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陵区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不返贫 增收入 谋振兴

政策帮扶精准有效、脱贫人口收入稳步增长、乡村治理效能持续增强、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8月22日,记者从召陵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会上获悉,2021年以来,召陵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压倒性位置,推动责任、政策、工作落实,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在全市巩固脱贫成果综合考核中连续四年取得“好”等次,持续走在全市前列。
成绩背后是付出和努力。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工作体系,保障重点任务落地见效;依托“区块链+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信息系统,常态化开展“周四集中帮扶日”活动,不断提升监测帮扶质效;通过产业带动、就业攻坚、消费助农、金融扶持等多元化帮扶措施,持续增加脱贫人口收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2021年以来,召陵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8%。召陵区累计识别监测对象709户2413人,有劳动能力监测对象开发式帮扶措施实现全覆盖,1994户脱贫家庭“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成绩来之不易,还需再接再厉。站在五年过渡期收官的关键节点,全区上下更要提高站位、保持定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线,持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用好产业、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帮扶措施,确保五年过渡期高质量圆满收官。”召陵区委书记李湛说。
为全力打好五年过渡期收官战,召陵区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精准监测识别。充分运用“区块链+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信息系统,统筹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和防止返贫致贫对象的识别认定工作。聚焦脱贫户、大病户、残疾户等重点群体,健全“常态化监测+集中排查”机制,畅通监测渠道。对排查确认的监测对象,精准掌握需求,“一户一策”确定帮扶措施,实行动态管理。
做强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林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重点培育老窝镇辣椒、花生,青年镇鸭蛋、中药材,万金镇变蛋、蘑菇,召陵镇吊瓜、甘薯等地域品牌,推动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深入推进“三链同构、农食融合”,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行“五级订单”生产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依托正大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积极推广正大“六统一”服务模式,着力打造绿色种植、现代养殖绿色循环产业链,构建“政府+企业+农户”共商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强化载体作用发挥,对帮扶车间、产业基地、光伏电站等增收载体实施动态监管与升级改造,确保持续发挥带富效能。
稳岗扩岗就业。动态监测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等重点帮扶群体就业状态,做好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保障。合理开发、规范管理乡村公益性岗位,用好用活各类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政策,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提供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深入推进“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强化技能提升帮扶,高质量推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
创新金融赋能。精准落实金融帮扶,持续提升脱贫群众自主发展能力,激活内生动力。创新金融帮扶模式,开发“产业链金融”等定制化产品,强化信贷支持与特色产业绑定,提升脱贫群众的生产经营参与度,增强帮扶效果的持续性,让更多脱贫户和监测户享受到金融政策带来的红利。
升级消费帮扶。充分发挥消费帮扶线上线下销售平台作用,优化消费帮扶专柜布局,建立动态淘汰机制,确保专柜高效运转。完善“1+N”消费帮扶模式,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促进消费帮扶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加强兜底保障。加强对兜底保障对象的精准动态识别,建立民政、医保、残联等部门月度数据比对机制,主动筛查未纳入保障的困难群众;丧失或无劳动能力者100%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弱劳动力群体同步衔接就业帮扶。推行“政策找人”服务模式,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政策精准匹配、主动推送,确保帮扶政策应享尽享。强化政策落地闭环,每季度开展保障政策享受率核查,设立兜底保障过渡期,防止保障断档。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丽娟
通讯员 武鹏冲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核 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