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漯河名城网 > 社会

文峰乡桐陈村红白理事会:立规矩 送服务 树新风

小号 默认 大号
2025-10-11 来源:

image.png

“以前娶媳妇,光彩礼就要付十万八万,宴席得摆三四十桌。现在好了,彩礼最高3万元,宴席控制在20桌内。”日前,在舞阳县文峰乡桐陈村一名陈姓村民的婚宴上,他握着村红白理事会会长的手连声道谢。如今的桐陈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少了,勤俭节约的多了;高价彩礼的争执没了,邻里互助的温情浓了。这一系列喜人的变化,正是村红白理事会用实干为乡村注入文明活力的生动体现。

立规矩,定下省钱不丢面子的办事标尺。移风易俗,不能靠“硬管”,得先立好让大家都认可的规矩。村里刚成立红白理事会时,吸纳了3名有威望的离退休干部、2名老党员,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和乡民政所的指导下,一次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逐字逐句打磨红白事操办标准。最终定下的红白事操办标准,既守住底线又透着贴心:婚事宴请规模不超过20桌,单桌菜品花费控制在500元以内,一盒香烟不超过15元,彩礼金额不超过3万元,彻底打破彩礼越高越有面子的旧观念;推行“厚养薄葬”理念,丧事宴请人均餐费不超过20元。

送服务,当好暖心的办事帮手。以前村民办喜事,得提前半个月找厨师、订场地、招呼亲戚,忙得脚不沾地。现在,只要村民有办红白事的需求,理事会成员会第一时间上门对接,从宴席菜单敲定、宾客座位安排到现场流程协调、物资采购把关,“一条龙”帮衬。据统计,理事会成立以来,已累计为全村30余户村民提供红白事服务,平均每户减少开支2万余元。

树新风,做好文明入人心的引导文章。理事会成员深知,移风易俗不能只靠定规矩,还要靠引导,让文明理念真正深入人心。村里80人组成的民间艺术花社成了传播文明新风的组织。农闲时,花社成员穿着鲜艳的服装,敲着锣鼓、扭着秧歌,把反对高价彩礼、倡导“厚养薄葬”等编进唱词,在村头广场表演,引得村民纷纷围观。年底,红白理事会还会联合村“两委”开展“好媳妇”“好公婆”“五好家庭”评选,通过村民推荐、公开投票、现场表彰的方式,让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的典型走进大家的视野。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齐国霞

校对 曹   华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

版权声明:未经漯河日报书面正式授权,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违者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举报电话(0395)5616809
关注我们

    漯河发布客户端

    漯河名城网

    漯河日报抖音号

    漯河日报教育新闻部微信

    漯河日报快手号

    漯河日报人民号

    漯河日报社健康事业部微信

    漯河日报社微公益

    漯河日报社小记者微信

    漯河日报视频号

    漯河日报头条号

    漯河日报微博

    漯河日报微信

    漯河手机报微信

    漯河微地产

    漯河小城生活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豫ICP备05015908号

豫公网安备 41110302000005号

© 2002-2018 漯河名城网(www.lhrb.com.cn)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漯河名城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