跤的杜艳枝跟随他学习已有三四年。赵顺卿的儿子赵亚飞从16岁就开始学习舞狮子,目前已舞27年,可以表演多个高难度动作。56岁的赵京雨已成为民间艺术队打大铜器的主力。
在赵顺卿、赵国发看来,因为村民热爱,所以不少年轻人愿意学习打大铜器、舞狮子等,加上镇、村的大力支持,使这些民间艺术在寺西杨村得以更好传承和发展,并多次在市级、区级民间艺术大赛中获奖。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 震
校对 王麓棣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