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漯河名城网 > 社会

言传身教立家风

小号 默认 大号
2024-08-26 来源:

■李 军

我家并非名门,亦无传世家训。家风、家训都蕴藏在父母的言传身教里,他们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20世纪30年代,爷爷从开封杞县一路逃荒来到漯河。“外来户”这三个字被深深烙印在我的家人身上。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没有读过几年书。但他们善良的性格、朴实的言行给了我更为直接的教育,成为我成长路上一种无形的力量。母亲性格倔强,自从嫁给父亲后就非常要强。在我快要出生时,母亲还拉着满满一大架子车农家肥往承包地里送。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好像永远不知道累。小时候,为了挣一些零钱补贴家用,母亲做起了售卖甘蔗的小生意。寒冷的冬季,母亲在水果批发市场以每斤8分钱至1角钱的价格批发来甘蔗,再以每斤2角钱的价格零售出去。除去损耗,每斤甘蔗大概有5分钱的利润。寒风中,母亲用镰头一下一下刮甘蔗的动作让我至今难忘。那时,我家附近一家工厂还有一种零工俗称“拉烟包”,就是将打捆包装好的烟叶包拉到15公里外的孟庙镇。一包烟叶重250公斤,一次要拉4包,足足1000公斤。而“拉烟包”都在酷热的夏天。每每想起母亲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我不由得泪湿双眼。“不服输、勤劳”就是母亲教给我的优秀品格。

父亲是工人,每次上班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岗,下班却要延迟至少半小时。那时候工厂实行“三班倒”,连续工作7天才能换一次班,工作紧张时两次值班中间只间隔8个小时。就这样,父亲毫无怨言地坚持了30多年。父亲的敬业也让我养成了从不迟到、早退的习惯。母亲临终时满眼不舍,和平时一样与我们拉家常,叮嘱我们要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如果我家有家训的话,那就是做事守时、总是为他人着想吧!

小时候,我家住在城乡接合部,周围环境较差。附近有一家工厂,院里经常堆放一些电缆之类的物品。有一次,我跟几个年龄比我大的孩子跑进工厂里玩,他们偷偷拿了一些电缆头,用火烧后得到一点儿铝和铜,卖掉之后分给我一元多钱。这件事情被父亲知道后狠狠地打了我一顿。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打过之后,父母抱着我泣不成声地说了很多话,大意是“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偷比啥都丑,再穷都不能去偷”……自那以后,“不占便宜”四个字深深地刻在我心里。如果我家有家训的话,就是自立自强、遵规守纪吧!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父母在生活中教给我最朴实的做人道理。如今,我的女儿也将步入社会,我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将父母留给我的这些最宝贵的财富传给她,把优良家风传承下去。


统筹 | 周鹤琦

审读 | 王俊方


版权声明:未经漯河日报书面正式授权,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违者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

    漯河发布客户端

    漯河名城网

    漯河日报抖音号

    漯河日报教育新闻部微信

    漯河日报快手号

    漯河日报人民号

    漯河日报社健康事业部微信

    漯河日报社微公益

    漯河日报社小记者微信

    漯河日报视频号

    漯河日报头条号

    漯河日报微博

    漯河日报微信

    漯河手机报微信

    漯河微地产

    漯河小城生活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豫ICP备05015908号

豫公网安备 41110302000005号

© 2002-2018 漯河名城网(www.lhrb.com.cn)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漯河名城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