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我市金融业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2021年以来,我市金融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金融思想,紧扣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以深化金融改革为动力,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底线,扎实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等各项金融工作,金融组织机构体系日益健全,金融管理稳健高效,金融生态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更加便捷,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金融动能。
金融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2021年以来,我市秉持构建大金融格局理念,积极引进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大力推动本地金融机构组建。目前,全市金融机构体系持续完善,拥有银行机构 17 家、保险机构40家、证券机构3家、财务公司1家及地方金融组织25家,已形成种类齐全、竞争充分的金融机构、市场与产品体系。市场主体融资规模、结构进一步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持续壮大。“十四五”期间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量731.68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41.67%。债市融资规模增长,今年前9个月,企业债券融资161.77亿元,同比增长26.24%,其中银行间市场债券融资56.05亿元。“十四五”时期,金融业累计实现增加值298.45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加110.1亿元,金融业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精准有力
2021年以来,全市金融系统坚守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强化货币政策执行和传导,高效落实专项再贷款、保障性住房再贷款、“金融16条”等一揽子金融政策,进一步支持稳企业稳就业稳市场稳预期。“十四五”以来,累计发放再贷款再贴现等低成本资金239.6亿元。有效落实降准降息、减费让利等,完成2061笔、106.37亿元贷款的明示利率工作,惠及市场主体1800余家,全市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十三五”末下降2.26个百分点。“十四五”以来,全市存款余额增长64.02%,高于全省12.71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增长50.6%,高于全省5.02个百分点,信贷支持经济力度保持稳固。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建立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框架和统计制度,推动建立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出台科技产业金融创新融合发展实施意见,金融服务的质量、效率及普惠性显著提升。今年前9个月,全市科技贷款同比增长8.7%,绿色贷款较年初增长34.9%,普惠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20%,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金融风险化解与改革稳步提质
2021年以来,我市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深化,逐步构建“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金融安全稳定夯实牢固。农信社统一法人改革进程加快,临颍农商行成功挂牌,村镇银行改革重组取得积极进展,全市无“红区”机构。加强央地协同,积极推进不良贷款集中清收,妥善处置四家村镇银行舆情风险对辖区金融生态的冲击。稳妥有序完成普惠金融服务站点优化调整,规范建立325个农村支付服务站点。强化重点领域风险处置,落实降低首付比、批量下调存量房贷利率惠及13.5万户家庭,推进房地产“白名单”扩围增效,助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以高压态势打击洗钱、涉赌涉诈等非法金融活动,金融领域乱象得到有效遏制,金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金融管理服务质效不断提升
2021年以来,全市金融系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推进金融“放管服”,群众的金融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强化货币、支付、征信、反洗钱和外汇等领域监管,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支付服务体系,为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人民币已成为我市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切实履行经理国库职责,顺利完成“一机多库”改革。“十四五”以来国债下乡销量3299.6万元,是“十三五”时期的3倍。联合成立金融纠纷调解中心、诚信文化教育基地、反洗钱宣传教育基地、银铃港湾等,成功创建河南省优秀发行库,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公众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积极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实现金融政策、管理和服务直达基层一线,有力支持经济发展,服务保障民生。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金融事业砥砺奋进、提质增效的关键五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起点,全市金融机构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决策部署,围绕“聚集高质量 奋勇争第一”的工作导向,坚定不移强党建、防风险、严监管、促发展,加大货币政策执行和传导,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优化金融服务质效,筑牢金融风险防线,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漯河新篇章提供更加坚实的金融支撑。
文 ▏闫永胜 杜宛乔
校对 ▏张华鹏
审核 ▏赵 明
豫公网安备 411103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