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引凤:解码食品创新人才高地建设

作为全省首个由省辖市主导建设的省级实验室,中原食品实验室缘何能在短短三年间迸发出无与伦比的活力,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全省万亿级食品产业乃至中国食品行业的“最强大脑”?
作为一个高等教育基础薄弱、2024年前没有一所本科院校、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的内陆小城,漯河是如何弯道超车、强势逆袭,吸引25名院士、147支科学家团队、30余万名各类人才,得到省委咨询组的高度关注并撰写出长达4000多字的调查报告的?
金秋时节,本报“智汇食品名城——人才·产业·经济协同发展的漯河实践”调研组行走沙澧大地,在安静繁忙的食品实验室、忙碌有序的中试基地、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通过近距离聆听一群人和一座城相向而行、共赴未来的动人故事,试图找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中原食品实验室。(资料图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焦海洋 摄
微康生物科技创始人方曙光博士有一个梦想——打破依赖国外菌种的局面,做中国人自己的益生菌菌种。
如今,他的这个梦想正在沙澧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微康生物益生菌生产线。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佩 摄
2013年,在微生物学和发酵工程领域深耕多年的方曙光,有感于益生菌产业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卖掉上海唯一的住房,义无反顾地开始创业,立志开创一家替代进口的民族益生菌菌种企业。
得益于在学界的强大影响力,方曙光的身边迅速集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齐心协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卡脖子”技术难题。短短几年间,微康益生菌在业界声名鹊起,苏州基地的产能也接近饱和。
急需扩大产能并丰富益生菌应用场景的方曙光,把目光投向了漯河。他敏锐地意识到,随着健康消费理念的普及,“食品+益生菌”大有可为,是一片蕴藏着巨大市场潜力的广阔蓝海。作为首座中国食品名城的漯河,拥有超2000亿元的食品产业规模、超7000家的食品企业和完善的食品产业生态,无疑是“食品+益生菌”理念的最佳“试验田”和突破口。
事实恰如方曙光所料,自2018年落户郾城区大健康产业园起,微康生物迅速融入漯河食品产业链,在与双汇、卫龙、小帅才、三剑客等知名食品企业的深度合作、相互赋能中,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成长为亚洲最大、全球前三的益生菌菌种研发、生产及应用企业。
前期合作的成功,让方曙光进一步坚定了扎根漯河的信心。他不仅持续追加投资,在漯河布局建设了微康微生态产业园,并把承载公司发展希望的创新食品与生物工程研究院也建在了漯河,会聚了由5名院士领衔、20余名博士生和140余名硕士生为骨干的强大研发团队。这个团队,日渐成为我市加快建设全国食品创新人才高地不可或缺的力量。
像微康生物这样,由一名领军人才、一家知名企业,会聚起一群行业顶尖人才,融入并服务我市食品产业创新发展的例子并不鲜见。
在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辣味休闲食品开创者卫龙集团,在知名院士朱蓓薇及其科研团队的赋能加持下,用一款款引领时尚风潮的爆款产品精准“捕获”年轻一代的味蕾;
在临颍县,全球唯一的全色系天然色素制造商中大恒源,掌门人文雁君和科研团队持续发力,致力于D-阿洛酮糖的应用研究,使公司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率先取得“双证”的企业;
在召陵区,国内宠物食品龙头企业中誉宠物食品与中原食品实验室深度合作,组建40余人的研发团队,与6所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以每月一款新品的速度,抢占宠物经济新赛道;
…………
今年7月,中国“益生菌+”农业微生物第一届产业大会在漯河举办。大会开幕式上,方曙光郑重宣布,将全面进军农用益生菌领域:“我们将继续以发展益生菌健康事业为目标,致力打造一流的品牌、一流的企业,在漯河这片热土上把微康益生菌事业推向新的高度。”在与漯河这座食品名城结缘的第七个年头,方曙光准备开启事业发展的全新篇章。
益生菌薯片、塔格糖饮料、乐荷酒、山药雪花片……中原食品实验室展厅内,琳琅满目的高科技食品令人目不暇接。
“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成果转化上市。”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企业下单、科学家接单”的模式,中原食品实验室正在为省内外近300家食品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2022年9月投入运营以来,中原食品实验室迸发出远超常人想象的巨大能量,不仅成为赋能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强大脑”,还成为吸引高端人才会聚的“最强磁场”——全国从事食品领域研究的15名院士中,与中原食品实验室合作的就有8名;4名院士、29名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领衔的23支顶尖科研团队,300多名科研人员在此进行常态化科研。
9月30日,中原食品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做实验。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佩 摄
是什么样的魔力吸引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纷至沓来?或许,从在实验室潜心科研的年轻人身上,我们能够一窥端倪。
“科研不仅要有高度,还要真正落地,为社会带来价值。”在清华大学博士孙晨翔看来,科研的价值不应只体现在论文和数据里,而应走向市场、造福社会。基于此种考虑,他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选择到实验室,成为食药同源与中草药高值化利用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入驻中原食品实验室以来,他带领团队年轻的伙伴们专注于解酒护肝产品的研发。如今,产品已经升级迭代为2.0版本并成功推向市场。看着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上市销售的产品,孙晨翔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从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取得硕士学位后,周口籍姑娘郭萃通过招才引智加入中原食品实验室,成为功能碳水与健康食品创新中心的一员。在王丽娟教授的带领下,郭萃和同事潜心攻关,帮助漯河豫鼎源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破解了鲜湿淀粉基食品普遍存在的方便性差、易老化、货架期短等难题,成功打造“一分拌”鲜拌粉等爆款产品。“我始终相信,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就是做科研与产业之间的那座桥,把技术变成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为产业发展创造价值。而这一切,正在这里发生。”郭萃告诉记者,虽然加入实验室时间不长,但是感觉收获满满。
“中原食品实验室给了我们充分的科研自主权,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来自湖北襄阳的熊炜在2023年博士后出站后,放弃了多个大城市的邀请,选择扎根漯河,牵头成立了中原食品实验室宠物营养与健康创新中心。不到两年时间,她就带领团队申报了13项国家发明专利,开发出猫用洁齿冻干零食、宠物益生菌烘焙粮等新品。“在这里,我能实实在在看到自己的研究推动了产业发展。这种‘被需要、被认可’的感觉比任何待遇都珍贵。”
“依托产业做科研,把科研落在产业上。这是中原食品实验室最大的优势所在,更是科研人员不竭的动力源泉。”中原食品实验室副主任陈历水说。他坦言,人才汇流、产才融合的喜人局面,离不开漯河集群成链产业生态的滋养,离不开企业和科研人员之间的双向奔赴、相互成就,更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始终如一的政策托举。
对于中原食品实验室这个全市人民高度关注的“一号创新工程”,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整合全市创新、人才、政策资源,举全市之力打造殿堂级实验室和“科学家之家”;从全市范围内遴选精干力量,组建高规格的服务机构,让科研人员安心工作、舒心生活;充分放权松绑赋能,给予科学家更多的科研自主权和资源调度权;探索三个“三分之一”等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让更多科学家通过成果转化实现价值增值……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营造了开放包容、尊重尊崇、宽松温暖、干事创业的科研氛围,为孙晨翔、郭萃、熊炜们在这座科研殿堂里追风逐梦创造了优良环境、提供了莫大助力。
“科研人员最在意什么?一是能不能安心搞研究,二是能不能让成果有价值,三是生活上有没有后顾之忧。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三件事落到实处。”市人才工作服务中心副主任赵树阳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中原食品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服务支持。见到记者来访,他拿出了厚厚一沓文件,涵盖了近年来我市为延揽各类高层次人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
“这里面含金量最高的是大家熟知的‘六可选’和‘人才新政35条’。”赵树阳介绍,由于找准了高层次人才落地的各种痛点,“六可选”和“人才新政35条”名声在外,成为我市打造全国食品创新人才高地的核心优势。
“漯河的‘六可选’和‘人才新政35条’不是纸上条文,而是实实在在解决我们后顾之忧的‘定心丸’。”2023年,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入漯河时,王伟伟博士最牵挂的是即将上小学的孩子——担心异地入学手续繁琐,更怕优质校名额紧张。没想到人才服务专班主动对接并告知,他作为全日制博士,可依据“六可选”政策,为孩子申请包括漯河小学在内的优质学校,还能享受全程代办服务。
“从提交材料到拿到录取通知书,我没跑过一次政务服务大厅,全靠专班帮着整理资料、对接学校,孩子顺利在当年9月到漯河小学就读。”王伟伟说,孩子顺利入学后,他没了生活顾虑,就把全部精力放在科研上。入职以来,他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入选“中原青年博士后创新人才项目”。“政策帮我们稳住了‘小家’,我们才能更安心地为漯河食品产业的‘大家’出力。”王伟伟说。
如果说政策是吸引人才的“硬支撑”,那贴心的生活服务就是留住人才的“软保障”。“我们常说,要让人才在漯河工作有劲头、生活有甜头。”中原食品实验室服务中心副主任李静向记者介绍,“人才公寓内沙发、茶几、电视一应俱全,人才下了高铁就能安家,进了房门就能生活。实验室还配备了专门的食堂,从日常居住到三餐保障,我们把‘拎包即住、生活无忧’落到实处,就是为了让人才不用为琐事分心,能更专心投入到食品科研工作中。”
这些生活上的便利,跟政策支持形成了互补——政策解决人才的发展机遇与保障底线,生活服务则填满日常的安心与暖意,二者形成合力,让人才既能在科研上放开手脚,也能在生活中放下顾虑。
3年间,从高层次人才匮乏的内陆小城,到集聚25名院士、147支科学家团队的产业热土,漯河用“破局”之势,在食品创新人才高地建设的赛道上实现了强势逆袭。这份逆袭的密码,藏在“政策托底、服务暖心”的每一处细节里——是科研成果转化时真金白银的激励,让创新价值真正看得见、摸得着;是子女入学时一路畅通的绿色通道,为科研人员解了后顾之忧;是配套完善的人才公寓,让异乡人才落地即有家的温暖。
如今,中原食品实验室的灯光每天都会亮到很晚,食品企业的生产线也愈发繁忙,越来越多的“追光者”正循着这片土地的诚意而来。未来,随着人才政策的持续优化、生活服务的不断完善,漯河必将成为更多食品创新人才的第二故乡,让“筑巢引凤”的故事,在万亿食品产业升级的浪潮中续写新的篇章。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建军 郭嘉琪
通讯员 赵戈菲 张 艳
校对 曹 华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