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漯河名城网 > 首页 > 轮播图新闻

漯河王科翰:匠心守艺 传承棕编

小号 默认 大号
2025-09-29 来源: 漯河日报

image.png

image.png

几片棕榈叶在手中经过穿插、折压、编扣、打结……一只活灵活现的“蜻蜓”便展现眼前。9月20日,在万达广场负一楼电梯口,20岁的王科翰向大家展示他的棕编技艺。

(文化)棕编非遗图片(分离图)15856(2903146)-20250929102704.jpg

初见这个身材魁梧的年轻人,很难想象那些精巧逼真的棕编是出自他手。只见他手拿棕榈叶,折、拉、叠、剪、插……蚱蜢、蜻蜓、蝉、松鹤、老虎、龙、螃蟹等神态迥异、栩栩如生的棕编昆虫和动物便出现了,没多久,便组成了一个小型的动物世界。

棕编是以棕榈叶片为原料的手工编织技艺,旧时的蓑衣、草鞋都少不了它的身影。由于它曾兼具实用与审美,被誉为“指尖非遗”。如今,棕榈叶在一折一叠、一弯一绕之间化作千姿百态的艺术品,棕编也由此成为一门独特而鲜活的艺术。“棕编的价值不在于原料本身,而在于巧妙地利用原材料的天然色泽及质感,通过撕、拉、绕、穿、叠、剪等方法进行艺术创作,作品题材多以十二生肖及昆虫为主。”王科翰说,棕编作品有两种,一种是用新鲜棕榈叶编成的,色泽虽鲜亮,但不能长期保存;另一种是采用经过蒸煮后晾干的棕榈叶编成,技艺更复杂,可长久保存。

“学棕编主要受我父亲的影响。”王科翰说,他的父亲王云峰是棕编区级非遗传承人。在他的印象中,父亲的动手能力很强,孩子玩过的小玩具,他都能照样做出来。他的父亲先是做手工编织气球,后又跟随老师学习棕编技艺,编织的作品细致精巧、惟妙惟肖,深受大家喜爱。王科翰和妹妹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手工编织气球和棕编。“我们虽然学会了编织的技巧,但是想让编织的作品形态逼真,还要自己领悟和掌握鸟兽鱼虫的形象、神态等。”王科翰说,为此,他经常到动物园观察动物,或通过电脑、手机搜索各种动物的图片,再仔细琢磨。

“棕编作品的颜色单一,我父亲就考虑能否用彩带代替棕榈树叶。后来,父亲发现用彩带编织出来的作品比棕编更为精致。”在王科翰看来,彩带编织出来的作品虽然好看,但制作流程却费时费力。

“我和妹妹都很感激父亲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他常说,既然入了这一行,就要对得起自己的作品。作品成型后得先自己把关,觉得不够好就要重新构思,拆掉重来。”王科翰说,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他逐渐爱上了这门手艺。今年大学毕业后,他毅然接手了父亲的摊位。

谈及未来,王科翰坦言,他想把这门手艺做精做细,将其传承下去,并让更多的人了解棕编、爱上棕编。

在外地的王云峰接受电话采访时说,王科翰从7岁开始学习棕编,经过多年的用心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出一些新的编法,让传统的棕编作品更加生动形象。“非遗的美就美在传承。接力棒交到科翰的手上,我非常放心。”王云峰说。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   震

校对 张伟伟

统筹 李   鑫

审核 谭艺君

版权声明:未经漯河日报书面正式授权,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违者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举报电话(0395)5616809
关注我们

    漯河发布客户端

    漯河名城网

    漯河日报抖音号

    漯河日报教育新闻部微信

    漯河日报快手号

    漯河日报人民号

    漯河日报社健康事业部微信

    漯河日报社微公益

    漯河日报社小记者微信

    漯河日报视频号

    漯河日报头条号

    漯河日报微博

    漯河日报微信

    漯河手机报微信

    漯河微地产

    漯河小城生活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豫ICP备05015908号

豫公网安备 41110302000005号

© 2002-2018 漯河名城网(www.lhrb.com.cn)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漯河名城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