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让不同智慧相遇相融

■李小艳
教《古人谈读书》时,我特意把孔子的“学思结合”、朱熹的“三到法”、徐特立的“多读多写,边读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并列在课件上,想让孩子们对比着学。没想到小熙突然举手问:“老师,朱熹说‘心到最急’,孔子却说‘学而不思则罔’,徐老先生更让我们停下来作批注。到底谁的方法更好?”这几句话如同石子投进水面,让我对多文本阅读有了新的体悟。
朱熹说“心到、眼到、口到”,提醒我们给思维安一盏“聚光灯”;孔子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示我们给思维装一台“转换器”,把所读化为己有;徐特立强调读书需要“回音壁”,让思路在碰撞中愈发清晰。三篇文本并肩呈现,孩子们恍然大悟:读书原来如同行路,有时盯脚下,有时看远方,有时还需要问问同伴走得是否正确。
多文本的妙处在于让智慧互相“搭梯子”。以前单讲孔子的“学思结合”,常有孩子皱眉说“不会思”。可当我提到徐特立的“多读多写,边读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时,小恺立刻开窍:“我读《西游记》时,觉得孙悟空既冲动又勇敢,就在旁边写下感受,这算‘思’吗?”孩子们渐渐明白:朱熹的“心到”是基础,孔子的“思”是加工,徐特立的“批注”是把思考落在笔端——三者串联起一张完整的读书流程图。
更让我惊喜的是,孩子们开始对照这些方法提升自己。小怡在日记里写道:“以前我读书像小和尚念经——‘口到了,心没到’,难怪记不住。现在我边读边想,随手写下感受,再与同学讨论,越读越有滋味。”她的分享让我意识到,多文本阅读不是把文本当标本,而是变成照见自己的镜子。
课末,同学们用思维导图把孔子、朱熹、徐特立的读书法串联起来,纷纷说:“将这些方法合在一起,读书就不头疼了。”我想说:多文本阅读教给我们的不仅是如何读书,更是如何让不同智慧相遇相融。
校对 冼 薇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