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第一学习丨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许多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精华,反映人们对合理分配社会财富的渴望,以及对祥和安定生活的期许,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也为今天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丰富的智慧源泉。
◇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世情、民情,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了共同富裕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的伟大创举,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充分体现,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充分体现。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文 | 范为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李家巷镇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建美丽宜居家园、开展乡村特色文化活动,积极推进“一村 一策”特色美丽乡村建设。图为经过环境整治提升的长兴县李家巷镇许家浜村田心岛公园(2025年6月18日摄)徐昱摄/本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将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行安排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位置,矢志不渝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
共同富裕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理想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许多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精华,反映人们对合理分配社会财富的渴望,以及对祥和安定生活的期许,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也为今天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丰富的智慧源泉。
“天下大同”理想与共同富裕目标接续演进。“天下大同”理想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概念。“天下”一词出自《尚书·大禹谟》的“奄有四海,为天下君”。这里的“天下”,指天空下的一切存在物,没有地理、空间和时间限制。“大同”一词出自《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里的“大同”,体现出中国人民对和谐发展、安居乐业的向往。
“天下大同”理想蕴含着朴素的共同富裕思想,与当代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高度契合,共同富裕目标赋予“天下大同”理想新的时代内涵。从“天下大同”理想到共同富裕目标,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望一以贯之。
“民惟邦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思想命题,其核心是强调人民对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作用。“民惟邦本”的表述出自《尚书·五子之歌》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民地位和作用的重视、对人民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将人民定位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将人民视为“考官”和“阅卷人”,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回答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一系列重要命题,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变成现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对合理分配社会财富的构想,其中《论语·季氏》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具有代表性,反映出对平等享有社会财富的美好愿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我们提出共建共享理念,保证人人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在发展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将共建共享作为一个辩证统一体。共建共享两者相辅相成,共建是共享的前提条件,共享是共建的目标追求,通过共建共享实现义务与权利的统一,克服可能出现的平均主义的弊端,从而超越了古代的均贫富思想。
共同富裕思想实现创新性发展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在继承“天下大同”“民惟邦本”“不患寡而患不均”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同时,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世情、民情,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了共同富裕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明确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的期盼,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致力于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加强社会各方面建设,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扎实迈进。
明确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的伟大创举,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充分体现,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充分体现。
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确保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更加主动、更加自觉、更有热情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实现共同富裕凝聚起磅礴伟力。
明确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物质生活的富裕和精神生活的富裕共同构成了人民群众对富裕生活的要求,两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物质生活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精神生活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维度,两者对于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目标,在物质财富生产方面,我们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力求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物质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需要。
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建设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在精神财富生产方面,我们坚持创造先进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方面的追求。
强调共同富裕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效率和公平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对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十分关键。如果只谈效率不谈公平,就会出现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的现象;如果只谈公平不谈效率,就会出现平均主义,抑制发展积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水涨船高、各得其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立足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创造和积累丰富的社会财富,努力把“蛋糕”做大;提出并推动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兼顾效率、公平和社会责任,努力把“蛋糕”分好。
勇于实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选取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作出示范,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显著成效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之间是相互联系、梯次推进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是稳步迈向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
我们党对“小康”的认识经历了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的持续升级。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我国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践行了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为促进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我们党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构建关于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这一进程中树立起典型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使命,为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先行先试。
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要求,浙江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形成全域共富新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增添创新驱动力;大力探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积极探索推动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有效路径。
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鲜活实践中,浙江形成了坚持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实施山海协作工程、致富果促进农民增收、培育特色劳务品牌带动百姓就业增收、拯救老屋带动乡村振兴、诗画浙江建设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为全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借鉴参考。2024年,浙江地区生产总值9.01万亿元,总量迈上新台阶,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013元。2020~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从1.96下降至1.83。
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全新课题,需要协调各个方面,统筹谋划、稳步推进。顺利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瞭望》2025年第40-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