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多举措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筑牢水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漯河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以“两高四着力”为行动纲领,将水污染防治作为重要任务,通过建机制、严举措、推整治,一系列行动精准发力,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推动水环境质量有效改善,绘就水清河畅的生态画卷,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着力推动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坚持工作性、管控性、工程性措施多管齐下,持续深入推进水环境治理,确保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2024年,我市6条国控考核河流中,沙河、澧河达到Ⅱ类水质(提标一级),颍河、汾河、清潩河、黑河达到Ⅲ类水质;2条省控考核河流(三里河、唐江河)中,三里河达到Ⅲ类水质(提标一级)。2025年1-6月,该市8条国省控河流月综合达标率95.8%,位列全省第5位,其中沙河、澧河稳定达到Ⅱ类水质,另有颍河、汾河、清潩河、黑河、三里河5条河流达到Ⅲ类水质。
完善水污染防治立法保障体系
2022年以来,我市立足实际,聚焦水环境治理,坚持“小切口”立法思路,先后出台了《漯河市黑臭水体防治条例》《漯河市河湖保护条例》《漯河市澧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为水污染防治提供了坚实的法治支撑。通过广泛的普法宣传,增强市民对水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认知,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监督举报水污染行为。统筹防汛排涝和水环境保护,增强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合力,市生态环境局与市城管局、市水利局、沙澧河建设运行保障中心、源汇区政府研究制定了《城市防洪排涝联调制度》《唐河闸管理制度》《人民路澧河桥闸联建工程澧河段水生态保护及调水工作机制》等,加强信息沟通和分析研判,有效减少汛期行洪、农田及市政排涝、水利施工断流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强化水环境质量考核讲评
制定《漯河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排名奖惩办法》,把水污染防治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周交办、月讲评会议,坚持日调度、周通报、月考核,水质超标及工作落后的县区、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全市月讲评会议上表态发言,市委书记、市长分别点评,并与年度污染防治攻坚考核成效、县级党政班子实绩考核挂钩,层层压实攻坚责任,形成了各级重视、全力攻坚的局面。对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其积极性与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开展污水综治“四个专项行动”
深入开展污水综合治理“四个专项行动”,凝聚多部门合力攻坚水生态环境难题。其中,市城管局牵头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通过优化处理工艺、提升运营管理水平,着力解决污水处理厂低负荷运行、进水浓度偏低等问题;市住建局主导雨污分流整治,加快管网改造与新建,从源头切断污水混流路径;市生态环境局聚焦黑河西支治理,实施清淤疏浚、源头控污等措施,有效改善河道时段性黑臭现象;市水利局牵头地下水超采整治,严格管控开采量并推进水源置换,遏制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趋势。四项行动协同推进,精准破解突出水问题,助力水环境质量提升。
积极谋划推进水污染防治项目
按照谋划一批、入库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水污染防治项目梯次建设思路,我市把项目谋划作为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力抓手,把握政策导向、抢抓政策机遇、深入研究论证,紧盯水污染防治工作难点堵点和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弱项,精心筛选申报符合上级支持方向的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支持,为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坚实项目支撑。2024年以来,我市分两批次共谋划申报4个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项目(黑河流域水环境预警溯源监管能力建设项目、颍河及清潩河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项目、漯河市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项目、澧河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申请中央资金合计5287.94万元,目前均已成功纳入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管理系统储备库。
扎实推动“美丽河湖”创建与保护
我市积极推动“美丽河湖”创建与保护工作,将其深度融入现代化“三城”建设,以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水生态环境为目标。通过常态化举办水生态保护公益活动,如河道清洁行动、环保宣传进社区等,广泛吸引市民参与,有效提升全社会水生态保护意识。自2022年起,我市沙澧河(城区段)、沙河(沙澧连通至107国道段)、沙河(白云山路至京港澳高速桥段)及临颍县黄龙湿地公园先后获评省级美丽幸福河湖。这些成果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优质去处,更显著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与品质,彰显了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胡占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