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庄青龙舞:百年非遗传承 青春活力绽放

伴随着锣鼓声,一人穿红色衣服手持“龙珠”在前面引逗,9个人高举一条绿色的巨龙上下翻飞,时而奔跃,时而聚拢,时而似腾云驾雾,时而似翻江倒海,把龙的威武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场上还有14个人手持一条条鲜艳的彩带上下挥舞。在今年2月举办的漯河市2025年民间艺术展演中,郾城区孟庙镇何庄村青龙会表演的节目《青龙舞》被评为最佳展演作品。
7月19日,记者在何庄村见到了青龙舞第四代传承人何永钢。他自幼看父亲练习、表演,也一直跟着学,对青龙舞有很深的感情。如今,何永钢负责整个团队的训练、演出、动作改编、授艺等工作。
“在神话中,青龙代表水,是美好的象征;珠代表火,是邪恶的象征。”何永钢说,清朝光绪年间,何庄村村民何发明、何同顺等人组织发起了龙灯会,在每年的祈雨集会和元宵节进行舞龙表演,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何庄村村民对象征吉祥的舞龙表演非常喜爱,并经常在周边地区演出,逐渐有了影响力,并一代代传承下来。
青龙舞的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构成。龙身较长,有9节,每节约3米长。舞龙者身穿青衣,舞珠者身穿红衣,乐队表演者穿黄衣。舞起一条龙需要10个人。大家必须配合默契,只要有一人出错,龙体就无法成形。经过历代传承人的创新与改编,青龙舞已由原来的舞一条龙增加到同时舞两条龙,表演动作也在原来“龙翻身”“就地十八滚”的基础上,增加了“龙走独木桥”“龙翻山”“高山决斗”等。近年来,何庄村青龙会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比赛中斩获大奖。何庄村被评为河南省特色文化村。
2015年,龙舞(青龙舞)被列入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扩展项目。“这些年,何庄青龙舞名声大振,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团队人数较多,要经常更换道具和服饰;资金不足;传统的舞法耗费人力和体力。村里不少年轻人外出工作,只有春节才回家,平时练习的机会很少。”何永钢说,非遗保护不仅是保护老手艺、讲述老故事,还要以人为本、重在传承。
近年来,何永钢先后走进漯河技师学院、市特殊教育学校等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以举办讲座、传授技艺、开展培训等方式,为青龙舞的传承发展培养人才。在漯河技师学院,参加青龙舞社团的学生已达300余人。
怎样才能把传统的青龙舞向大众普及,由“独乐乐”变成“众乐乐”?在多次赴外地文化交流中,何永钢找到了灵感。经过多次试验,他推出了缩小版的青龙舞,就是将9节青龙变成3节或5节,如3节的青龙可以一家三口舞。
“单人可以舞吗?”在一次展演中,一名市民问道。何永钢再次进行改良:龙头用一根短绳系着,龙身和龙尾由烫金的条纹布制成,规格长2米至10米不等,非常轻盈,一个人就能舞起来,并起名为健身龙。
何永钢和妻子田素华分工明确——何永钢负责9节龙的传承和推广,田素华负责健身龙的推广。近年来,他们相继成立了青龙文化合作社、河南龙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漯河市青龙非遗传习所、颍河龙非遗艺术团。
7月19日早上6点,在会展中心广场,田素华和30多名健身者手持一条条色彩鲜艳的健身龙上下挥舞,10米长的龙身在他们手中或旋转或腾跃或盘旋,栩栩如生。
“我们能舞出上百种花样,还能变换多种队形。我们早上在会展中心广场练习,晚上在红枫广场练习。很多市民看到后都想学,我就一一教他们。现在全市练习健身龙的爱好者有2000多人。”田素华笑着说,他们年纪最小的4岁,年纪最大的80多岁,舞起健身龙来都精神抖擞。
田素华还带着健身龙团队走进郾城区第二实验小学、郾城区第三实验小学、郾城小学、向阳小学、太行山路小学等多所学校传授健身龙。尤其是在郾城区第二实验小学和郾城区第三实验小学排练的龙狮共舞,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所使用的龙头重量和龙身长度都不同。”何永钢说,“像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只能用四两的龙头、两米的龙身,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用五两的龙头、3米的龙身。”何永钢说。
在位于何庄村的漯河社火电商产业基地,记者看到这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健身龙龙头,墙上挂着多个题材的健身龙龙身。
“要让非遗得到保护和传承,就必须贴近生活,让其在生活中再现。目前,青龙舞道具和健身龙不仅远销北京、天津、新疆等地,还走出了国门。”何永钢说,接下来,他和妻子将继续开发青龙舞文创产品,探索将电脑绘图、工业机械设计与非遗相结合,通过精准机械控制,打造更具文化价值的产品,让青龙舞“活起来”“火起来”。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震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