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陵区全力做好“三秋”农机准备工作

为保障“三秋”生产顺利进行,近日,召陵区提前谋划、多措并举,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秋粮颗粒归仓、冬小麦适时播种提供坚实保障。
摸清装备底数。开展农机普查工作,精准掌握农机底数,提前测算所需农机数量和缺口数量。据统计,召陵区秋粮(玉米)种植面积共25万亩,现有玉米收获机械433台。其中,自走式玉米收获机267台。积极开展跨区域农机合作,与南阳、驻马店等地签订“三秋”跨区作业互助合作协议,计划引进300台农机,全面做好“三秋”农机化生产保障工作。届时,将在高速出入口、主要交通干道等设立农机跨区作业接待站,为到召陵区的机手提供贴心服务。加强与中石化、中石油等能源企业的沟通协调,计划开设“三秋”农机专用加油站点,保障农机作业用油,提升作业效率。
加强技术培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各镇开展“三秋”农机化生产服务,指导机手做好农机的检修、调试和保养工作,保障农机以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三秋”生产。做好农机检审,确保“三秋”农机作业安全。认真开展秋粮机收减损宣传、植保无人机培训等,传授玉米等秋季粮食作物的机收减损技术,围绕无人机“飞得好、喷得准”及无人驾驶辅助系统“装得对、用得精”进行讲解。截至目前,召陵区已累计检修农机3000余台(套),开展各类培训10场次,培训800余人,发放各类培训资料一万余份。
建立应急机制。把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建设作为防灾救灾、应对突发情况的基础工作抓实抓好,确保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在关键时刻拉得出来、冲得上去。用好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化技术装备能力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购置适用农机,不断提高应急作业能力。目前,召陵区有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5支、主要应急装备205台(套),含收获机械、烘干设备、排灌设备、播种机械等。建立极端天气下的农机应急调度机制,通过跨区域协作,提升玉米抢收效率,降低恶劣天气对秋粮收获的不利影响。
借助农机云平台,实现高效利用。充分利用农机云平台数据共享、精准调度的优势,将全区农机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快速调配,确保农机在“三秋”期间的高效利用。利用农机云平台向机手推送维修网点分布图、作业技术要点等信息,帮助机手及时解决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作业效率、增强作业安全性。开展农机远程运维终端安装暨使用技术培训,帮助机手掌握先进作业技术,并在各镇对安装有远程运维终端的农机进行检修,为“三秋”作业提供技术支撑。
推广烘干技术,减少粮食损耗。摸排全区已有烘干设备和计划购置烘干设备的烘干点和烘干中心并登记造册,构建烘干点与烘干中心相结合的烘干体系,有效应对阴雨天气秋粮晾晒困难的问题,确保秋粮品质不受降雨影响。目前,召陵区共有烘干点和烘干中心14个、烘干机23台,日烘干能力达1636吨。今年以来,召陵区对粮食烘干设备优先补贴,对应急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建设的烘干中心优先给予扶持、补贴。
做好农机补贴工作,落实惠农政策。按照上级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做好宣传发动、机具推广、技术服务、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今年以来,召陵区共争取农机补贴资金510万元,补贴各类农机336台(套),受益农户289户。
“‘三秋’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时节,是农业机械发挥作用的关键时期。农机化作业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粮食的收获、播种,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粮食安全。我们高度重视‘三秋’农机化生产工作,将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有效的工作措施,确保圆满完成今年的‘三秋’农机化生产任务。”召陵区农业机械技术中心主任李聚辉说。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丽娟
通讯员 李江涛
校对 张伟伟
统筹 李 鑫
审核 李 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