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直销”破解粮农销售难


开栏的话:
在郾城这片沃土,商桥镇以实干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高标准农田筑牢产业根基,科技赋能激活农业效能,特色品牌打响地域名片,集体经济发展蹄疾步稳;农文旅深度相融,乡村微景观定格乡愁,采摘、餐饮、农产品展销等多业态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智慧治理更添创新底色:“网格化+大数据+无人机+AI”织密精准治理网,“一支队伍管执法”跑出服务加速度,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与服务效能同步跃升。今日起,本报推出《乡村振兴郾城故事汇·商桥篇》系列报道,全景展现商桥镇以产业强基、以融合拓路、以治理护航的实践经验,感召更多力量投身乡村建设,共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华章。
10月19日,郾城区商桥镇靳庄村种粮大户李建国将刚收获的50吨玉米通过镇上的粮食经纪人直接发往雪健面粉厂。“这几天趁天抢收,即收即售,钱款也能当场结算。”李建国说,“再也不用为找买家、储存粮食发愁了。”
这是商桥镇创新“产地直销”模式带来的新气象。今年以来,该镇将完善“产地直销”模式作为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发展规模种植、培育经纪人队伍、建设应急设施三大举措,主动作为,打通粮食产销“最后一公里”,有效破解了粮食销售周期长、农业抗灾能力弱、农民收益低等难题。
发展规模种植,订单农业保收益。该镇创新实施“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与雪健面粉等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长期合作,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实行订单种植、定向收购。同时,持续优化土地流转服务,积极培育粮食种植大户,着力发挥规模种植优势,较好解决了粮食销售难题。目前,该镇小麦订单种植面积约2.8万亩,占种植总面积的50%;玉米订单种植面积约1.2万亩,占种植总面积的30%。每吨粮食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100元—200元。全镇土地流转率达65%,培育100亩以上的粮食种植大户230人。
培育粮食销售经纪人队伍,产销对接更高效。针对传统分散种植抗风险能力弱、议价能力低的问题,商桥镇以靳庄村粮食收储行业为依托,鼓励发展“种植大户+收储大户+农业经纪人”一体化模式,通过优化土地流转服务、培育粮食种植收储大户、培育壮大农业经纪人队伍等举措,积极构建产、储、销一体化农业体系。目前,该镇共培育粮食收购主体31家、粮食经纪人13人,粮食种植现场销售和代储代销占比达90%,农户粮款同步结算率达100%,有效解决了农户找买家难、储粮难、回款慢问题。
完善应急保障,烘干仓储解难题。记者在雪健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综合服务中心看到,9台烘干设备正满负荷运转。“我们面向全镇开放烘干服务,对小农户实行预约优先。”该服务中心负责人说。目前,该镇拥有烘干设备23台(套),日烘干能力2000吨,粮食仓储能力15万吨,能够有效应对恶劣天气,最大程度保障农民种植收益。
为有效应对恶劣天气、市场波动等问题,商桥镇依托该镇国有、企业、个体三方粮食储备仓库,加速推进仓储、烘干基础设施建设。“从种到销,全程无忧。”商桥镇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将进一步完善“产地直销”模式,让农民种粮更有信心、更有奔头。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嘉浩
通 讯 员 郝荣镕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核 谭艺君
豫公网安备 411103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