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漯河名城网 > 社会

漯河故事·厚重漯河丨淮西平叛风云录(上)

小号 默认 大号
2025-08-14 来源:

image.png

image.png

淮西吴元济叛乱,裴度统帅军队平定,李愬雪夜奇袭蔡州擒获吴元济。韩愈奉诏撰写《平淮西碑》,后段文昌重新撰写《平淮西碑》,出现“一碑二文”历史奇观——

淮西平叛风云录(上)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吴元济。这是一场改写中唐命运的生死博弈。这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因《李愬雪夜入蔡州》曾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广为流传,令人津津乐道。当时指挥平定吴元济之乱的大元帅裴度驻军郾城洄曲。为纪念裴度的丰功伟绩,后来当地人改村名为裴城。平定吴元济之乱的前前后后,各方都经历了什么?本文依据《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梳理了事件脉络。


祸国殃民的淮西叛乱


《旧唐书·吴元济传》(《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九十五)和《新唐书·吴元济传》(《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九)都记载了吴元济的生平。

吴元济(783年~817年),沧州清池人,是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的长子,额头高隆,相貌威武,鼻长六寸,起初担任试协律郎,兼任监察御史,代理蔡州刺史。元和九年(814年)九月,吴少阳去世,吴元济秘不发丧,向朝廷谎称父亲生病,并假借父亲的名义,奏请由自己主持军中事务。宪宗派宫廷医官前去探病。由于吴元济称父亲的病已经痊愈,医官没有见到吴少阳就返回了。

有个叫董重质的人是吴少诚的女婿,勇猛强悍,长期担任将领,擅长用兵。吴元济常倚靠他做事。董重质劝说吴元济,请求率领三千精兵经寿州的小路夺取扬州,向东联络李师道用水军袭击润州,占据那里;派遣一支奇兵突袭商州、邓州,俘获严绶,进而进军据守襄阳,以此动摇东南地区,则荆州、衡州、黔州、巫州传递一支令箭就可以平定,五岭地区将不再归朝廷所有。董重质还请求带领五百轻骑,从崿岭出发,三天后就可袭击东都洛阳。吴元济迟疑不决,没有采纳这些建议。

在此之前,吴少阳的判官苏兆、杨元卿和部将侯惟清曾经一起谋划吴少阳入朝觐见一事。吴元济亲自领军后,凶狠残暴,毫无道义,只亲近军中那些凶悍之徒,因与苏兆不和,便将苏兆缢死,又给侯惟清戴上刑具囚禁起来。当时朝廷误闻侯惟清已死,追赠他为兵部尚书,追赠苏兆为右仆射。杨元卿此前到京师奏报事情,将淮西事务详细禀告宰相李吉甫。起初,蔡州以吴少阳患病奏报,杨元卿奏请凡在途中的淮西使者,将他们扣留。唐代有辍朝制度:大臣去世,皇帝会休朝致哀一日或数日。等到吴少阳去世,前后四十天,朝廷没有为此辍朝,只是在京城外调换将领、增加兵力严阵以待。

正好有传言称董重质已经杀死了吴元济,并且灭了他的全家。李吉甫请求为吴少阳辍朝,并派遣使者前去吊唁,几天后才知道吴元济还活着。当时逆贼的阴谋已经成熟,四处出击,势不可挡,屠戮舞阳,焚毁叶县,在鲁山、襄城劫掠。汝州、许州至阳翟方圆千里百姓逃匿山林,惨遭杀戮劫掠者不计其数,关东地区陷入大乱。前去吊唁的使者到了蔡州,无法入城而还。

元和九年(814年)十月,朝廷任命陈州刺史李光颜为忠武军节度使,又任命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绶为申州、光州、蔡州等州的招抚使,仍令内常侍崔潭峻监督严绶的军队。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严绶的军队抵达叛军所在地的西部边境。宪宗颁布《讨吴元济诏》:“吴元济悖逆人伦,颠倒纲常;不守父丧,僭夺兵权。朝廷屡降诏谕,竟无恭顺之意,蛊惑淮西军民,胁迫三军将士。朕念吴少阳曾有微功,特遣使吊祭,然其肆虐边疆,抗拒王命,背弃父子天伦。继而攻陷舞阳残害官吏,焚毁叶县惊扰百姓,劫掠暴行肆无忌惮。朕本欲保全藩镇体面,导其归顺朝廷,然宽宥难平暴戾,招抚诏书再颁,其毒害愈甚,寿春西南要隘复遭攻陷。此等天地不容、人神共愤之恶行,朕不得已兴师问罪。即日褫夺吴元济所有官爵,着令宣武、大宁、淮南、宣歙诸道合兵进击;山南东道与魏博、荆南、江西、剑南东川兵马会师鄂岳;东都防御使联同怀郑汝节度使及义成军形成掎角之势,各路大军限期并进,共讨元凶!”当时大旱,诏书下后,连下三天雨雪。田弘正、韩弘各派其子率领军队投奔严绶和李光颜。

元和十年(815年)二月,严绶的军队遭到叛军袭击,在磁丘战败,退保唐州。四月,李光颜击败叛贼党羽。吴元济派人向王承宗、李师道求援。王承宗、李师道向朝廷上表,请求赦免吴元济的罪行,遭到拒绝。自此黄河两岸叛军势力暗中联动,企图阻挠朝廷平叛。五月,王承宗、李师道派人焚烧河阴粮仓,宪宗诏令御史中丞裴度亲赴前线宣谕圣意,视察战局。裴度回来上奏说:“臣观察诸将中,唯李光颜忠勇兼备,必能建功。”宪宗大悦。次日传来李光颜在时曲大破叛军的捷报后,宪宗赞叹:“裴度识人之明,可谓至矣!”遂擢升裴度兼任刑部侍郎。自此朝野振奋,坚定不赦叛贼之志,调集天下兵马合围申、蔡地区,共十余镇兵力参战。六月,王承宗、李师道派刺客潜伏京城,刺杀宰相武元衡和裴度。武元衡当场殉国,裴度重伤。宪宗震怒,当即任命裴度为宰相,全权主持淮西战事。七月,李师道勾结嵩山妖僧圆净策动山贼与潜伏兵马,图谋焚毁东都洛阳,阴谋败露被平息。严绶被罢免后,朝廷改任汴州节度使韩弘为淮西行营兵马都统;因高霞寓素有威名,命其为唐邓节度使。

元和十一年(816年)春,各路军马集结完毕,唯李光颜与怀汝节度使乌重胤奋不顾身昼夜血战,接连告捷。六月,高霞寓遭叛军伏击,败于铁城,退守新兴栅。当时各军常虚报战功,及至高霞寓兵败,朝野震动。谏官屡次奏请罢兵,独裴度力主平叛。不久后,朝廷命袁滋接替高霞寓任唐邓节度使。

元和十二年(817年)正月,由于懦弱无能,袁滋被贬,闲厩使李愬自请赴前线效命,被任命为唐邓节度使。李愬率军压境,攻克文城栅,生擒守将吴秀琳,又招降骁将李祐。同时,李光颜攻占郾城。吴元济大惧,倾尽亲卫及守城士卒,交由董重质统率抵御李光颜、乌重胤。

元和十二年(817年)六月,吴元济请求投降,但被众叛贼控制,无法自行脱身。宪宗认为叛军元凶已经陷入困境,而朝廷的军队尚未抵达蔡州城下,遂于延英殿问策宰相。裴度奏对:“叛军气数已尽,只因诸将心志不齐,故未肯降。”宪宗问:“卿能决胜否?”裴度说:“臣发誓与叛贼势不两立,有他无我,有我无他。”七月,宪宗下诏任命裴度兼任彰义军节度使、申光蔡四面行营招抚使,把郾城作为行蔡州节度使治所。八月,裴度到达郾城。军士都很高兴,认为裴度赏罚分明,愿意竭尽全力。裴度每次外出慰劳军士,军士多感激涕零。

起初在申州、蔡州地区,百姓被李希烈、吴少诚的残暴统治所胁迫,逐渐忘却了应效忠朝廷的本分。数十年过去后,历经暴政的老一辈人已衰老或离世,而青壮年竟习惯了毒辣暴行,甚至将厮杀劫掠视若平常。当地缺乏战马,吴少诚便大量蓄养骡子,训练士兵骑骡作战,号称“骡子军”。这支军队尤其凶悍蛮勇,其盔甲兵器皆绘有雷公、星宿等符纹,妄图用巫术诅咒震慑对手。吴少诚还用狡诈权术巩固部众的效忠之心。

当初,韩全义在溵水战败后,蔡州叛军在他的营帐中搜获了朝廷官员与他往来的书信。吴少诚不让将士们看,把这些书信捆绑起来,并煽动道:“朝廷官员在这些书信里嘱托韩全义,等到收复蔡州的那天,要把我军将士的妻女充作婢妾。”这番话激起了将士们的愤怒,彻底断绝了他们归顺朝廷的念头。虽然地处中原,但是当地人心之野蛮甚于边远蛮夷。朝廷之所以调集天下精锐之师,历时三年才让他们屈服,并非因为叛军有杰出的将帅和强大的实力,而是长期割据态势和军民积习难改所致。


历经曲折的平叛之路


《旧唐书·李愬传》(《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八十三)和《新唐书·李愬传》(《新唐书》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七十九)记载有李愬事迹。与《新唐书》相比,《旧唐书》更注重史实。

李愬(773年~821年),字元直,陇右临洮人。其父李晟,身高六尺,性格刚强,有才干,擅长骑马射箭,十八岁参军,勇猛果断无人能及,在唐代宗和唐德宗时,多次立下军功,因勤王平叛,不断被提拔,官至丞相,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八月去世,享年六十七岁。李愬凭借父亲的功劳封官,初任太常寺协律郎,后升迁为卫尉少卿。

李愬自幼丧母,由晋国夫人王氏(李晟的妾室)抚养长大。王氏去世时,因其非正室夫人,且李愬不是她的亲生儿子,李晟命李愬穿缌麻服(服制体系中最低等的丧服,为关系相对疏远者所穿丧服)为王氏服丧。李愬悲痛难抑,哀哭不止。李晟被其孝心感动,最终允许他穿最高等级的斩衰服。守丧满一年后,李晟去世,李愬和弟弟李宪在墓旁搭草庐守孝。德宗怕他们身体受损,下诏命其返家。李愬仅在家住了一夜,便赤脚徒步重回墓地。德宗见他意志坚决,只得准许他守满三年丧期。丧期结束后,李愬被任命为右庶子,历任少府监、左庶子,外调为坊州、晋州刺史。因其治理政绩卓著,被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后再度回朝任庶子,逐步升迁至太子詹事,兼任宫苑闲廊使。

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朝廷征讨淮西叛藩。高霞寓久经战阵,被任命为唐州(今河南泌阳)刺史,充任唐邓随节度使,负责南线战事。元和十一年(816年)六月初十,高霞寓率军至蔡州西南的铁城与淮西军决战,中计遭伏,败退唐州。铁城一败,满朝震惊,大多数官员请求休战,宰相裴度却坚决主战,使战事得以继续。七月十三日,朝廷将高霞寓贬职为归州刺史。同日,任命荆南节度使袁滋为唐州刺史、彰义军节度使、申光唐蔡随邓州观察使。袁滋抵达唐州后,撤除前沿哨探,严令军队不得进犯吴元济辖境。吴元济趁机围攻唐州新兴栅时,袁滋竟卑微求和,致使吴元济彻底轻视其能力。

李愬深谙谋略,精于骑射,看到淮西之乱久不能平,上书自荐,请求效力军前。宰相李逢吉认可其才能。元和十一年(816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朝廷任命李愬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任邓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任唐随邓等州节度使。元和十二年(817年)正月二十四日,朝廷将唐邓节度使袁滋贬职为抚州刺史。

李愬抵达唐州时,唐军连遭败绩,士气低落。李愬深知军心不稳,当有将士出城迎接时,便当众坦言:“天子深知我性情温和怯懦,能忍辱负重,才派我来安抚诸位。至于率军征战、攻城略地,并非我的职责。”士卒闻言皆信以为真,军心渐安。李愬故意不整肃军纪,放任士卒散漫。部下质疑此举,他解释道:“叛贼习惯袁尚书(袁滋)的宽柔治军。我正是要让他们放松戒备。”李愬解散军中乐班,杜绝宴饮享乐,亲自探视抚慰伤员。叛军因接连击败高霞寓、袁滋,又轻视李愬,未加强防备。

李愬沉稳果决,善用长远之计,以诚心待士卒,故而能借唐军颓势,出其不意制敌。李愬见军心稳定后,便谋划奇袭蔡州,上表请求增援。朝廷调拨河中、鄜坊二千骑兵支援,并趁机整修兵器。

元和十二年(817年)二月初七,李愬派遣马少良率领十余名骑兵外出巡逻,遭遇了吴元济麾下的捉生虞候(负责擒拿敌兵的军官)丁士良。双方交战,唐军成功擒获了丁士良。丁士良是吴元济手下的猛将,长期侵扰唐朝东部边境。众人愤恨不已,请求挖出他的心以泄愤。李愬起初应允了,随后审问丁士良时,见他面无惧色,便赞叹道:“真是条汉子!”当即下令解开他的绑缚。丁士良感动道:“我本非淮西旧部,贞元年间在安州军中效力,与吴元济交战时被俘,自认必死无疑。吴氏却赦免并重用我。我因他而得以重生,故为吴家父子拼死效力。昨日战败被您擒获,我本已甘心赴死。如今您又赐我活命之恩,我愿以死相报!”李愬闻言,赐予丁士良衣物和兵器,任命他为捉生将(负责擒敌的特种部队将领)。

丁士良感激李愬的恩义,献计道:“吴秀琳拥兵三千,盘踞文城栅,是叛军的左翼屏障。官军之所以不敢进逼,皆因有陈光洽为他出谋划策。陈光洽勇猛,常亲自出战,请让我为将军先擒此人,来逼迫吴秀琳投降。”李愬听从了他的建议。丁士良果然生擒陈光洽。

元和十二年(817年)三月(《旧唐书·李愬传》误记载为十二月),吴秀琳献文城栅向李愬投降。当时,李愬率军至文城栅西五里处,先派唐州刺史李进诚率八千精兵至城下招降,不料城中箭、石如雨,唐军无法靠近。李进诚回报:“贼军恐是诈降,不可轻信!”李愬断言:“这是要等我亲自出面。”李愬到城下,吴秀琳果然收起兵器跪伏马前。李愬好言安慰,收降三千士卒,起用其猛将李宪,为他改名为李忠义,并把降卒家眷迁至唐州安置。自此,唐州、邓州士气大振,人人求战心切。淮西叛军降者络绎于道,李愬皆妥善安置:凡有父母者,赐粮帛遣返故乡。李愬告诫大家:“你们皆是大唐子民,莫要与亲人为敌。”大家无不感激涕零。

官军与淮西叛军隔溵水对峙,各镇唐军互相观望,无人敢率先渡河。节度使麾下兵马使王沛率五千精锐强渡溵水,据险筑城固守。河阳、宣武、河东、魏博等藩镇军队见状纷纷渡河,联军直逼淮西重镇郾城。随后,李光颜在郾城大破三万淮西军,击溃张伯良部,杀死十分之二三的叛军。李愬命董少玢等分兵突袭各处营寨。董少玢攻克马鞍山,夺取路口栅。马少良攻占嵖岈山,生擒淮西将领柳子野。

吴元济任命蔡州人董昌龄为郾城县令,却扣押其母杨氏为人质。杨氏哭着对儿子说:“为忠义而死胜过从逆苟活。你若归顺朝廷,我虽死犹荣,这才是真孝子;你若继续附逆让我偷生,实是陷我于不义!”时值官军围困青陵,切断郾城与蔡州联系。郾城守将邓怀金与董昌龄密谋,董昌龄力劝归降。邓怀金遂向李光颜献计:“城中将士家属均在蔡州,请将军佯攻城池,我点燃烽火请求援救,待淮西援军至,将军半道截杀。援军溃败后,我等再降,如此或可保全家人。”李光颜依计而行,董昌龄、邓怀金开城投降,李光颜顺利接管郾城。吴元济得知郾城失守后,大为惊恐。此时,大将董重质正率领精锐“骡子军”驻守洄曲。吴元济为挽回败局,竟将蔡州城中亲卫部队及守城士卒尽数调往洄曲增援董重质,企图在此与官军决战。

当初,吴秀琳归降时,李愬单骑至文城栅下与他对话,亲自解开其绑缚,任命其为衙将(亲卫将领)。吴秀琳感恩戴德,决意报效。元和十二年(817年)五月,李愬欲攻取蔡州,问计于吴秀琳。吴秀琳认为非骁将李祐不可,对李愬说:“若想彻底击溃叛贼,必须收服李祐,我难当此任。”李祐是叛军骑兵主将,骁勇多谋,驻守兴桥栅,常以游击战术袭扰官军,行踪飘忽难防。李愬召来部将史用诚,授计道:“李祐近日率部在张柴村收割麦子。你可率三百骑兵埋伏于附近林中,再派人在阵前摇动军旗,佯装要焚毁麦子。李祐素来轻视我军,必会轻敌追击。你趁机率轻骑突袭,定能生擒他。”史用诚依计行事,果然擒获李祐。将士们纷纷要求处死李祐。李愬不为所动,亲解其缚,以宾客之礼相待,此后常与李祐、李忠义屏退左右密谈至深夜。军中屡屡劝谏李愬防范降将,李愬却愈发重用李祐。

李愬招募三千死士组建突将(突击精锐)冲锋队,亲自训练。原定突袭吴元济时,雨从五月一直下到七月,沟渠田埂尽毁,李愬无法出兵。军中将领趁机联名上书,以截获的叛军密报为据,坚称李祐是诈降内应。李愬无法平息众议,含泪对李祐说:“莫非天意不许我平定叛贼?竟让你因众人猜忌而丧命!”李愬又恐军中流言传到朝廷,为保全李祐性命,只得将其押送到长安,同时急奏申辩:“若杀李祐,平叛不可能成功。”待李祐抵京,朝廷下诏赦免他并遣返回李愬身边。李愬见到李祐后大喜,紧握其手说:“你能保全性命归来,实是社稷神灵护佑啊!”李愬即刻任命李祐为散兵马使(掌巡逻警戒),允其佩刀出入中军大帐,毫无猜忌,后更擢升其为六院兵马使(统领精锐部队)。

元和十二年(817年)六月,吴元济眼见部将接连叛降,军事形势日益紧迫,于是向朝廷上表谢罪,表示愿自缚投降。宪宗派宦官携诏书前往赦免其死罪,但吴元济被亲信及大将董重质挟制,最终未能归降。

元和十二年(817年)九月,淮西叛军侵犯溵水镇,杀掉三名将领,焚烧了草料后撤离。李愬欲攻取吴房县(今遂平县)时,众将说:“今天是往亡日(凶日),不宜出兵。”李愬说:“我们兵马不足,难以与敌军正面作战,应该出其不意。叛军也认为今天是往亡日,必然疏于防备,正是进攻的好时机。”于是率军前往,攻克了吴房县外城。剩下的敌军退保内城,不敢出战。李愬率军回撤以引诱敌军。淮西将领孙献忠果然率领五百精锐骑兵追击。众人惊恐,准备逃走。李愬下马坐在胡床(折叠椅)上,下令说:“敢后退者斩!”于是率军奋力作战。直到孙献忠战死,淮西兵才退去。有人建议乘胜攻占吴房县城,李愬却说:“若占此城,贼军必拼命死守巢穴;留之不取,反而能分散其兵力。”于是率军返回营地。

朝廷各路军队讨伐吴元济,四年未能攻克,军粮运输数量巨大让百姓疲惫不堪。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宪宗在朝堂与群臣商议此事,宰相裴度表示愿亲临前线督战。临行前,裴度对宪宗说:“我若能消灭叛贼,面见陛下指日可待;若叛贼未除,我返回朝廷遥遥无期。”

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裴度前往淮西,途经襄城南面的白草原时,遭淮西七百精锐骑兵拦击。当地镇守将领、楚丘人曹华提前做好防备,出兵迎击,击退叛军。裴度到达郾城后,采取多种措施凝聚军心。十月,裴度率将领视察城墙修筑时,董重质率骑兵突然从五沟出击,意图截击裴度。敌军高声呼喊着冲锋,弩箭齐发,刀剑并举,形势万分危急。李光颜与田布奋力抵抗,击退敌军,裴度才勉强退回城中。待敌军撤退时,田布扼守沟壑退路,迫使敌军下马越沟,摔死、压死的有一千多人。

淮西叛军做梦也没想到,一场出其不意的破袭战正在秘密酝酿。这场战役凭借出奇制胜的精妙战略名垂青史。上述种种,正是李愬雪夜袭蔡州的前传。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全义

校对 曹   华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李   胜

版权声明:未经漯河日报书面正式授权,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违者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举报电话(0395)5616809
关注我们

    漯河发布客户端

    漯河名城网

    漯河日报抖音号

    漯河日报教育新闻部微信

    漯河日报快手号

    漯河日报人民号

    漯河日报社健康事业部微信

    漯河日报社微公益

    漯河日报社小记者微信

    漯河日报视频号

    漯河日报头条号

    漯河日报微博

    漯河日报微信

    漯河手机报微信

    漯河微地产

    漯河小城生活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豫ICP备05015908号

豫公网安备 41110302000005号

© 2002-2018 漯河名城网(www.lhrb.com.cn)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漯河名城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